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通知识点间联系 提升知识整合能力

2010-06-04苏学章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0年7期
关键词:知识点历史思想

苏学章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网络体系。贯通了知识点间联系,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就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高考复习冲刺阶段,如何构建起纵横交织、古今中外联系的知识网络呢?

一、 把握基本线索,理清知识点间的纵向联系

基本线索是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经线”,它是由许许多多个因果相连的历史事实构成的知识链条。抓住了基本线索,既能帮助我们贯通历史的纵向联系,也能揭示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实现统揽全局、纲举目张。

1. 历史线索中第一种是小线索,即单元内的归纳。可根据单元和课的标题、主题、核心内容,勾勒出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如针对必修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可围绕“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进”这一主题,制作如下知识线索演示图:

该线索流程图既可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或层次),又可看出每个阶段倡导的核心思想。为了丰富这一流程图的内容,还可以在图上标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先后出现过哪些政治派别、开展了哪些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化有何重大贡献等,从而利用这一线索实现对本单元知识点的纵向归纳,增进对这一历程的整体把握。又如,针对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这一单元,可构建如下纵向线索图:

这一线索清晰地勾勒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和阶段特征。倘若把握了这条线索,遇到2009年江苏卷第6题和广东卷第7题就可轻易化解了。

2. 历史线索中第二种是大线索,跨若干个单元的归纳。可以将分布在不同模块、不同单元的因果相连的历史知识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整合,形成大跨度的纵向历史线索。如针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地位变化”,可编制出如下线索:

春秋战国:产生,只是众多学派之一,没有受到格外重视→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汉武帝独尊儒术,成为正统思想→宋明:发展为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明清:受到冲击,仍居主导地位→维新变法:借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禁止儒家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遭到批判,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这种跨多个单元的大线索有利于将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增强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2009年广东卷第27题就是围绕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这一线索,考查了多个单元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政治纲领的。

二、 总括事物全局,把握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本比传统的通史式课本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同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往往分散在三本必修课本里面,不少考生觉得历史知识比较乱、比较杂,难以统括全局。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要善于打破模块之间的界限,通过归纳和综合,搞清历史事物的横向联系,形成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这在高三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1. 对历史知识横向整合,一种是以阶段特征为轴,将某一时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有关知识进行横向归纳,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具体特征表现为: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思想文化上,思想专制加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外交上,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掌握了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其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不仅可以使我们明白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为什么会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等主张,而且一旦遇到2009年福建文综卷第38题“李贽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这样类似的问题时,就可立刻让我们的思路活跃、视野开阔起来。

又如,复习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这一课时,要联系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对两课的知识进行横向整合,认识到:希腊民主政治的繁荣和公民地位的提高,从而促使一些学者把研究主题开始从自然界转向“人”本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等。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到思想文化。

2. 第二种知识的横向联系是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进行联系整合,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互影响。

如复习必修一《新中国外交中有关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一内容时,要与美国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苏争霸的有关知识进行联系。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对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外交孤立政策,所以新中国初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到了20 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在经济上陷入滞胀,军事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外交上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因而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2009年广东卷第29题“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变化及其原因”,就是以英美两国的选举资格这一主题,考查考生横向归纳整合知识的能力的。

三、 通过比较异同,搭建知识点间的类比联系

有许多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在其特征、实质、属性、现象、形式等方面有其相同、相似、相关、相反之处,学习中要把它们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区分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以形成对历史事物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

学习中我们进行比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 从思维方向的角度来看,包括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比较。

求同思维的比较即找出类比事物的共同点。如中国古代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影响有何共同之处;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二战后美国、德国的经济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它们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等。2009年江苏卷第25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就是求同思维的比较题。

求异思维即找出比较的历史事件、人物的不同之处。如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在产生的背景、运作方式、职权、作用等方面的不同点;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不同点;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的不同之处;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在产生背景、思想主张、社会影响上的不同点等。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孔子和苏格拉底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即属于求异思维的比较题。

2. 从历史时空的角度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即从时间序列出发,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差异性、相近性,进而揭示其发展趋势和规律,如对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比较,进而得出“合则两利、斗则两害”的认识;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分不同阶段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的认识。

横向比较即历史事物所处阶段、背景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如英、美、法、德四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国在社会环境、经济体制等方面差异性和相似性的比较等。

3. 从历史知识的结构来看,还可分为宏观和微观的比较。

宏观比较指站在历史整体的高度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贯通或高度的概括,如社会主义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比较;新旧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等。

微观比较是指对构成知识体系的要素或概念进行类比,寻找其差异性,如官僚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比较;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比较等。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比较,不仅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历史现象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同时也提升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运用比较法建立知识点间联系时要注意:(1)所选的对象要具有可比性。(2)不仅要关注两个史实间异同点的比较,还要关注造成这些异同点的原因,以及从这些异同点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和认识。(3)突出中外知识间的联系和比较,这是近年来新课程考试反映出来的一大趋势。

四、 运用史学范式,揭示知识点间的隐性联系

我们在建立整体知识结构时,要针对历史事物的具体特征,善于运用不同史学范式把各个知识重点贯穿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的隐性联系,做到以论带史、史论结合。

例如我们用现代化范式梳理知识点时,要明确现代化的含义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进,包含了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科学化、生活城市化等内容。进程包括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包括近代前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时期的探索。仅就近代前期来看,主要推动力来自洋务运动(突出其在近代工业、近代军事、近代科技和近代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认识到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突出其在近代工业上的成就)、维新变法运动(突出其在思想解放上的成就)、辛亥革命(突出其在政治民主化上的成就,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等)、新文化运动(突出其促进思想近代化,倡导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就)等。从中,我们还可概括出中国近代前期的近代化重心历经了从经济→政治→思想的不断推进,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明显不同。

又如我们用文明史范式整合知识点。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政治文明突出制度文明与制度创新,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等)、政治现象(政治改革、治乱兴衰、统一与分裂、战争与和平、政党政治、法律文献等)、政治思想(治国思想、各阶级各派别的主张等)、政治人物等知识点,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物质文明一般从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的演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经济现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经济政策、经济格局、经济思想(重商主义、重农抑商、工商皆本、自由主义、凯恩思主义等)、经济体制、人类生活的变迁特别是衣食住行等方面整理。精神文明一般从科技(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三次科技革命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整理。从文明史角度整合知识点跨度较大、内容繁多,因此整理时要多视角归纳:一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二是不同类型文明的对比;三是影响文明发展的具体历史事件。

近年来,以新的史学范式的观念和思想主张为取向来考查历史知识的试题明显增多,仅2009年江苏卷就有多道试题出现,如第7题“对近代中国近代化的理解”,第14题“人类文明交往”,第22题“近现代婚姻观念变化”,第23题“英国代议制”等等。

构筑知识点间联系的方式方法是多样化的,还可以关乎当今人类命运的热点问题为核心,挖掘教材中相关知识点来构筑知识网络。如从可持续发展、民生问题、和平与发展、全球化与区域化等方面立意都是很好的选择,从而构建起既具时代感、知识性又符合高考发展趋势的全新体系。总之,只要我们勤于动脑、善于总结,就一定可以把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编织出古今相通、中外关联、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体系,进一步提高我们历史学习的效益和解题应试的能力。

猜你喜欢

知识点历史思想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知识点自测
新历史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