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低碳游印象
2010-05-30贺莉丹
贺莉丹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成为热点名词。低碳旅游也开始浮现于中国旅游市场。《新民周刊》记者了解到,浙江省杭州市已经有一家旅行社抢先推出了一条低碳旅游线路,即“京杭大运河西溪湿地低碳一日游”。所谓“低碳游”,庐山真面目何如?2010年3月14日,《新民周刊》记者体验了这一“低碳游”。
揭开低碳游的面纱
当天清晨7:50,参加此次“京杭大运河西溪湿地低碳一日游”的游客们就在杭州武林门客运码头集合了。此行游客一共72名,多为杭州本地人,分乘“潮王号”与“艮山号”两艘漕舫船。
20分钟后,我们乘坐的“潮王号”漕舫船沿着京杭大运河缓缓穿越杭州市拱墅区,一路向北前行。
“今天我们坐的这个漕舫船是低碳的。当然,要完全做到零排放也困难。今天我们这个船上有35位乘客,如果我们包一台45座的车,来回西溪差不多30公里的路,就要耗费10升左右的柴油,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达到了27公斤,人均就是1斤多了;但是我们选择坐船,大概人均碳排放是半斤到7两左右,所以,我们还是以实际行动为我们的家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游客们分贝颇高的聊天声中,杭州国际旅行社的黄导游满面笑容。这是流利的开场白。
黄导游给每位乘客都发放了一只绿色的环保袋,里面有一本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编的《迈向低碳生活》的科普书。
船行平稳。窗外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烟花三月,两岸柳枝吐绿,不时可见含苞待放的白玉兰树。这段航程大约持续了80分钟。在漕舫船上观景,对于此行的游客而言,看上去更像一次平常的放松心情的旅程,船舱内,大家嗑瓜子、聊天,笑声飞扬。低碳旅游,就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这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的方式,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
3月12日,“京杭大运河西溪湿地低碳一日游”创意的设计者、杭州国际旅行社市场总监韩俊告訴本刊记者,在他们推出的此番低碳旅游路线中,最鲜明的亮点就是选择了碳排放量小的出行方式,即以漕舫船代替普通大巴,作为游客们出行的交通工具。
上午9:30,游客们抵达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大门。我们随后乘坐电瓶车前往樟树码头。一路上,开电瓶车的王师傅介绍,“今天游客算少的了。在十一、五一长假期间,等电瓶车都要排两三小时的队!”西溪西区于2008年国庆有限开园,2009年春节开始对外试运营,原为当地村民的王师傅改行给景区开起了电瓶车,“那个《非诚勿扰》,是在西溪的东区拍的”,王师傅说。
在樟树码头,游客们换乘了一艘木质的可容纳20名乘客的船,领队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她介绍,这同样是电瓶船。
水路曲折。今年江南春寒,一路仅见星星点点的李花。白鹭安详地在水中寻找它们的食物。不得不承认,水域之间的空气让人感觉清新。同行游客们颇感兴趣的是,枝条黧黑的柿子树上那些不时可见的几个大大的喜鹊窝。
20分钟之后,电瓶船行至洪园码头,这里有该景区的主旅游板块——西溪五常民俗文化村,涵盖洪氏宗祠与洪府等。中午11点半,游客们陆续走进景区内的恋膳斋饭店用餐。
“今天还算可以吧。上午11点,接了7桌客人,11点20分,又接了8桌客人,加上你们是5桌。12点,还有12桌客人”,恋膳斋身材高大的沈经理站在大门口,掰着指头算。恋膳斋可以同时接待四五十桌客人,团队餐十菜一汤报价是200元,但一到长假,有时一来就是100多桌客人,“忙得不得了,台子接连翻了两次”。
沈经理介绍,在污水处理方面,西溪景区及其附近村落都已经实行了100%污水纳管,垃圾也实行了分类,每天下午两点多由厢式垃圾车统一拉走。
在他看来,对于商家而言,低碳、节能也意味着省钱,“我们也喜欢低碳化经营。比如,我们批发消毒餐具是7毛钱一套,一桌10个人就是7块钱,我让一个工人洗10桌碗筷的话,加上工钱就是100块钱,而如果我们自己负责消毒,我付工人30块就可以了。可是一忙起来,就操心不过来了,我们只能批发很多消毒餐具来”。一些饭店为了让客人节省使用餐巾纸,制作了“纸取一张”的标语,沈经理认为,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类似的低碳型标语,贴出来,告诉大家如何做到低碳出行与低碳生活,“毕竟,光讲低碳,太泛”。
同行的一位在杭州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女性游客告诉记者,她们之所以选择低碳游,其一是因为坐船可以饱览两岸风光,其二是想对环境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下午两点半,游客们在码头集合,码头上,“潮王号”与“艮山号”两艘漕舫船,静静候着。高楼大厦在望,船舱内,黄导游比划了一个很大的手势,“低碳旅游,从我做起!”宣告此番低碳游的结束。
关于低碳的困惑
“低碳旅游”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此项报告根据世界旅游业以及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业的联合调查写成。该报告鲜明提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
低碳旅游的方式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
杭州国际旅行社市场总监韩俊解释,他们根据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提供的“碳足迹计算器”,得出如下结论:从武林广场水运码头到西溪湿地,往返30公里,如果采用45座的旅游大巴,往返30公里需耗柴油10升,转换为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27千克,按照40人乘坐大巴来算,人均碳排放将达到0.675千克;而同样的路线,同样按照40名乘客来计算,如果他们乘坐轮船,那么30公里航程,二氧化碳排放为12.23千克,人均碳排放只有0.306千克,“这样算下来,比乘坐大巴减少了一半以上的碳排放量”。
