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例正畸患者第三磨牙情况分析
2010-06-08马江敏
马江敏,张 鹏
第三磨牙是口腔内备受关注的牙齿之一,它在内科的治疗,外科的拔除,修复时的合理利用,正畸的矫治、复发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另外,因遗传与环境的不同,第三磨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又给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上述问题都归因于第三磨牙存在情况的复杂多样性。为了进一步了解第三磨牙的情况,笔者对80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2~2005年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共800例。其中男288例,女512例;年龄13~22岁。所有患者为恒牙列,无第三磨牙拔除史,无唇腭裂及颅面部外伤史,无正畸治疗史。
1.2 研究方法 通过全景曲面断层片来判断第三磨牙牙胚的阻生情况。阻生类型根据阻生第三磨牙长轴与第二磨牙长轴的关系分为垂直阻生、水平阻生、近中阻生、远中阻生、颊舌阻生。分别统计各类阻生的构成比。以牙数记录并计算第三磨牙的阻生率及缺失率,并分析其上、下颌间,性别间是否有差异。详细记录第三磨牙存在及分布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第三磨牙各类阻生情况的构成 如表1所示:在各类阻生中近中阻生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垂直阻生和水平阻生,远中阻生及颊舌阻生所占比例较小。
表1 第三磨牙各类阻生情况的构成
2.2 不同性别上、下颌间第三磨牙阻生率及缺失率比较 经χ2检验,第三磨牙的阻生率及缺失率在不同性别间无论是上、下颌及全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
表2 不同性别第三磨牙阻生率及先天缺失率(%)
经χ2检验,在上、下颌间第三磨牙的先天缺失、阻生和正位萌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3)。
表3 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情况
2.3 第三磨牙的存在及分布情况 本组存在4颗和2颗第三磨牙的人数明显多于1颗和3颗者,在所有先天缺失的患者中全部缺失者占22.52%,不对称存在第三磨牙的人数占存在第三磨牙人数的11.7%,且不对称存在多发生于下颌加一侧上颌。见表4。
表4 第三磨牙的存在及分布情况
3 讨 论
正畸患者的第三磨牙存在情况虽然不能代表普通人群,但因为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极高,傅民魁[1]的调查结果显示恒牙初期错牙合畸形患病率为72.92%,而1955年毛燮均[2]以理想正常牙合为标准调查系统资料其患病率为91.20%。故笔者认为正畸患者的第三磨牙先天缺失、阻生、存在情况能从一个侧面部分的反映第三磨牙的一般情况。
在本组中,阻生最常见的类型为近中阻生,占所有阻生牙的45.55%。在800例正畸患者中有65.37%的人至少有1颗第三磨牙阻生,平均每人有1.26颗,高于约旦大学生的33.6%和0.8颗[3]。以牙数计全颌第三磨牙阻生率为30.18%,这一结果高于非洲黑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的1%[4],也高于哥伦比亚大学学生的15.2%[5]和约旦大学生的28.2%[3]。造成以上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饮食习惯不同。非洲人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由于缺乏现代的食品加工设备,粗糙的食物会使牙齿邻面磨耗加重,使得牙弓全长变短,同时高强度的食物刺激会促进颌骨发育,颌弓相对较长,所以磨牙后间隙大,有利于第三磨牙的萌出,故极少阻生;欧洲人喜食肉类,同样有较大的牙齿磨损并促进颌骨发育,而国人喜食细软食物,对牙齿的磨损小,颌骨发育也较差,磨牙后间隙常不足,第三磨牙易阻生。
本文中第三磨牙的阻生率及缺失率,无论是上、下颌及全颌均与性别无关,与Kirkham等[6]研究结果一致。在上、下颌之间,第三磨牙的正位萌出、阻生与先天缺失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上颌正位萌出率较高,下颌阻生率较高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①上颌骨骨质疏松,牙齿萌出阻力较小,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验中上颌第三磨牙为钉形的有35颗,占上颌牙数的2.2%,其中不乏第三磨牙已明显缩小但不为钉形而未统计在内的;②由于下颌在咀嚼中起主要作用,随着食物向精细的方向发展,对颌骨的刺激越来越小,牙齿邻面磨耗也减少,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的位置也随之减小;③下颌骨骨质较致密而厚,又有下颌骨升支的阻挡,萌出阻力远大于上颌。
从本文结果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颌第三磨牙缺失率明显高于下颌第三磨牙缺失,这与刘新强等[7]的研究一致。可能是由于下颌在咀嚼运动中,行使较强的功能,使得下颌骨及相应的肌肉、牙齿等退化稍晚于上颌。如果说阻生是退化过程中的过渡阶段,而缺失为退化的结果,那么上颌第三磨牙的先天缺失率高,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率高又说明什么呢?
本文统计结果表明有约34%为单侧第三磨牙缺失,这一结果与罗璐霞等[8]报道的30%接近,说明尽管牙胚的发生具有对称性的特点,但第三磨牙的退化并不完全遵循其规律,存在一定的偶然因素。
[1]傅民魁.口腔正畸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32.
[2]毛燮均.演化途中的人类口腔.中华口腔科杂志,1956,4:75-84.
[3]Hattab FN,Alha ES.Radiographic evaluation of mandibular third molar eruption space.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ed,1999,88(3):285-291.
[4]Stewart RE,Barber TK,Thoutman KC.Pediatric dentistry:scientific founda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CVMosby,1982,(1):91.
[5]Hellman M.Our third molar teeth,their eruption,presence and absence.Dental Cosmos,1936,78(7):750-762.
[6]Kirkham J,Kaur R,Stillman EC,et al.The patterning of hypodontia in a group of young adults in Sheffield,U K.Arch Oral Biol,2005,50(2):287-291.
[7]刘新强,孙雪玉,陈 杰,等.正畸患者第三磨牙牙胚缺失的统计分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4,22(6):493-495.
[8]罗璐霞,邹 敏.350例正畸患者第三磨牙先天缺失状况分析.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21(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