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新旧融合
2010-05-30钱亦蕉
钱亦蕉
伦敦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在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拆”“留”矛盾、交通问题、城市管理等等,伦敦也面临过,并且拥有了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上海如何利用世博这样的“大事件”,借鉴国际大都市的管理规划,把城市生活建設得更美好,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周刊采访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听他侃侃而谈:
伦敦过去是有名的雾都,这是现代工业造成的污染。但经过他们长期治理,现在泰晤士河的生态已经完全恢复了,河水清澈,这说明环境是可以改变的。近年来,上海苏州河也在慢慢变化,但应切记这种改变的宗旨是在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不是为了景观。
伦敦是世界上诞生得比较早的大都市,所以旧城处理不易。他们对旧建筑采取尽量保存的政策,当然伦敦原因建筑质量基础就比较好,像大本钟、议会大厦等都保持原样,内部也只是增加了液晶屏,其他还是原汁原味,议员坐的仍然是长条凳。他们的老城区基本上没有新建筑,新建筑集中在东部,并且政策还对市区新建筑进行限高,因此伦敦的整体建筑风格比较和谐。新千年时,“伦敦眼”的建造就引起了很大争议,在古建筑群中出现这样一个现代的摩天轮,很多人都觉得格格不入。正因为对新建筑的意见大,政府就不敢随便造。
交通仍然是伦敦的大问题,地铁老旧,旧城保护使得道路无法拓宽,高峰时间非常拥堵。至今还是没有解决。
从上海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上海主要的问题是缺少长期整体规划。规划经常在变,有时没有经过论证,就已匆忙上马,比如外滩“亚洲第一弯”拆除,改造地下,值不值得?有没有更好方案?还有一些工程刚建好,就有问题了,比如沪闵高架,开放第一天就拥堵不堪;还有地铁,开通了才发现列车太少,这都是过程中考虑失当,估计过高,一运行就出问题。我们经常会把工程计划随便提前或者盲目扩大,却缺少自我批评的精神。
上海要有一个总体规划,比如有些地方要限高,有些地方要保护,有些地方可以适当放开。不要长官意志,换一个领导就换一种方案,这都是不可取的。
对于“拆”“留”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能一棍子打死,该拆的还是要拆,该留的要好好保护。有些房子质量差,已经不能作为民居了,就应该适当拆除,保留下来干什么?文物当然是不能动的,但是民居,就要看它是否还能居住,如果要留下来,也要改造成适合当代生活水平的。比如60年代造的一些旧楼,就可以拆。上海有段时期曾经是世界上生存状态最恶劣的城市,几代人挤在阁楼里,当时建了一些“火柴盒子”过渡性建筑,先解决最基本的住的问题。还有高架,也是一定时期为解决城市矛盾的产物,有人说不好看,某些以后也可以拆,但现在只能这样。
我觉得要理性看待“拆”旧,居民不是反对“拆”,生活条件改善大家当然欢迎,他们是怕搬太远,怕生活质量下降,两种矛盾不能混淆。总之,面对城市的现实问题,要理性解决,有时也需承受必要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