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选择题的特点及备考策略

2010-06-04李兴防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0年6期
关键词:题干选择题选项

李兴防

一、 选择题的特点

1. 置疑特点由于选择题设问明确、知识覆盖面广、作答简便、评分客观,具有利于考核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优点,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常见的置疑特点有混淆概念、以偏概全、表述绝对化、定势诱惑、误联因果、变式迷惑、以图考图、无图考图、隐含信息、前后矛盾、支不符干、新概念干扰等。

2. 命题特点

(1) 题组为主,突出主干知识:

试题组是在信息量丰富的图表或信息量较大的材料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一般2~3道)相关小题组成的试题组合。试题组综合性特别强,小题之间联系密切,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 淡化识记,注重能力立意:

识记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目的。试题以考查能力为目标,考查知识、技能看成是手段,也就是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3) 图为载体,彰显学科特色:

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当前,几乎形成了“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方式,并且图像类型越来越丰富。通过图表对地理知识的考查,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4) 趋势预测,定性转向定量:

试题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简单的定量分析。

如对地理要素、区域生产实际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借助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对复杂的地理信息简化或建立模型,使之更加科学、准确,符合地理科学发展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规律。

(5) 结合热点,解决现实问题:

命题选取材料注重最新的现实地理问题,尤其是地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点问题和时事地理热点、焦点问题。

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问题、旅游经济问题、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地理学科前沿问题、时事地理热点问题等,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 备考策略

1. 审题步骤

(1) 审题干:明确试题所要表达的意图、要求和考查的要点等。随着命题手段的多样化,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越来越强,迷惑性也越来越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盘皆错。

要明确其表示的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联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类、原理及规律,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

(2) 审设问:关注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题眼”往往通过一些关键词、限定条件体现出来。

如时空(现阶段、据图、此地等)、程度(最、根本、主要、主导、限制等)、知识范围(自然、社会、经济等)、因果、条件、联系等,这就要求考生备考时注意这些关键词的细微区分,选出最佳答案。

(3) 审选项: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尤其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选项错误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

②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的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

③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

④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⑤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⑥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等。

2. 解题策略

(1) 计算型选择题

地理计算一般考查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需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但是由于此类问题的题干常以图表或材料的形式呈现,需要从图表或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计算,所以难度较大。

【备考策略】

计算题要运用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结合公式来解决。

常见计算公试如下:

①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②经纬网中距离计算——经线(111千米/度、纬线——111cos?准千米/度,?准为纬度);

③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图上任两点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④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四舍五入取整数),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所求地方(区)时=已知地方(区)时±时间差(东加西减);

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纬度差(同减异加);太阳能热水器摆放角度和楼间距的计算;

⑦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某地昼长=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15°,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⑧气温计算——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出生率=新生人口/人口总数;死亡率=死亡人口/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⑩人口密度的计算——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总数/总面积,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数/该地区总人口数等。

(2) 比较型选择题

此类题型是指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事物作为题干,要求比较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或不同点,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比较能力。如地形地势、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等方面的特征,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1 读下列甲乙两岛国图,回答(1)~(2)题。

(1) 图中两国阴影部分气候类型相同,有关两地阴影部分的气候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国降水主要受东南信风的影响

B. 乙国降水以对流雨为主

C. 甲国的降水以地形雨为主

D. 甲乙两国阴影部分的气候成因相同

(2) 关于甲乙两国叙述,正确的是()

A. 两国东侧洋流均自南向北流

B. 甲国洋流是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C. 甲乙两国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D. 乙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思路解析】

通过比较经纬度、轮廓、面积等要素,可判断甲国是马达加斯加、乙国是菲律宾,阴影区的气候都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有所不同。甲国阴影区域虽然纬度较高,但受来自海洋上的东南信风、马达加斯加暖流、处在山地迎风坡等因素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属于非地带性);乙国阴影区域纬度低,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多对流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属于地带性)。两国都受暖流影响,但洋流方向不同;甲国洋流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甲国处在非洲板块内部,乙国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参考答案】

(1) D (2) D

【备考策略】

首先要准确再现题干给出的每一个地理事物或地理要素的特点,然后通过对比,调动所学知识确定它们的共同点(或不同点),再根据题意准确地做出判断。

(3) 材料型选择题

此类题型是指利用古代文献、古诗文、新颖的材料、典型的数据、科学的理论及表格、图像等切入,设置与之相关的问题,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

