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肢体麻木症50例临床观察
2010-06-02向永国刘明芳
向永国,刘明芳
(1.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四川 广元 628017;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肢体麻木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中医学属“血痹”范畴,以肢体麻木,皮肤不仁为主要诊断依据。笔者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50例肢体麻木症患者,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肢体麻木症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29~66岁,平均(39±2.8)岁;病程0.5~15年,平均(2.4±0.7)年;病性:腰椎间盘突出16例,颈椎病13例,脑血管意外8例,糖尿病神经病变7例,不明原因者6例。对照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26~65岁,平均(35.1±1.8)岁;病程0.7~13年,平均(5.8±0.8)年;病性:腰椎间盘突出17例,颈椎病15例,脑血管意外1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6例,不明原因者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性等基本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肢体麻木,皮肤不仁是患者主要症状,其发病部位有面部、口舌、四肢、指端、皮肤、肩背、胸腹等处,患部麻木不仁、非痛非痒,甚则痒痛不知、感觉消失、如木之厚。
1.3 排除标准
①截瘫;②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儿童;④对甲钴胺有过敏者史的患者;⑤从事汞及其化合物的工作人员,不宜长期大量服用甲钴胺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均采用防风汤加减治疗。防风汤药物组成:防风15g,独活15g,当归10g,川芎 10g,秦艽 15g,赤芍 15g,黄芩 10g,细辛 6g,杏仁10g,甘草6g,生姜5片。随症加减:阳虚者加附子10g;阴虚者加生地黄15g、麦门冬15g;气虚者加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心悸失眠者加枣仁30g、柏仁20g、龙眼肉15g、茯神15g;兼见头痛、头晕者加天麻20g、蔓荆子20g或白芷12g、蒺藜18g;疼痛较甚者加乳香10g、没药10g。每日1剂,水煎分服。治疗组在给予防风汤基础上加服甲钴胺片0.5mg·-1,每日3次口服。甲钴胺片由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997,规格:0.5mg,商品名称:博可保。两组均以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划分,①显效:疗程(1个月)结束时,症状完全消失,一般情况良好;②好转:疗程结束时症状明显好转,麻木减少;麻木维持在接近正常而未完全正常;③无效:疗程结束时无任何改善或加重者。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为48%,对照组为36%,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4 讨论
肢体麻木在中医学中属“血痹”范畴,是多种慢性疾病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病变累及神经的常见临床症状,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也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目前治疗方案很多,但都不理想。
《诸病源候论》认为,患者素体虚为本,被风湿之邪所侵为标,故而邪入阴经也[1]。笔者根据中医理论“肺主皮毛”,既然是邪客居皮毛所致麻木不仁,应以肺论治,又根据“久病入络应用活血”的理论,同时参照《黄帝内经》记载肢体麻木一症与营卫气虚所致,可用调和营卫之法[2]。据清·徐春甫撰《古今医统大全·痹证门·药方》记载,防风汤是治疗血痹,皮肤不仁的一个有效方,方中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羌活、秦艽祛风除湿,当归、川芎活血养血,赤芍活血凉血,黄芩清里除热,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杏仁润肺、散滞,生姜散寒温中,甘草和中缓急。防风汤不仅具有调和营卫之功,同时兼祛风除湿、宣肺、活血化瘀之效。目前西医在这一领域常规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维生素B12)治疗。我们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这个方案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微循环,在营养神经的同时,还能缓解神经压迫,但因条件有限没有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明确其机理。
综上所述,中西药结合疗法治疗肢体麻木症疗效好,可明显改善症状,优于单用中药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巢元方.四库全书·子部·诸病源候论[M].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1.
[2]郭昌瑜.黄帝内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