民主的困惑
2010-06-12姚国华
姚国华
我们一直对“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政治理想抱有好感,但经历过无休止的政治革命之后,才发现错了,我们每个人恰恰被“人民”的概念抽象掉了,真正当家作主的是一小撮政治野心家。要找回被骗走的权利,就得落实于一人一票的自由选举。虽然现实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心中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向往如大河般滔滔不绝。
然而,王绍光的《民主四讲》,又给我们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这位在美国住了近20年的政治学博士以他厚实的专业学识试图告诉我们,今天西方政治根本不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而是“选主”,即通过竞选投票选出有决策权的人,这种选举最终还会蜕变成“金主”,谁有钱谁就容易操纵并赢得选举,导致富人统治、精英统治!
在作者看来,一人一票的竞争性选举今天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它跟民主本没有任何关系。亚里士多德就认为,选举是亲头政治的特征。19世纪以后,才有人把民主与选举联系起来人们认为,理想的民主根本不可能,只有精英集团之间的竞争性选举才是现实的。贵族统治优于民主。抽签方法找出的人是普通人,选举才能挑选出精英来。
以竞争式的选举来实现民主的方式,解决了一个正当性的问题。经过选举,人民感觉自己当家作主了,尽管实际上没有真正当家作主,最终结果还是精英作主。
作为印证,杨小凯生前以相反的立场强调,共和制优于民主制。他也认为,民主与共和的关系是紧张的。民主主要与普选权的扩大,选举政府及少数服从多数有关。它往往是统治与被统治的两极冲突,统治阶级占上风就是专制,被统治阶级占上风就是革命,革命产生暴君,暴君又产生革命。而源于罗马的共和制,主要是讲上层的权力制衡,任何一极都不能压迫另一极,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接近,关心的是限制政府的权力,保护人的自然权力不受侵犯,它对民主不信任,害怕它导致多数压迫少数。宪政和共和制度先于普选制的产生,而私有财产权是宪政的基础。
西方民主即所谓竞争式的民主,或者说“自由民主”、“宪政民主”、“有限政府”,只是一种程序性的安排。其实是一种精英共和制。不过,它有着一种与东方专制传统完全不同的平等协商的精神,也许,理想化的民主真的不可能有。社会总有结构,这个结构的上层很容易成为精英阶层、统治阶级。对精英阶层的特权。只能设法限制,而不可能根除。
归根到底,对于在民主化道路上艰难探索的中国人来说,了解民主的困惑,是为了防患未然,完善而不是拒斥民主。
《鲁迅回忆录》
许广平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3月版
这本《鲁迅回忆录》许广平写于1959年8月,11月底完成,它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鲁迅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但是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质疑。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应归结于当时的写作环境。正如许广平在《前言》中所述,此書是在“社会主义风格的创作方法”下完成的,许广平只是初稿执笔者,“何者应删,何者应加,使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健康”是要经过集体讨论的。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杰弗里·图宾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5月版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向来鲜为人知,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大法官们与70多位法官助理,客观叙述了1990年到2007年间,联邦最高法院内部在堕胎、言论自由、种族平权、同性恋、政教关系等议程上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以及大法官任命与美国政局变迁之关系。全书以人物列传形式,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立场与判决意见间的关联,被《纽约时报》评为2007年十大好书之一。
《日本帝国的兴衰》
巴迪著青岛出版社2010年1月版
本书收集的图片非常有力地显示了日本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从19世纪的扩张、对中国的入侵、30年代军国主义的兴起、早期的成功到1945年的彻底失败。本书通过很多日本官员和平民的信件、日记,以及精辟的叙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罕见的故事:是什么动力促使日本发动战争?日本士兵为什么在很多残酷的战役中死不投降?日本国内反对军国主义的活动是怎样被镇压的?日本是怎样走向失败并最终投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