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实现“陌生化”的策略
2010-06-09张萍
张萍
“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所谓“陌生化”,就是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一种偏离或反常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引起人们注意的手法。
阅读教学中“陌生化”的建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某种刺激,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有了这份期待,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从而由“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陌生化”原理?笔者结合近期的几个课堂观察,阐述几种实现陌生化教学的策略。、
一、通过“还原”实现“陌生化”
“还原”是孙绍振先生提出的文本解读的一种方法,亦即通过想象,还原出原生的未经艺术加工的状况,和文本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比较,从中找到差异,从而指出矛盾,然后深入分析。
课例:《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四下)
1.因为拿取了宝贵的火种,普罗米修斯从此遭受了没有尽头的巨大痛苦。请大家默读课文6到8自然段,用心感受所遭受的痛苦,划出文中那些让你揪心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
句一: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句二: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着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3.整整三万年,普罗米修斯一直——读:
戴着铁环 死死地锁
不能动弹 不能睡觉
风吹雨淋 啄食肝脏
(这些词都是在句一、二交流中根据学生发言随机板书)
4.面对这些词语,我们不能不想到从前,在普罗米修斯没有做出为人类取火的行动之前,那时的他,是一位高贵无比的天神,又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学生交流,板书:荣华富贵 山珍海味 逍遥自在 随心所欲 锦衣玉食 无忧无虑
5.两种生活,今非昔比,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啊!
引读:普罗米修斯,做为一个天神,你本可以尽情地享受——读词。
但此刻,你却在遭受着最苦最痛的酷刑——读词。
6.这一切,都是因为——火种,为人类造福……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希腊神话故事,讲了普罗米修斯为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盗取天火,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拜读过许多老师对该文的教学设计,估计是英雄所见略同,许多老师都会抓住上述两个句子引导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坚强不屈的的英雄形象。上述案例中呈现的教学过程令听者眼睛一亮。细细琢磨,我以为这堂课之所以出彩的最大根源就是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了“陌生化”的策略。普罗米修斯被锁在悬崖上所遭受的苦难,老师紧扣两个句子的典型字眼,通过品读、想像等方式,孩子们基本能感悟到。这位老师棋高一着的是抓住了文本中潜隐着的一个事实:普罗米修斯在受罚前的生活场景。这个“景”文中没有出现,但恰恰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这点,孩子们在自行阅读课文时不太可能关注到的,这个思维的视角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所以当孩子们对普罗米修斯在为人类取火前的生活进行了还原想像后,两种生活场景的对比所形成的陌生化效果,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不用多说什么,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在一唱三叹的对比诵读中进驻在心。
二、通过拓展实现“陌生化”
赫尔巴特认为,知识的扩充与学习的过程,无非是唤起存在与我们意识中旧有的类似表象,然后摄取、同化新的表象,并使新旧表象互相结合的统觉过程。一旦意识到新事物与旧事物内容相类似、相关联时,学生便会产生兴趣进行学习。
课例:《晏子使楚》(人教版五下)
品味语言之妙,感悟晏子形象
1.点火:体会楚王的骄横跋扈。
读读第3自然段,这楚王的所作所为让你联想到什么?
关闭城门,让齐国来使钻这样的洞进城,真是欺人太甚。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晏子啊,咱不受这窝囊气,赶快掉转马车,返回齐国吧!
2.煽风:体会晏子的两难处境。
(1)能回吗?看完这份资料再来发表高见。出示:春秋战国乱悠悠,当时整个中原被割成许多个诸侯国,其中数秦国最强大,秦王常去侵占其他国家,扩张自己的领土。当时他把目光盯在齐国,想把齐国也吞并掉。齐国虽然也是大国,但单凭一个齐国是无法与国势强大的秦国抗衡的呀,于是,齐王想与楚国结成盟国,但是楚王仗着国势强盛,也是非常蛮横霸道,一般国家不敢轻易去使楚。齐王再三斟酌,选任晏子前去使楚,共同抗秦。
(2)身负重任,前来使楚,使命未成,岂能回国!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晏子啊晏子,那就钻吧!不是有个成语叫“胯下之辱”,出示:古时候有个叫韩信的大将军,他年少时,有一天在路上走着,一个小混混拿着一把匕首,故意挑衅韩信说:“你,要么拿匕首杀我,要么马上从我两条腿之间爬过去。选择其中一个吧。”韩信忍耐了这个耻辱,从那个人的胯下爬了过去。后来,韩信找到刘邦,凭学得的一身本领当上了大将军。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助刘邦攻打项羽,统一天下。
现在,这晏子能学韩信,忍受耻辱,钻这个狗洞吗?(出示:钻?)
