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综合测试题精编

2010-06-04唐仁兰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0年6期
关键词:材料

唐仁兰

一、选择题

1.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你认为汤恩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 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B.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C. 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D. 郡县制的持续深化

2. 2010年是十二生肖传说中的虎年,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现象,十二生肖的传说源自()

A.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 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 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3. 《宋史纪事本末》卷2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

A. 实现了国家统一

B. 开始实行郡县制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D. 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

4. “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下图就是造型庄重、严谨的武夷山“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

B. 朱熹对儒学向南方地区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C. 朱熹居于传统文化发展的“承上启下”地位

D. 理学的出现形成了儒学南北鼎立的局面

5.道光皇帝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夷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道光皇帝畏敌妥协,与英方妥协议和

B. 清统治者仍然端着天朝上国的空架子

C. 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 此密谕直接促成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6.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该材料表明()

① 声讨清朝统治的残暴和黑暗 ② 表现出较高斗争策略水平 ③“奉天”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④ “讨胡”体现民族问题认识上的偏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7. 《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促进了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一战” 是“经济奇迹”的最主要原因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 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8. 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A. 辛亥革命毫无建树

B. 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 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 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9. 左图中间是一个火锅,火锅里面写满了很多汉字,比如佛,功夫,解构,礼,后现代,老舍,莎士比亚,爱因斯坦,道,仁,京剧等许多代表中国和外国文化的东西。这里的“仁”和“莎士比亚”如果算同一味调料的话,其标准应该是()

A. 中西结合 B. 富含人文精神

C. 时间相近 D. 影响相似

10. 2010年1月,英国进行了一次主题为“你是否赞成保留英王”的民意调查,结果民众以2∶1的比例投票赞成保留英王。而且英国的国庆节就是英王的生日,英王生日不一样,国庆节也就不一样。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国人重视历史传统

B. 英国国王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C. 英国的渐进式发展特征

D. 英国国王是民族国家的象征

11.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里揭示的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

A. 实事求是 B. 与时俱进

C. 解放思想 D. 开拓进取

12. 剑桥大学讲师刘瑜在南方周末发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里突出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A. 在经济政策上存在许多漏洞

B. 避免了受到法西斯国家的攻击

C. 保障工人最低工资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管理的主导作用

13.每一时期都有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歌谣就是其中形式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时期流行的歌谣:“谷堆脚儿摆得圆,社员堆谷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着太阳抽根烟!”“稻子长得密蓬蓬,横看直看不透缝;要是卫星落下来,也能弹回半空中!”这段历史时期应是()

A. 1949~1952 B.1953~1956

C.1958~1960 D.1978~1985

14. “村民自治一枝花,她在合寨发新芽,民主选举好领导,小康路上大步跨”。这是刘三姐的故乡广信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村民最喜欢的一首山歌。1980年,合寨村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委员会,率先实行村民自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 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进程 ② 加强农村的凝聚力和约束力 ③ 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④ 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力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15. 余秋雨在《蓝旗和孩子》中写到:“到了布鲁塞尔就像提纳挈领,豁然开朗地看着欧洲如何企图在陈旧结构中脱胎换骨,挥别昨天。”他这里所说的“脱胎换骨”,指的应该是()

A. 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接受关贸总协定

C. 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D. 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16. 拉德哈克瑞西南在其《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一文中认为:“全球化……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发达民族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 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②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新途径 ③ 全球化巩固了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④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实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7.下图是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创作的名画《浴》,画面上裸女和两个穿衣绅士坐在林中草地上;左前有一只翻倒的篮子,食物滚出篮外,后景的湖池边,一个穿衬衣的女人俯身站在水里。画家在画法上对传统绘画进行大胆的革新,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精细的笔触和大量的棕褐色调,代之以鲜艳明亮、对比强烈的色块。这幅画应属于()

A. 印象画派作品

B. 浪漫主义画派作品

C. 现实主义画派作品

D. 现代主义画派作品

二、 非选择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材料三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材料四 军机处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巨也无不随从在侧。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1) 材料一中,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二这句话?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军机处设立的看法。

19.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10月21日,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二道街张姓木铺。两名伐木工,风尘仆仆而来。……店主把他们安顿下来。可5天后,二人却在店内暴亡。……但人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场持续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吞噬了6万多条生命的大鼠疫正滥觞于此。这一天是宣统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西历1910年10月25日,例来被公认为东北大鼠疫的发端。后来经考证,其实早在1910年春夏之交,俄国西伯利亚就已经发生了疫情,但西伯利亚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再加上俄国方面控制严密,疫情没有扩大。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俄国把大量疑似染病的中国劳工驱逐回国。劳工们带着病毒,沿铁道一路向南。……一时“疫气蔓延,人心危惧”,有如江河决堤,不可遏止。

——2009年2期《新华文摘》

材料二 1910年12月初,外务部右丞施肇基收到了俄日两国的照会,俄国和日本以清政府无力控制疫情为名,要求独立主持北满防疫事宜。……早年曾赴美留学的施肇基深谙国际外交,他知道答应俄日两国独立主持东北防疫的要求,无异于把东三省的主权拱手送出。……只有控制住疫情才能堵住列强之口,而且主持东北防疫的绝不能是外国人。

——2009年2期《新华文摘》

材料三 日内瓦11月6日电 世界卫生组织6日发布通报说,近来一些国家报告在猪、猫等动物身上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各国应密切关注甲型流感在动物中的传播,监测病毒可能出现的变化。——新华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政府针对鼠疫采取了哪些措施、导致什么后果?在中国它是通过哪些渠道蔓延扩散的?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俄、日要求“独立主持北满防疫事宜”的目的有哪些?当时清政府官吏施肇基等人对此问题的认识是什么?说明什么?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当今社会在应对流行性疾病时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何认识?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孝公……下令国中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史记》卷五《秦本纪》

材料二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1) 材料一透露的重要信息是什么?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秦孝公任用商鞅的目的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这句话的含义。

(3) 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如何体现材料二的目的的?

