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肠内营养途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2010-06-04李燕芬郑再菊

护士进修杂志 2010年19期
关键词:鼻空管组吸入性

李燕芬 郑再菊

(浙江省宁海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浙江 宁海 315600)

两种肠内营养途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李燕芬 郑再菊

(浙江省宁海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浙江 宁海 315600)

目的比较经鼻空肠管和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更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方法将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胃管,另一组采用鼻空肠管。记录两组置管前及置管后第2、第5、第10天的营养情况,包括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记录两组置管1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腹泻、消化道出血、反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等情况,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置管后第5天、第10天鼻空肠管组的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胃管组。鼻空肠管组反流率低于胃管组。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使用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更能改善其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重型颅脑损伤 鼻胃管 鼻肠管 肠内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状态,机体呈负氮平衡,负氮平衡引起患者发生贫血、创面愈合迟缓和抵抗力降低等不良后果,因此,早期营养支持显得非常重要[1]。患者胃肠功能正常,则首选肠内营养,但是肠内营养有时会导致喂养不耐受和吸入性肺炎。本研究将胃管和鼻空肠管两种不同的肠内营养途径,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比较肠内营养并发症与营养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7例。纳入标准: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3~8分;经CT扫描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年龄18~65岁;伤后24 h内入院。排除标准:有上消化道溃疡史;有心、肺、肝、肾等多发伤;有原发疾病的低蛋白血症;入院10 d内自动出院或死亡。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57例患者随机分为胃管组与鼻空肠管组,鼻空肠管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18~64岁。其中硬膜下血肿5例,脑挫裂伤13例,弥漫性轴索伤6例,原发性脑干伤3例。胃管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其中硬膜下血肿8例,脑挫裂伤12例,弥漫性轴索伤8例,原发性脑干伤2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2 置管及喂养方法 胃管及鼻空肠管均为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胃管组使用的是12号复尔凯鼻胃管,鼻空肠管组使用的是12号螺旋型鼻肠管,胃管组使用常规方法插入胃管,鼻空肠管组在插管前30 min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10 mg,采用常规插胃管方法插入胃内后,再送管25 cm,管道外端悬空约40 cm固定于近耳垂部,24 h后给予鼻饲能全力,第1天鼻饲500 ml,逐渐增加,第3 d达到1 500 ml,并维持在1 500 ml/d,通过肠内营养泵24 h滴注,温度37~40℃ ,回抽胃肠内液体6次/d,用p H试纸检测回抽液体,以确定营养管的位置。

1.3 观察指标

1.3.1 营养指标 在肠内营养前及置管后第2、第5、第10天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含量。

1.3.2 并发症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置管10 d内并发腹泻、消化道出血、反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判定标准[2]:鼻饲后或鼻饲中胃内食物经贲门、食管由口腔流出为反流;患者突然出现呛咳、呼吸困难或咳出类似营养液样痰为误吸;有吸入史,随即出现咳嗽、气促、听诊双肺湿啰音,胸片散在不规则边缘模糊阴影为吸入性肺炎;排稀烂或水样便、肠鸣音亢进、每天排便3次以上为腹泻;呕吐咖啡样

物或排柏油样便,大便潜血试验(++)以上为上消化道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Fisher’s确切概率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有显著意义。

2 结果(表1,2)

表1 两组患者置管前后营养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置管前后营养情况比较(±s)

