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主题也能呈现别样风情
2010-06-09肖燕
肖燕
我市(此处特指湖北省襄樊市,下文同。)在不久前举行过以“爱我中华,爱我家乡”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我班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从准备到写作,这帮孩子一直叫苦连连,哀声阵阵,最后,一篇篇文章像难产儿一样陆续呈现在我的面前。可以想见,违心之作能有几多情蕴?无病呻吟,苍白板滞,空洞无物是本次作文最大的通病。一次很有教育意义的写作活动,竟被我们的学生当成了苦差事,他们在心里闹别扭,可是又不得不严遵师命,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要么勉强凑够一篇自己也认为只是空喊口号、没有感觉的文章,要么另立炉灶写一篇了事,要么干脆从作文书或网上抄一篇蒙混过关,而真正能入眼养眼的文章却是寥寥无几。这与平常写作的效果相差甚远。
难道是我们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淡薄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思想纯粹明净,敢爱敢恨,充满阳光。但是为何面对这样宏大主题时,学生却显得意兴阑珊,索然无趣呢?对此,我专门在班上进行了作文指导,让他们重新构思写作,并逐一评改。下面我就结合学生作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此类文章的写作技法。
1.小处落笔,见微知著。
类似“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的宏大主题都是很宽泛的话题,其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写作时,不宜面面俱到,否则文章内容只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不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像本次作文,我们不妨从两点入手:
(1)角度要小。“爱”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宽阔胸襟,是一种忧乐天下、匡时济世的崇高精神,是一种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坚韧品质,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是一种正直善良的美德……写作时,我们只抓住一个角度来立意,把它写深写透写全面即可。比如赵奇同学从适者生存角度立意,警示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要放眼世界,适应时代的潮流;周方同学抒写乡愁,表达台湾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王思琪同学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巍峨高山,并揭示其文化内涵等等。这些文章都是因为角度小,写得具体深刻而显得与众不同。
(2)选材要小。面对重大题材,我们学生很难驾驭,在评论表述中往往会写得肤浅,不妨就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一个人物或一件事情去深刻感受祖国的兴盛和家乡的巨变,比如可以是祖辈父辈的忆苦思甜,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也可以是对周围人的关爱等等。像所选出的《神奇的小潭》(龚思洁)、《瓦》(刘莎莎)、《家乡菜》(张林霞)、《家乡,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唐焕焕)、《月亮在敲门》(魏涛)和《照片的洗礼》(张婷婷)等文章都是选择寻常物事进行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并能于细微之处点出人、事、理的精神实质,写得真实深刻,富有情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诠释。
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曾经说过:“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是生活中某种具体的动人形象打动你,给你带来思想和认识。你通过复杂的生活形象,才提炼出你的一份理解,一种思想,一份诗意。”换言之,作者的诗意灵感和思想认识都是来源于具体形象,那么用形象来诠释抽象概念,效果会如何呢?
有位学生这样阐释“责任感”:“它是指人们自觉地把份内的事做好的一种心情,是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一种表现,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美德。”我让学生评价,他们一致认为,语言过于直白,不形象,我就让他们来诠释什么是责任感。有的说:“责任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有的说:“责任感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等等。
不妨分析一下,在前者,“人们”“自觉”“份内的事”“做好”“表现”“具备”等词语都是抽象的,政治色彩很浓厚,但是经过修改,把它们转化为可歌可泣可以触摸的形象,就取得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灵动的效果。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把一个抽象概念圈定在具体形象上,那么这个概念便有了坚实的依托和形象的载体,会无形中为拓深读者的理解并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搭建一座桥梁。
3.将物象转化为审美形象。
文句贵在有意蕴。如果写得太实,太古板,很容易走进就事论事的死胡同,使文章如一潭死水,兴不起半点涟漪。如果语言不直白,不浅露,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就会让读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并启迪人思考,给人以教益。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具体物象这一载体,就像散文《猛虎与蔷薇》中写的“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蝉吟虫唱,风声雨声,可愉人耳;涛走云散,潮涌星移,可启人思;珍器古玩,诗文书画,可怡人情。这些斑斓绚丽的事物,给了我们最直观的认知”。但是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不赋予它们丰富深刻的内涵,所写的形象就是没有深度、没有美感的形象,意蕴自然不会深厚,所以我们在将物象转化为审美形象时,一定要揭示它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比如:
片段一:中华文化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是楚辞中的香草美人,华美典雅;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
片段二:我爱祖国,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在片段一中,学生捕捉中华文化中最鲜明最具体的形象,以排比的形式、抒情的笔调尽情铺叙,诗意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一扫平淡叙述的沉闷,给人以全新的面孔。在片段二中,学生运用排比、引用、对偶等修辞手法,列举祖国的名山大川,同样写得摇曳多姿,顾盼有情,富有感染力。
4.用生活情景来传情达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不难理解,以“我”的眼光看生活,看世界,是避免假、大、空的策略,更是表达真情实感、展示自我个性的正确途径。前面讲过,“爱”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也是一个很感性的词汇,表情达意时似乎很容易,但恰恰是这一点极容易使这类主题的文章落入无病呻吟、虚情矫情的俗套。因此我们还要学会将笔触伸向现实生活,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那精彩的瞬间,用一个个动人的生活情景来传达难以言传的情愫,使篇中有余意,句中有余味,让读者读之有趣,品之无厌。
比如,陈梦娜同学这样表达爱国情感:
其实爱国行为可以是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你的双目凝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放声高唱国歌时,您已经受到了爱国的洗礼;当你徜徉于整洁干净的街道,弯腰拾起一张不和谐的纸片时,不知不觉中你有了一次爱国的行为;当你奔跑在赛场,挥汗如雨或是为赛场上选手的胜利而欢呼雀跃时,你同样点燃了爱国之情的火炬……
还有,陈哲同学这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家乡的人很有活力。大清早,太阳还未升起,出去晨练的人已经熙熙攘攘。邻居之间的问候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菜市场里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晨练过后,人们又三五成群地一起去吃早餐,一碗香辣牛油面,加上一小碗黄酒下肚,顿时热气翻滚,活力倍增!这不,人这一天的劲儿便全都有了!
品读这些语段,没有生硬的距离感,因为所描述的情景都是我们熟知的生活;不会感到虚情假意,因为小作者显然都是热爱生活的人,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并且表达也是相当真诚的。所谓“情到深处文自高”,便是这个道理。
总之,无论叙事还是说理,形象的画面总能散发出诗情画意般的芬芳。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若通篇都是形象描摹,容易产生堆砌词藻追求华丽的嫌疑。不妨“抓拍”几个特写镜头,灵活地加以组接,让文章在形象的描摹中呈现出别样的风情,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也品尝到写作的乐趣,那么我们的作文训练也就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