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天水奶牛酮病调查与防治初探

2010-06-01高得吼成小莉胡菊梅刘凤栖

中国兽医杂志 2010年8期
关键词:木糖醇酮体葡萄糖

高得吼,成小莉,胡菊梅,刘凤栖

(甘肃省天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天水741000)

近年来,天水市奶牛业发展较快,奶牛养殖专业户和大、中型奶牛场逐年增多。由于饲养条件、养殖技术、饲料品种、管理水平等多种不同因素的作用,奶牛酮病的发病率近年呈现上升趋势,该病对奶牛乳产量减少的损失非常巨大。2007年以来,我们对本市5个奶牛场(户)进行了酮病发病情况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采用综合性预防和治疗措施,效果较为满意,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本市秦州区玉泉镇、皂角乡,麦积区花牛镇的5个奶牛养殖场(户)的奶牛酮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一是到养殖场(户)调查奶牛饲养情况,查阅生产记录、了解奶牛日粮结构组成和生产状况;了解酮病发病与治疗情况,掌握奶牛酮病的发生与季节及奶牛生产胎次等因素的关系;三是和临床兽医座谈,查看用药情况,分析、研究并拟定综合性预防和治疗措施;四是对某奶牛场无临床酮病症状的86头泌乳奶牛的尿、乳,应用酮粉法进行了隐性酮病实验室定性检测。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情况 3年间共调查本市两区5个奶牛养殖场(户)的生产奶牛1 665头,其中临床酮病患牛109头,发病率6.54%。经对某奶牛场无临床症状的86头产奶牛的尿、乳定性检测,查出尿酮阳性16头,其中乳酮阳性12头。尿、乳双阳性共12头,确定为亚临床酮病。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占泌乳奶牛的13.95%。

2.2 奶牛酮病与季节(月份)的关系 根据3年来调查统计,奶牛酮病的发生与季节有明显关系,冬末春初季节发病较多,与奶牛的饲养管理条件有密切关系,主要是因奶牛运动不足,又适逢枯草期,优质粗饲料不足,或因给予多量含有丁酸的青贮料,加之冬春季气温变化大,体能消耗大,糖源摄入不足,所以多发。7~9月份比4~6月份多发,主要原因可能是因暑气炎热,奶牛采食量下降而致糖源摄入不足,引起脂肪代谢加快产生酮体而发病。见表1。

表1 天水市奶牛酮病各月份发病情况调查

2.3 奶牛酮病与产犊胎次的关系 酮病的发生与胎次有关,根据调查统计,我市奶牛酮病的发生以3~4胎次为最多,其次为5~6胎次的发病大于1~2胎次的,7胎次以上的奶牛泌乳量下降,酮病发生率显著降低。见表2。

2.4 奶牛酮病与饲养管理的关系 奶牛糖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消化吸收单糖满足牛体的需要,葡萄糖主要是由丙酸通过糖异生转化而来,因此当丙酸生成减少时,就会发生葡萄糖生成不足,精料多,粗纤维不足会导致丙酸的生成不足,这是酮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当地部分奶牛饲养户,由于受饲养条件的限制,习惯将干乳期的牛与泌乳期的牛混群饲养,使干乳期的牛采食过多精饲料,引起产前母牛过度的肥胖,是发生酮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高产奶牛产后4~6周就可达到泌乳高峰,而奶牛采食量要在产犊14周后方可达到高峰。这期间高产奶牛排出大量乳糖,而食入糖源不足,机体糖代谢呈现负平衡,就大量进行脂肪代谢,产生大量酮体导致发生酮病。因此,科学的饲养管理,对于降低酮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3 奶牛酮病的防治对策

3.1 奶牛酮病的预防 做好高产奶牛酮病的预防,根除酮病,对降低奶牛业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酮病的预防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表2 天水市奶牛酮病各胎次发病情况调查

3.1.1 加强干奶期饲养管理,建立合理的饲养计划首先,在产犊前,依据奶牛体况增减精料的量,使之不要过肥也不要过瘦。日粮中蛋白的含量要适中,约占干物质的16%左右。做好奶牛体况评分,避免干奶期过度饲喂而导致母牛过肥。体况评分(5分制标准)在3.0~3.5分之间为宜。同时,要确保日粮设计可以完成特定经济和健康需要。干奶期正确的日粮营养状况应为:日粮碳氮比为1∶1或0.7∶1较为适合,粗蛋白(CP)大概为14.5%左右为宜。

3.1.2 奶牛怀孕中后期,尤要注意适量运动 每天驱赶运动时间应在1 h以上。

3.1.3 建立定期检测亚临床酮病的制度 具体程序是:产前1周隔日测定尿pH值、尿酮体1次或乳酮体1次;产后1 d,可测定尿pH 值、乳酮体,隔日1次,直至出产房(产后14~20 d)。凡测定尿液pH值呈酸性,尿(乳)酮检测阳性者,立即查找原因、调整饲料、加强管理并进行预防性治疗。

3.1.4 添加饲料添加剂 烟酸具有抗脂解作用,日粮中添加烟酸等B族维生素可以降低血浆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酮体浓度,预防和降低脂肪肝的发生率。日粮中添加丙二醇可以显著提高血液胰岛素浓度,抑制脂质分解,从而降低酮病的发生率。在某些情况下,血糖升高、血中NEFA的浓度降低,可有效的预防酮病的发生。此外,补充蛋白质合成前体物(过瘤胃蛋白或氨基酸)和糖原合成前体物(RRS)也能有效地降低酮病的发生率。