组别 例 置管前总蛋白(g/L) 前蛋白(mg/L) 血红蛋白(g/L)置管第2天总蛋白(g/L)前白蛋白(mg/L)血红蛋白(g/L)胃管组 30 64.1±4.0 249.3±47.4 135.8±18.1 61.2±3.0 195.7±19.8 123.8±21.1鼻空肠组 27 65.0±3.4 239.6±37.4 133.2±14.2 61.6±3.2 196.2±48.4 126.5±18.2 t值 0.94 0.91 0.33 0.50 0.03 0.54 P 值 0.370 0.360 0.760 0.640 0.960 0.610组别 例 置管第5天总蛋白(g/L) 前蛋白(mg/L) 血红蛋白(g/L)置管第10天总蛋白(g/L)前白蛋白(mg/L)血红蛋白(g/L)胃管组 30 54.6±3.1 201.1±23.4 103.4±16.3 55.2±3.5 204.3±20.8 122.2±13.3鼻空肠组 27 56.4±3.7 231.1±42.6 117.0±24.3 58.2±3.1 246.3±43.4 128.2±20.1 t值 2.04 3.37 2.54 3.52 4.77 1.36 P值0.048 0.000 0.017 0.002 0.001 0.180

表1可见:置管前与置管后第2天两组患者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置管后第5天鼻空肠管的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高于胃管组,第10天鼻空肠管组的总蛋白、前白蛋白的含量均高于胃管组,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置管10 d内并发症的比较

表2可见:鼻空肠管组反流发生率低于胃管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3 讨论

3.1 空肠内喂养可使患者获取更高的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颅内高压和下丘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蠕动功能障碍,胃蠕动功能障碍会进一步抑制胃的消化能力而导致营养缺乏[3]。本研究中鼻空肠管组没有出现潴留现象,胃管组中有3例潴留量超过200 ml,有5例潴留量超过100 ml,分别予暂停输注或者减慢滴注速度,这样导致胃管组能全力营养液总体输入量少于鼻空肠管组。患者在置管后第5天鼻空肠管组的总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均高于胃管组,表明鼻空肠管组比胃管组获得更高的营养支持。

3.2 空肠内喂养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虽然胃内喂养比小肠内喂养更经济、便利,但是胃内喂养比小肠内喂养更容易导致反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临床上多主张在危重患者中选择小肠内喂养。两组患者置管10 d内并发症比较,鼻空肠管组患者反流现象明显较胃管组患者少。鼻空肠管管端通过屈式韧带,由于屈式韧带括约肌的作用,营养液较难出现反流现象,在误吸与吸入性肺炎方面,虽然两组数据有差别,但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可能与本组样本量较少有关。另外两组均采用一些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举措,均抬高床头30°~40°,口腔护理2次/d。所有患者均6次/d用p H试纸检测胃肠液,以确定管端的位置,鼻空肠管组没有出现管道脱出的现象,胃管组有1例管道脱出至食道,又重新置管。

3.3 鼻空肠管置管方法的改进 鼻空肠管在临床较难推广的原因之一是置管成功率较常规胃管法低。本组30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有25例,成功率为83%,我们采取插管前30 min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10 mg促使胃肠蠕动,提高置管成功率。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仅研究早期营养与胃肠道并发症情况,对中晚期营养以及胃空肠并发症情况,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1]11Rokyta R J,Matejovic M,Krouzecky A,et al.Postpyloric Eternal Nutrition in Septic Patients:Effects on Hepatosplanchnic Hemodynamic and Energy Status[J].Intensive Care Med,2004,30(4):714-717.

[2]郑秀先,李雪松,李琦,等.改进鼻饲管置入长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并发症影响[J].护理学报,2007,14(4):5-7.

[3]Joe Krenitsky.Gastric Versus Jejunal Feeding:Ebidence or E-motion?[J].Practical Gastroenterology,2006,42(9):49-65.

Severe head injury Nasogastric tube Nose intestine tube Enteral nutrition

李燕芬(1963-),女,浙江宁波,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从事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

R473.6

B

1002-6975(2010)19-1758-02

2010-05-20)

猜你喜欢

鼻空管组吸入性
床旁超声引导下改良胃内注气法留置鼻空肠管在ICU脑外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别让吸入性肺炎伤害到您
一种改良盲肠结扎穿刺致大鼠脓毒症模型的方法
导丝固定鼻空肠管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双置管中的应用体会
沸腾炉蒸发管组爆管原因分析及措施
置管方式及时间对肾盂输尿管成形术后患儿尿路感染的影响
小儿面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护理干预对 ICU 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