21. 阅读李白《古风》:

秦皇扫六合,虎高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衰。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髻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请回答:

(1) 指出李白描述的三个历史事件?

(2) 李白对这些事件持有什么态度?

(3) 你是否赞同李白的态度?为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 保持长期统一局面的主要因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即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郡县制的持续深化,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具体表现。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是促进社会变革、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的动力之一。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只有在中央集权制度的支持下才能发挥维护统一的作用。

2. B 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才会出现它们与农历纪年的搭配。

3. C “朝廷以一纸下郡县”的含义是朝廷政令得到贯彻,“天下之势一”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宋代始终未完成国家统一;郡县制开始实行是在战国时期;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的表述是正确的,但与材料含义不符。

4. D 朱熹理学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与传统儒学的分庭抗礼。

5. C 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腐败统治只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碰撞的必然结果。

6. C 利用发布檄文的方式,既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又可以发动民众,体现了较高的斗争水平;奉天体现了其“拜上帝教”的宗教色彩,把满洲称为“胡”,体现了狭隘的民族观。

7. B 材料明显更强调“一战”对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作用更大,但并不是说辛亥革命就一点作用也没有,故B是正确的,A、D是错误的。C明显是错误的。

8. C 注意题干中的“社会文化”、“觉悟”等关键词。也可用排除法,题干已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见并非完全否定辛亥革命,排除A项;B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因为作者以明确指出了文化启蒙的必要性。

9. B “仁”中包含了爱人,以人为本;“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体现人文色彩。

10. B 英国保留国王是历史传统的产物,反映出英国历史发展上的渐进式特征。英国国王的生日作为国庆日,体现了英王作为民族国家象征的意义。英国国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权力至上,因此,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11. B “发展着的理论”强调的就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时俱进特点。

12. D 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经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C项是D项的具体体现。该观点是对罗斯福新政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程度的比较,不涉及具体经济政策的评价,并未体现A项的说法。美国被迫卷入世界大战,是在受到日本的攻击之后,B项说法不正确。

13. C 从材料内容看所反映的问题已经严重脱离了实际,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所以应该是大跃进时期。

14. C 村民自治与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一起,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三大历史性创造。它切实起到了保障农民民主权力,加强农村凝聚力的作用。该制度在1982年被《宪法》所认可,推动了中国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

15. D 欧洲的联合是对国家至上观念的挑战,是对“陈旧结构”的根本性突破。A、B两项发生时欧洲仍然是以单个国家的身份,并没有摆脱“陈旧框架”;C项是欧洲与美国的关系问题,不涉及材料所述的自身发展途径。

16. A 从“它试图一劳永逸……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一语可以看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巩固了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占据世界经济政治的主导地位。④的说法正确,但与本段材料无关。

17. A 该作品追求对比强烈的鲜亮色彩效果,应属于印象派作品。

18. (1) 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都制。

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 理解:宋代为分化事权,设置大量官吏,造成官僚队伍的庞大,同时人浮于事,相互推卸责任,形同无官。

原因: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导致的后果。

(3) 相权逐步削弱,君权逐步强化。

(4) 军机处既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又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19. (1) 措施:严密控制、将大量疑似染病的中国劳工驱逐回国。后果:疫情在俄国没有扩大,在中国迅速扩散,形成席卷中国东北、吞噬6万多生命的大鼠疫。渠道:人口流动、沿铁道扩散。本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先进交通工具出现加剧了传染病横行。

(2) 目的:趁机控制中国东北、攫取东北主权;控制疫情蔓延。认识:控制疫情不但关系亿万生灵,而且关系着东北主权、国家灭亡。说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部分官员的民族意识、国家主权意识也在增强。

(3) 不同: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充分发挥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协调功能。认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要加强合作应对共同的挑战,反对损人利己,避免损人害己。

20. (1) 信息:诸侯国为图谋霸业重视人才。目的:尽快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2)秦孝公急功近利的要求必然颠覆殷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风气;商鞅变法采取的诸多措施无不打上了以强权收奇效的烙印。

(3) 承认土地私有,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提高了人们生产和作战的积极性;建立县制,加强了秦王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政府更好的组织生产和战争;严苛的法律,保证了政令的畅通和落实。

21. (1) 兼并六国、巡视地方、修骊山陵、寻药求仙等。(答出其中三个即可)

(2) 赞扬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对他不恤民力,大兴土木和派人出海求仙等行为,进行嘲讽。

(3) 赞同。兼并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解析 本题给定一首古诗,注意提炼有效信息。从“扫六合”“骊山”等关键词中,回答第一问;第二问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既肯定其功绩,也否定其滥用民力,劳民伤财;第三问,是对李白的观点进行评价。

猜你喜欢

材料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叽咕乐挑战
DIY手工风铃
材料
如“黑洞”般神奇的超黑材料
摇摇鹅
章鱼
热闹的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