3.2 酮病的治疗

3.2.1 治疗原则 补充糖源物质,减少酮体生成,加速酮体氧化。

3.2.2 加强对病牛的护理 调整饲料比例,减喂油饼类等富含脂肪类饲料,如豆饼、胡麻饼、葵花饼等。增喂甜菜、胡萝卜、优质干草等富含糖源和维生素的饲料。增加干草喂量,按干物质计,精粗料比例以30∶70为宜,按混合料计,以每日3 kg~4 kg即可,青贮15 kg~20 kg,干草量不限。

3.2.3 葡萄糖疗法 静脉注射25%或50%葡萄糖注射液500~1 000 mL,配合维生素C、维生素A 、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可迅速解除病症,但需反复使用;在使用高渗糖的同时应补充各种电解质,这样可防止高渗糖进入血液经肾排出时引起的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另外,补充生糖物质,如适量补充甘油、丙酸钠、生糖氨基酸等生糖物质,可提高疗效;也可口服白糖、红糖等以提高瘤胃内丙酸的浓度。

3.2.4 木糖醇疗法 由于酮病病因复杂,用糖制剂治疗有时需要很长时间,治疗经过也不一样,尤其是伴有严重脂肪肝的病例,其症状恢复和治疗都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可采用木糖醇疗法。有研究表明,木糖醇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用于提高酮病病牛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的效果比葡萄糖好,注射木糖醇120 min后血糖浓度比注射前提高近2倍,而注射葡萄糖15 min后血糖的浓度已开始逐渐下降,此外,木糖醇还可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浓度,提高甘油三酯的浓度及增强天门冬氨酸转氨基作用,改善酮病的临床症状。用25%木糖醇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 d。木糖醇的注射速度以每小时每千克0.3 g以下为好。缓慢注射目的也是为了延长胰岛素分泌机能持续的时间。

3.2.5 激素疗法促进糖异生 肌肉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00 IU~600 IU或肌肉注射葡萄糖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内服甲基强的松龙125 mg,每天1次;或0.5%氢化可的松100 mL混入5%葡萄糖500 mL中,1次静脉注射。可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糖异生。

3.2.6 高锰酸钾疗法 据报道,采用高锰酸钾内服法对酮病阳性牛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其中以0.1%浓度效果最好,而且费用低,故用高锰酸钾治疗酮体阳性牛既经济又实惠,可以配合其他方法在临床工作中使用。

3.2.7 解除酸中毒、补钙 静脉注射 500~1 000 mL 5%碳酸氢钠可解除酸中毒,有利于疾病好转。静脉注射10%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溶液150~350 mL,可有利于缓解慢性酮病的神经症状,有效地预防营养不良。

3.2.8 保护肝脏,强心健胃,加快酮病好转 应用氯化胆碱、氨基酸、肝泰乐、多种维生素等药物保护肝脏,也可配合使用保肝中药;强心健胃可选择相应的药物,用中药当归、川芎、砂仁、赤勺、熟地、陈皮、厚朴、神曲、麦芽、莱菔子、益母草、广木香各60 g,磨碎,用开水冲后灌服,每天或隔天1次,连服3~5次。另外,龙胆酊、陈皮酊、焦三仙、干酵母、适量的硫酸镁等健胃药,能够增加采食量从而满足合成生糖物质,促进酮病好转。

4 讨论与小结

4.1 本病大多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所以应当尽量改进饲养管理方法。产奶盛期容易引起糖份不足,所以在按照产奶量给予精料的同时,应增加优质青草或青干草,减少劣质青草的投喂,避免给予质量低劣的青贮饲料。

4.2 从预防本病的角度看,干乳期的饲养管理十分重要,既要保持充足的营养,又不能把牛喂的太肥,还要保持合理的运动,增强奶牛体质,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随着生产期的临近,适时调整营养水平,对减少酮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3 从临床发病情况看,酮病的发生与胎次有关。一般多发生于第2~5胎次的高产奶牛,第7胎次以后的奶牛泌乳量明显下降,酮病发生率也很低。因此,重点加强高产牛群的饲养管理,尤其是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比、坚持每天适量运动、勤晒太阳等,可有效降低酮病发病率。

4.4 采用激素疗法时,副作用是影响蛋白质合成,消耗机体的贮备,影响患牛食欲,影响产奶量,慢性病例或体弱牛应慎用。

4.5 从发展奶牛养殖业的角度看,在搞好科学饲养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抓好酮病的预防和综合治疗,力争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同时,建立对隐性酮病患牛(亚临床型酮病)的定期普检制度十分必要,对于早期发现酮病患牛,早期加强管理、早期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奶牛养殖业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当在奶牛生产中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木糖醇酮体葡萄糖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尿酮体“±”或“+”代表啥
葡萄糖漫反射三级近红外光谱研究
木糖醇为什么不是糖?
吃木糖醇能降血糖吗
高职生物化学“肝中酮体的生成作用”实验的教学
葡萄糖对Lactobacillus casei KDL22发酵及贮藏性能的影响
18~F-脱氧葡萄糖PET/CT在胰腺占位诊断与分期中的价值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木糖醇,糖尿病人不能可劲“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