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原则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再认识

2010-06-04

改革与开放 2010年6期
关键词:灌输

任 拓

摘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一度受到人们的怀疑甚至否定。然而,过去一年来以“8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当代青年在一系列国内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中的一些匪夷所思表现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在语境原则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由此也掀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新一轮思考。当前,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Abstract: The Marxism instilled into the theory once to receive people's suspicion even to deny. However, past for one year after “80” the university student makes the people for the main body youth of the period in a series of domestic significant political and social event's some unthinkable performance to realize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instilled into” the theory under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principl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is also raised has instilled into the theory to the Marxism new one round the ponder. Presently, how to regard the Marxism to instill into the theory correctly to become suspends in front of us the important issue.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原則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Key wor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nguistic environment principle The Marxism instills into the theory

作者简介:任拓,男,(1985—),湖南人,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硕士,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实践。

在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以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为依据的理论灌输,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升华的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理论灌输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但是,在其他教育学相关领域,尤其是一般道德教育领域中,灌输却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于是,有的教育理论研究者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往往因此就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灌输教育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或提出质疑。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习惯于从“灌输”的单独概念本身来理解“灌输”,而忽略了“灌输”概念具体的应用语境。

一、“灌输”的涵义

由于“灌输”一词的涵义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历史地、文化地、辩证地与具体地看待“灌输”的含义与其在教育中的作用。就“灌输”一词的涵义,本文比较倾向于采纳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灌输”一词的解释:“从外部输入某种思想。相对自发论而言,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灌输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等于主张采用教条主义注入式的方法。需要通过启发、讨论、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等各种生动活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进行。”

二、弗雷格的语境原则

弗雷格在《算术的基础》中引入了基本方法论原则,它断定,一个词只有在一个句子的语境中才有其意义。任何理论命题都具有着双重特性。一方面,命题是一种根本逻辑类型的意思单元(units of sense),它由具有真值的句子所表达。另一方面,命题也是概念和思想的内容,诸如意向行为和表征态度等等。但是,这两个方面并不是逻辑地独立的。因此,每一个命题都是可能的言说语境中的一个句子的意思,同时也是具有意向行为的命题态度的内容。总之,这是一个语境中的两种语义值或两种语义趋向的不同;它们既有区别,又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存在着本质的统一性。这都是由这些命题的形式边界以及这些边界的交叉所决定的。因为,第一,命题具有着特定的构成结构,也是由相关的原子命题构成的。第二,命题构成的要素是“意思”而不是“对象”。正如弗雷格指出的那样,如果不将对象列入意思并给定它们的特性,我们就不能指称对象。所以,命题逻辑的形式本体论性是实在论的而非唯名论的。第三,命题是结构有限的复杂意思。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在言说语境中使用有限的句子。同样,也只能指称有限的对象和预测有限的对象特性。因而,命题作为句子的意思就成了具有有限命题构成的命题。第四,命题的集合是递归的。因为基本命题是最简单的命题,其他所有命题都是复杂的,它们通过改变原子命题或真值条件去进行命题演算,并得以获得自身的存在。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就在于所有的命题都是语境化的,并且是给定了形式边界的。

简而言之,弗雷格的“语境原则”认为: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而不是在孤立的语词中,才能找到语词的本来或真正意义。

三、“灌输”的应用语境

在历史上,人们要么单独使用“灌输”一词,要么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灌输论”来使用,要么作为对传统教育的弊病的批判的意义上使用“灌输教育”一词。对它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是一般教学包括自然科学的教学领域。

(一)“灌输”在一般教学中的应用语境

1.反对灌输思想的发展

反对“灌输”的思想是从20世纪开始批判道德灌输正式开始的。反对者认为“灌输”的性质是控制性、奴役性的,教育者的独语是现象,背后依托的是一定社会(阶级)意图;“灌输”的主要特征是把教育对象当作“物”对待,当作“可被别人占有的东西” [2],作为国家“驯服工具”培养,作为“美德之袋”进行德育注入;实施居高临下的单向影响,师生之间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因此,“灌输”也是违反了人的本性,违反了德育本性的。

从灌输走向对话,表明了德育从忽视儿童发展向重视人、重视人的发展的转变。杜威、皮亚杰、柯尔伯格在推动这个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杜威首先反对“灌输”,他指出“灌输”的本质是强制性的、封闭人的思想的;是限制了人的智慧和道德发展的;教育要“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发展了杜威的“认知-发展性”道德教育理论,为反对灌输提供了科学支撑,进一步确立了个人在德育中的地位。他们相信个人是自己道德的建构者,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道德能力的发展。马斯洛、罗杰斯为反对灌输提供了心理学理论基础。其他一些教育哲学家、道德教育理论家,例如威尔逊(john Wilson)、哈尔(R.M. Hare)、阿特金森(R.F .Atkinson.)等分别从内容、意图、方法等方面批判了灌输。 20世纪70年代保罗·弗莱蕾在他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了“灌输”的10个特点,系统地批判了灌输式教育。此外,体谅关心德育理论、价值澄清德育理论,都在操作层面上否定了“灌输”,实践了发展性德育观。

(二)“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语境

1.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中就有对灌输思想的描述,考茨基明确提出了灌输的概念,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一句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从本质上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不可能在工人头脑中自发产生,而只能从外面灌输的规律性,形成了著名的灌输原理。所谓“灌输”,是指有组织有领导地对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新时期,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2.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的实践要求

第一、立足现实,区分层次,改变以往灌输教育目标起点“一刀切”的现象。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确立根本目标一元化与具体目标层次化相统一的灌输教育体系,分层实施,扎实推进。

第二、以人为本,建立平等关系,解决理性灌输多,情感教育少的问题。要克服灌输教育中存在的主体对课题单向投注的做法,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启学生之所能,尊重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注重实践,力求知行统一,解决理论灌输多,实践教育少的问题。养成科学的理论和思想品质,既需要“知”,更需要“行”,是“知”與“行”统一的结果。

四、“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

(一)“灌输”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只有通过灌输的途径,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观念由理论形态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最后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物质力量。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还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二)“灌输”的运用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是具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能对现实社会实际发展方向独立作出正确判断的,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顶得住各种逆社会主义方向而动的潮流,具有各种独特才能和创造力的、并具有健全人格和丰富个性的人”。教育要培养这样的人,就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创造学研究表明,具有高创造力的人,往往是有较大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信心的人。主体性是个性和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尊重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则失去了依托,这样的教育就不会充满生命活力,甚至会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根本不会有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会受到窒息,健全人格会受到扭曲,当然也就无法实现教育目的。

3.促进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脱离实际的理论是苍白的。实践中,教师尤其应紧密联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社会多样化带来的新变化来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其次,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坚持以教材为蓝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主导内容相关、相容的其他必要的辅助教育内容开展教学;再次,坚持针对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针对学生的不同思想层次等采用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然后坚持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应根据实际条件组织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实践,这体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具有科学而丰富的内涵,其实质是工人阶级不可能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由工人阶级队伍中有觉悟的知识分子从外面灌输,以内化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精神力量。它体现了科学理论与革命实践的高度统一。而其他教育学研究中的“灌输”概念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紧张的师生关系、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及单调甚至是强制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所以,“灌输”在这两种不同的应用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概念上的统一应在相应的语境下形成。对“灌输”的单纯性批判不应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相互混淆,以致在语境含混不清的情况下,曲解了“灌输”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原则的含义。

参考文献:

[1][美]雷维德(Mary Anne Raywid),张梓华译.对教学中灌输的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6(5)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质疑、辩护与运用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为灌输教育法正名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主体培育中的灌输*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