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安脑丸的制备及疗效观察
2010-06-08韩铁军
韩铁军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药剂科(134001)
牛黄安脑丸是通化市人民医院生产的具有醒脑降压、镇静安神、开窍通脉、清热解毒之功效的中成药,经多年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用药期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处方及制备
1.1 处方
人工牛黄30g、水牛角浓缩粉40g、黄连55g、黄柏33g、黄芩155g、朱砂10g、珍珠母100g、赭石20g、郁金66g、栀子66g、板蓝根115g、冰片10g、卜荷冰0.4g、苏合香20g,共制成360丸。
1.2 制备
以上14味除牛黄、水牛角浓缩粉、冰片、卜荷冰、苏合香外将朱砂、珍珠母、赭石,水飞或粉成极细粉,其余6味粉成细粉,然后将牛黄、水牛角浓缩粉、冰片、卜荷冰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后将苏合香加入炼蜜中熬开,100g粉末加炼蜜100~110g制成蜜丸即得。
表1 治疗结果表
1.3 质量标准
1.3.1 性状
本品为棕色或红棕色蜜丸,味微甘苦、凉、气芳香。
1.3.2 规格
3.5g。
1.3.3 显微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有不规则团块,灰黄色,稍具光泽,纤维束鲜黄色、壁厚,纹口明显,种皮石细胞黄色、多破碎,完整者呈多角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图形。果皮含晶石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胞腔含草酸钙方晶。含糊化淀粉的薄壁细胞无色,透明或半透明,有不规则的块片,灰白色或淡黄棕色,表面显颗粒性,有的呈片结构可见成层的线条纹理。
1.3.4 薄层层析鉴别
1.3.4.1 取本品4g,剪碎,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h,放冷,滤过,滤液作为供试液。另取胆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1],照薄层色谱法药典(2005)(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醚-三氯甲烷-冰醋酸(2∶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约10min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3.4.2 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黄芩苷对照品,分别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2和0.5mg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鉴别1.3.4.1项下的供试品溶液20μL及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用4%醋酸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10∶7∶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日光下在与黄芩苷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条斑,紫外光灯(365nm)下在与盐酸小檗碱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黄色荧光条斑[1]。
1.3.5 其他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规定。
2 临床观察[2]
2.1 材料
选用批号为20060208、20070517两批中成药,有效期2年。
2.2 临床资料
对通化市人民医院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369例患者观察,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41,年龄12~75岁,其中脑血栓、脑外伤后遗症引起头痛、头胀、头晕者84例;感冒引起头痛、发热患者209例;高血压患者 174例。
2.3 治疗
成人2次/d,每次1~2丸,儿童酌减,温开水送服,10d为一个疗程。
2.4 疗效判定标准[3]
有效:头痛、头胀、头晕症状消失。显效:头痛、头胀、头晕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头痛、头胀、头晕症状未减轻。
2.5 结果见表1。
由表1说明,牛黄安脑丸治疗脑血栓、脑外伤引起的头痛、头胀、头晕,感冒引起头痛、发热,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胀,效果令人满意。
3 讨 论
本方所含成分人工牛黄、水牛角浓缩粉具有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息风定惊功效。黄连、黄柏、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解毒。朱砂、珍珠母镇心安神、清泄心火。郁金凉血解郁启闭。赭石平肝潜阳,降逆,止血。板蓝根、卜荷冰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冰片[4]有改善或增强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能增强药物向脑内转运,此为冰片芳香开窍、引药上行,进而疏散脑部病邪的理论依据;同时冰片能扩张、软化脑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高血压病;能增加诸药透过血脑屏障,增加了药物疗效。苏合香开窍,止痛。蜂蜜起解毒调和诸药作用。诸药合用具有镇静、抗惊厥、解热、抗炎、降低血压、降低机体耗氧量等作用,还对细菌内毒素性脑损害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牛黄安脑丸不仅疗效满意,同时还有很多优越性:经临床多年应用对脑血栓、脑外伤后遗症等引起的头痛、头胀、头晕2周后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对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心悸、失眠多梦等效果非常明显;对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胀,疗效更佳。该药在使用期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且服用方便,安全、经济、实惠,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一部[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51.
[2]董军梅,安玲,李桢.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96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6):11-12.
[3]湖南省卫生厅.常见疾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断标准[S].1999.
[4]李东晓,邓文龙.冰片促透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 (1 ):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