3.直击:体会晏子绵里藏针的话语之妙。①回也不成,钻也不成,这进退两难的尴尬不是人人都能化解的呀。晏子却了了几语便让楚王乖乖地大开城门相迎了。咱们来好好读读晏子的话;②体会妙一:话语中的“硬度”——为维护尊严“针锋相对”;③体会妙二:话语中的“软度”——为有效沟通委婉巧妙;④读。
心理学表明,任何学习对象如果包含了某种程度的新鲜感或陌生感,都会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补充资料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阅读的。这些资料孩子们先前不一定都了解,所以,拓展作为实现陌生化策略,它能有效的激起孩子们对深入阅读思考的兴趣。《晏子使楚》讲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期间智胜楚王的三个小故事,至于到底因何使楚,文中并没提及。上述案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晏子的语言之妙前补充了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让孩子们明白了不能“回”的缘由。接着又补充了韩信受胯下之辱的资料,这又让孩子们明白不能“钻”的原因。两处资料拓展,孩子们感受了晏子所处的两难境地。这两处拓展是学生心中有疑但书中没有的,满足了孩子们的内需。“晏子是如何化解两难境地的”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在主动探究晏子的语言之妙中感悟其智慧。
三、通过评论实现“陌生化”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了一篇作品,觉得淡而无味……于是去听听别人的话。听了别人的话,再去看作品,觉得意味深长了……这是读者常有的经验。”别人的评论也可以形成阅读的“陌生化”。
课例:《秋思》(人教版五上)
回应前文,探究写法。
师:张籍的诗不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还打动着宋代文学家王安石,他说“看似寻常最奇崛”。寻常就是平常、普通的意思,奇崛就是奇特,突出,那这首诗不寻常在哪里呢?(交流、汇报)
师: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领会那份“看似寻常最奇崛”体会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愁吧。
《秋思》描绘的是诗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便是此诗与众不同之处。最具情味的是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开封”。如何让孩子们体验出这一不符合情理的举止彰显出的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呢?老师适时出示王安石对此诗的评论,这一评论为学生打开一个崭新的阅读视角,提供一份可资鉴借的审美体验。难怪,孩子们能从“奇崛”的角度再次兴趣盎然地回味着全诗,品味着“不寻常”之处蕴藏着的浓浓乡思。
四、通过比较实现“陌生化”
比较法是一种简单明了,对相似而又不同的语文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后,弄清和掌握它们的异同关系。通过积极比较思维,学生主动获得语言的共性与个性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在教学中实现“陌生化”的一条策略。
课例:《桥》(人教版五下)
1.读文,划下自己最被感动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词,想想自己为什么被感动?
2.交流.
句一:老汉突然冲向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生谈感受。
(2)我把句子改成这样,感觉有什么不同?出示:老汉突然冲向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3)生谈感受。
(4)从这些寻常的字眼中,我们感受到老汉的精神,这就是学语文的味道。
《桥》写的是一个村庄在黎明时刻里遭遇洪水侵袭。山洪来势凶猛,人们要从一座窄窄的木桥上逃生。党支部书记——老汉,沉着冷静,大公无私地指挥村民们有秩序地过桥,还揪出自己的儿子排到了队伍的最后面。最后,他和儿子双双被洪水吞没。读完全文,我们都能明白老汉揪出的这个小伙子就是自己的儿子,所以在“解读感动自己的句段”时孩子们说这老汉毫不留情地揭露儿子的丑行,是个没有私心,大公无私的人,很令人感动。孩子们说得都没错,但是所谈的基本上是对这个句子的直觉感受。如何让孩子们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特色来感受人物形象?有比较才有鉴别,老师运用了比较法,这两个具有异同点的句段放在一起产生了良好的陌生化效果,激起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学生在不同语词比较中,发现了语言运用的妙处,品味了语言蕴藏着的精神。
五、通过补白实现“陌生化”
歌德说过:“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歌德所说的“自由大胆的精神”,实际上指的就是艺术作品的“空白”性质,或称想象力的空间。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教师如果能敏感的找寻到文本中潜在的“空白点”,这另一片陌生化天空就能勾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课例:《迟到》(北师大版五下)
研读“疼”爱
1.关注第二幅画面,学生谈感受。
2.齐读第十八自然段。
3.引导学生想象:父亲此时会说些什么?
师:然而,父亲却什么也没有说,他……(引读该自然段)。
4.品味:看着我穿上。
5.回读第十八自然段。
师:只是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动作(板书:动作),却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英子的疼爱。(板书:疼)
师:面对刚刚痛打了自己的父亲,面对第一次让自己花五大枚坐车上学的父亲,面对冒着雨为自己送夹袄和铜板却没有吐出一个字的父亲,你是英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哪?把它们写出下吧!
《迟到》是一篇语言朴实、耐人寻味的记叙文。课文用回忆的方式写了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故事文章描绘了“父亲打我”和“父亲给我送东西”这两幅画面。前一幅作者浓墨描绘了一个严父形象,后一幅作者却很吝啬笔墨:父亲打了女儿后的心理活动,女儿面对冒着雨为自己送夹袄和铜板却没有吐出一个字的父亲时的内心想法,作者都没有写。老师利用这两处“飞白”式的写作特点,分别以想像与写话的形式引导孩子们进行心理补白。在这一富含主动性思维的学习方式中,孩子们主动的联系上下文去设身处地感悟父亲和“我”的内心世界,一个严厉又慈祥的父亲形象也跃然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