例2 均质平原上某一制造业的产品中,R1的原料占40%,R2的原料占60%,全部产品提供市场消费。若不论是原料或产品,单位重量的运费都相同且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的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如果R1、R2两种原料的原料指数之和为1,那么工厂最佳应设于()

A. R1地B. R2地C. N地D. M地

【思路解析】

此题是运用实例考查工业的区位理论。由于R1、R2两种原料的原料指数之和为1,即两种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比为1∶1,从重量比上看将工厂布局在图中R1、R2、M三地均可,但为了节约运费,需要选择距离短且运量低的地点布置工厂,根据计算可判断最佳地点应该是M地。

【参考答案】 D

【备考策略】

首先要注意材料中的中心内容,排除干扰因素,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如文献类——抠字眼、数据类——定量分析、图像——抓特征等;其次再结合设问重读材料,准确把握题眼(即关键词语、关键数字),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的规定性;最后,结合选项确定正确答案。

(4) 图像型选择题

此类题型是指通过地形图、政区图、各种要素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等呈现信息,考查读图、析图的地理技能。

例3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0 m。据图完成(1)~(2)题。

(1) 山峰N的最大海拔高度可能为()

A. 79 mB. 69 mC. 82 mD. 97 m

(2) 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表示河流,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B. ②③C. ①③D. ③④

【思路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等高线的特点及地形区的判读。N与海岸线(0 m等高线)相差8条等高线,因此最大高度为80~90 m之间中的任意数值。等高线向高处突出为山谷,河流只能发育在②③山谷中。

【参考答案】

(1) C (2) B

【备考策略】

等值线的判读一般需掌握“五读”:延伸方向、密度、极值、弯曲处、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内,其特点:“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在进行此类试题的解答时,经常会碰到判断等值线弯曲处与附近地区数值的高低、大小情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辅助线法”:通过辅助线上数值的分布来比较等值线弯曲处与附近地区数值的关系。

(5) 排序型选择题

这类题一般要求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照时间或空间分布进行排序。所以,要求考生首先理解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

例4 读下图某交通网络图,回答问题。

交通的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表示。图中交通连结度排序,正确的是()

A. 丙>乙>甲 B. 甲>乙>丙

C. 甲>丙>乙 D. 乙>丙>甲

【思路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贝塔指数概念的理解。依据概念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三幅图中顶点数量相同,但变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丙、乙、甲,故交通连接度为丙>乙>甲。

【参考答案】 A

【备考策略】

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搞清楚要排列的是什么地理事物或现象,再结合经纬度、海陆位置和国家、省区、铁路、山脉、河流、人文景观等相对位置类推理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进行排序。在几个选项中,一般只要确定两到三个事物或现象的顺序就能得到正确选项,所以在排序时,应该首先把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内容进行排序,然后逐项进行排除,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6) 综合型(组合型)选择题

这类题目给出了多层选项,第一层选项中既有错误的,又有正确的,由第一层选项中的若干个选项组合起来又组成第二层选项,也就是需要考生选择的选项。这类题目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高考中已经取消的多项选择题,对考生分析判断的准确性要求极高,因此在高考中这类选择题的失分率也较高。

例5 读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回答(1)~(2)题。

(1) ABC表示工业化的三个指标,其中A表示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则()

①B表示农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②C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③B表示工业基础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④C表示工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2) 由图可看出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国际通用标准还存在的差距是 ()

①农业就业人数比重高达50%,远高于国际标准②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的一半③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约为国际标准的一半④工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约为国际通用标准的一半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思路解析】

该题主要通过图表考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首先结合图表分析选项①、②、③、④哪一个符合题意,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可判断①、②正确,然后从组合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A。分析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结合第(1)小题的分析,可推断①、③正确或排除②、④错误选项,再由组合选出正确答案C。

【参考答案】

(1) A (2) C

【备考策略】

解答综合型选择题的方法较多,其中排除法是常用的,也是效果较好的一种。综合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知识联系性较强,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搞清地理事物及原理的生成过程,难度很大,因此需要认真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猜你喜欢

题干选择题选项
数字算式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