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心理行为干预疗效评估
2010-06-02陆宝文
陆宝文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宁波 315000
据有关资料统计,1/3~2/3心肌梗死患者的发作诱因,大多为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或疲劳过度。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作一探讨。
1 临床资料
2006年 1月 ~2008年 1月从上级医院转至社区康复的心肌梗死患者 68例,男 42例,女 26例,年龄 40~82岁,平均 58.2±12.3岁。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排除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及家族史。以患者的依从性为分组原则,即患者是否愿意、能否坚持半年以上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分为干预组 34例 ,男 20例 ,女 14例,年龄 :40~ 82岁,平均(58.61±12.5)岁;已婚 28例,未婚 2例,丧偶 4例;文化程度初中 9例,高中 12例,大专以上 13例;农民 10例,工人 11例,干部 13例。对照组 34例,男 22例,女 12例,年龄 41~82岁,平均(57.81±12.9)岁;已婚 27例,未婚 1例,丧偶 6例;文化程度初中 9例,高中 10例,大专以上 15例;农民 9例,工人 10例,干部 15例。两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及文化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 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综合心理干预。干预时间从患者出院进入社区起共 6个月。具体干预方法:
2.1 认知干预 通过健康教育讲座、个别交流、随访指导等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反复有效的健康知识教育,运用语言、手势、健康教育处方等方法让患者及家属明确冠心病的病因、诱因,尤其是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介绍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知识,告知坚持定时定量服药的必要性、用药目的,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及家属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2.2 情绪干预 给患者以个体化的心理支持,使其情绪稳定,从而疏导心理应激,调整好心态,消除其负面情绪,教会患者掌握控制情绪和舒解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如做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轻音乐、转移注意力;A型性格者,常表现为焦虑、抑郁、悲观等,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松驰训练,尽量减轻其心理压力,逐步培养患者平和理性、遇事不急、笑对人生的心态,并以这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疾病[1]。
2.3 行为干预 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此,我们建立病员俱乐部,由患者及家属—社区志愿者—社区责任医生、护士组成,通过这个平台,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让患者及家属之间互动,相互介绍有益康复的心得与方法。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生理、心理状况制定出个体化非药物治疗方案,并定期点评。患者是方案的执行者,家属和社区志愿者是督促者,责任医生、护士是指导评估者。每月 2次进行半月点评,及时鼓励方案执行好的患者及督促者,对执行方案不到位者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使他们逐步摒弃不良生活习惯,重新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2.4 评定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主要评定患者的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对入组患者于心理干预前(入组时)及干预后(入组后半年)各评定一次,并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χ2检验。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按照中国常模,SAS标准分(y)的分界值为 50分,其中 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y)的分界值为 53分,其中 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
3.2 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比较 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未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对照组发生 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3 两组 SAS、SDS测评比较 两组患者入组前SDS和 S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抑郁焦虑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2。
4 讨 论
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患者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心理。有关资料证实,52%的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尤其是当病情没有得到很好控制,而又有新的症状出现,治疗却无明显效果时,患者经常表现为一种无明确指向的紧张、胸闷、心悸、焦虑,担心病情的预后,并发症的发生,怀疑医生的技术,医院的抢救设备等[2]。尤其老年患者,认为自己病情严重,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拖累家人,长期治疗经济负担过重,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产生自责内疚,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愿讲话,闷闷不乐,兴趣缺乏甚至有自杀倾向等情感活动减退。陈娓等[3]研究了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患者的情绪障碍和心理干预的效果,认为心理干预有辅助治疗作用。本研究通过在规范化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综合心理行为干预,证实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明显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有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说明心理治疗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情绪、情感障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心理干预必须是综合性的,既要求冠心病患者学会生活、工作,调整好人际关系,遇事要冷静,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从各方面努力,进行心理行为治疗,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和敌对情绪,消除由于心理原因带来的躯体症状,提高疗效。
表1 两组患者 SAS测评状况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者 SDS测评状况比较 例(%)
[1] 吕桂芬,李娟.综合性心理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J].心理学杂志,2006,10(4):304.
[2] 黄佐,樊民,吴宗贵.精神应激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舒缩反应[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0(6):489.
[3] 陈娓,李子文,娄白玉,等.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3(2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