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化瘀方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2010-06-08张利生
张利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期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它的发病机制有诸种发现和假说:人脑老化加速、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内源性和外源性神经毒素等。治疗目前仍以左旋多巴替代疗法为主,左旋多巴制剂治疗经2年~5年内常出现诸多副反应,如恶心、呕吐、厌食、血压轻度降低、直立性低血压、剂末现象、开关现象、运动障碍、精神异常等。临床实验表明,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可提高疗效,减少西药用量,明显减少或避免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故我院临床应用多巴丝肼片联合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方治疗老年帕金森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0月—2009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PD患者共53例,辨证属气虚血瘀型。排除3个月内参加其他药物试验;进入实验3个月以内退出未完成规定观察治疗期而中止;合并严重心、肝、肾、肺疾病患者。将 5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6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王永炎主编的《中医内科学》中颤证的诊断:肢体震颤,强直,筋脉拘紧,运动减少,肢体震颤,屈伸不利,四肢乏力,精神倦怠,头晕眼花,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多巴丝肼片,每次62.5 mg,每日3次,两周后改为125 mg,每周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方(炙黄芪50 g,川芎 15 g,女贞子30 g,丹参20 g,僵蚕 12 g,地龙10 g,桃仁 15 g,红花6 g,大枣 30 g)中药制剂。1剂/日,由医院煎药室制备,每剂浓缩为两袋,每袋为100 mL,含生药量0.99 g/mL,分早晚2次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均用药3个疗程。同时对两组患者合并症均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进行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改善心脑供血以及对症治疗等。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并测定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血脂、脑血流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版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同组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 t检验,组间比较用成组 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s)
组别 n 全血黏度(mPa◦s)高切 低切血浆比黏度mPa◦s红细胞电泳率%血细胞沉降率mm/h观察组 治疗前 27 11.35±1.21 14.25±2.47 1.85±0.24 20.36±11.58 23.40±11.65治疗后 27 7.63±1.191)3) 12.43±1.871)2) 1.62±0.151)2) 13.23±5.341)2) 16.12±4.131)2)对照组 治疗前 26 11.54±1.32 15.58±2.63 1.92±0.14 20.28±10.16 23.20±11.32治疗后 26 10.57±1.56 14.75±2.56 1.88±0.17 18.45±5.46 21.50±10.1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3)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s)mmol/L
组别 n 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观察组 治疗前 27 5.48±1.55 1.65±0.21 0.66±0.86 3.01±0.11治疗后 27 5.19±0.231)2) 1.48±0.641)2) 0.78±0.381)2) 2.66±0.231)2)对照组 治疗前 26 5.32±0.25 1.08±0.32 0.68±0.14 3.08±0.23治疗后 26 5.28±0.82 1.05±0.11 0.71±0.62 3.06±0.28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 TCD检查结果比较(±s)cm/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 TCD检查结果比较(±s)cm/s
组别 n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观察组 治疗前 27 6.09±1.13 2.31±0.57 6.55±2.13 13.76±7.76 -1.85±0.31治疗后 27 4.85±1.082)3) 1.76±0.431)4) 4.63±1.161)3) 11.45±7.342)3) -1.56±0.211)4)对照组 治疗前 26 6.11±1.24 2.25±0.47 6.67±2.21 13.87±7.81 -1.74±0.34治疗后 26 6.07±2.21 1.98±0.452) 6.12±1.72 12.02±6.41 -1.69±0.26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3)P<0.05,4)P<0.01
3 讨 论
康琼英等[1]研究显示,PD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血黏度明显增高(P<0.05),提示PD患者随年龄增加出现红细胞老化,聚集性增大,血黏度增加,血流缓慢。这不利于微循环的畅通及侧支循环的建立,导致机体各部位尤其是脑组织的供血不足,致使PD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变。可见血黏度起着调控血流量及血流速度的作用。周广喜等[2]提出脑的深穿支小动脉的梗死除了与血黏度的增高有一定的关系外,多与血小板聚集性升高有关。PD组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它的升高易于形成血小板-纤维微栓子,造成基底节的腔隙性梗死,从而破坏纹状体多巴胺受体,这可能是产生PD的主要原因。
氧化应激,自由基生成在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讲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上述过程。高脂饮食和高血脂是否是PD的危险因素,文献报道结论有很大差异。Huang等通过对照研究124例PD和112例对照者,回归分析数据表明低密度脂蛋白增加PD发病率,排除服用降脂药后进行分析也得到同样结果,但单独服用其他降脂药物或联合他汀类可降低PD的发生率[3]。
PD患者抑或PD动物模型均伴有脑部血流量的减少,出现此变化与该区域血管失神经支配有关[4]。临床PD患者抑或PD动物模型均伴有脑部血流量减少,基底节纹状体区尤为明显,但此变化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亦有学者认为该区域不仅血流量明显减少而且氧和葡萄糖代谢率也明显下降,血流量减少与临床症状波动有明显关系[5]。值得重视的是如果较早发现PD患者伴有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及时给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药物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益气活血化瘀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血栓素A2(TXA2)释放,抑制血瘀形成;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抗自由基反应对血管内皮的破坏,表现为血浆内皮素、血栓素 B2(TXB2)含量降低,血浆6-酮-前列腺素含量升高;调节血脂,血浆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改善血液流变学,CT检查显示动脉粥样斑块数量与直径无变化,但Dopple超声检查股、腘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节段动脉压差减少和踝/肱指数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益气活血化瘀方加多巴丝肼对症状的缓解优于单用多巴丝肼,说明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方具有改善气虚血瘀型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的作用。但其判断存在主观性,因此选取了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最为常见和有意义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和TCD等指标进行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益气活血化瘀方可以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帕金森病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和TCD的变化。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说明:血黏度和脑循环动力学的变化能较早地为动脉硬化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这对PD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和判断预后都有重要价值;对临床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1]康琼英,温洁新.帕金森病患者60例血液流变学变化分析[J].疑难病杂志,2008,7(7):420-421.
[2]周广喜,杨露春.血液流变学某些指标变化与脑梗塞部位及大小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23(5):311-321.
[3]Jansen FW,V redevoogd CB,Van UlzenK,et al.Complications of hy steroscopy:A prospective,multicenterstudy[J].Obstet Cynecol,2000,96:266-270.
[4]陈生弟,周效达,徐德隆,等.偏侧帕金森氏病猴模型的脑血流灌注SPECT在体显像研究[J].中华核医学杂志,1994,14(4):209-210.
[5]许继平,李玉莲,郭沂莲,等.蛇毒酶对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