他也表示,由于目前还查阅不到关于漕舫船的具体参数,所以只好以普通轮船作为比较对象,在上述“碳足迹计算器”中算出其碳排放量。他查阅很多媒体报道获知,为了在环保节能的同时做到污水污物零排放,设计者给每艘“杭州漕舫”都配置了污水箱,漕舫船的污水箱容积可达2至3吨,采用双层动力,容纳一船人一整天产生的废水污物,同时,流动的公共污物收集车会定时将漕舫船上的污物污水拉走,以此实现“零排放”的目标。
“今天你低碳了吗?”——这成为时下最IN的问候。但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没有一次旅行是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正常人总要呼出二氧化碳。“我们讲的‘低碳旅游,是相对于传统旅游线路而言的。传统旅游线路是乘坐大巴,而漕舫船是按照环保节能理念设计的,它的碳排放量应该比普通的轮船更低,所以我们认为,同样的路线,如果改变交通方式,就能够大大降低碳排放量”,韩俊说。
旅行社打出所谓“低碳游”,是否就是噱头?“任何产品确实需要宣传。这条线路本身就很成熟,西溪在,漕舫在,我只是找到了一个很恰当的卖点,重新整合,去包装”,韩俊答复。
记者了解到,这个低碳团于今年3月13日首发,成人报价158元/人,女士优惠30元,其内容包含往返运河船费,西溪景区门票、景区内游船、环保车与导游陪同费用。韩俊也承认,如果是坐大巴前往西溪的旅行团,“报价100元都不到”。
韩俊介绍,上周他们推出的建德采草莓线路,一天可以有六七百人,而这条低碳游线路一艘漕舫只能坐38个人,“中型船共4艘,全部收满也就是100多人。如果只为了利益,我们就用大巴,价格低,人多,对企业来说利润就好”。他也表示,“旅行社做低碳游的成本永远是高的,当一条线路开始往低碳卖的时候,我相信它的运作成本会比常规线路高,它的市场价格也会高。旅行社是一个企业,不可能把这个风险很大的产品作为重点产品。我们无法把低碳游做成一个大盈利项目,但作为一个项目,肯定是要去盈利的”。
在韩俊看来,纯粹的低碳旅游,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事情,没有一家旅行社会只做低碳产品,旅游线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大巴、飞机,“所以低碳只能说是以点带面的倡导,比如我们可以倡导徒步或骑自行车去西溪。低碳游还是一个理念的传递,我们会坚持下去,给客人更多的选择”。
在此番低碳游行至西溪时,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市场部的姚经理还并不太清楚有类似植树这样的“碳中和”措施,在他看来,目前景区最大的低碳化措施就是,游客们乘坐的交通工具使用的都是电瓶车或电瓶船,“如果政府能出一个规范性的低碳标准,那当然更好了。但目前国家对景区相应的低碳旅游规范还没有,景区只是凭着自己的良心、自己的感觉在做”。
“我们知道低碳这样一个事情,但不是很深刻,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做,尽力而为”,姚经理表示,类似植树的“碳中和”措施,值得尝试。
一位景区的工作人员亦表示,原来对景区提的是环保,现在提的是低碳,相关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实行尚需时日。
于个人而言,低碳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也存在。“你让老百姓低碳化,但现在懂的人还很少。比如,砍掉一棵长了几千年的参天大树,卖了几千元,对砍树的人来说,‘浪费的不只是这么大一棵树生长的地方,而是它周围几十、上百个平方的树荫,砍掉树以后,这个地方每年可以种果树、树苗,给他们生钱”,一位当地人士感慨。
杭州的低碳雄心
初春季节,在杭州,沿着整洁的保俶路行走,能看见成排悬挂的红色灯笼迎风招展,“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样诗意的城市形象广告牌随处可见。
当然,你也会感受到这座拥有自然资本的旅游城市的特质。双休日中,西湖边人海汪洋;如果想赶在周末去灵隐寺烧个香,往往车流拥挤,上山行车路段宛如乌龟爬行,不少人选择步行。这种场景,司空见惯。
2009年,杭州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30万人次,增长3.5%,实现旅游总收入800亿元人民币,增长13%。
而根据杭州市经委、该市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杭州市能源与利用状况(白皮书)》,2008年杭州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3182.54万吨标准煤。按照这个数据,有专家初步估计:杭州一年要向大气中排放6000万吨以上二氧化碳,人均每年向大气中排放7吨多二氧化碳。
在2009年,杭州市区的汽车保有量业已超过50万辆,而新增机动车平均每天以400辆的速度增长。据测算,一辆小轿车的排碳量,需要10多亩人工林才能吸收。
而据统计,杭州市各景点每月发放景点介绍、旅游手册近15万份,那些装帧精美的印刷品大多被丢弃,按用纸量2吨计算,消耗的林木超过8吨,水资源10吨,丢弃后的污染更是无法用数字测算。
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顾问、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诸大建认为,一个低碳城市的本事在于二氧化碳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做到GDP增长和福利提高,“杭州要在未来成为低碳城市的榜样,首先要看杭州能不能在未来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时,把人均排碳量控制在10吨以下”,他这样提醒。
减少排碳量的同时,保证GDP增长——对于包括杭州在内的处于蓬勃发展中的许多中国城市,不啻是一个好比在平衡木上小步慢跑的艰难挑战。
而杭州已经明确地打出低碳招牌。最近,这座城市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创建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在交通方面,对于致力于构建“零换乘”城市模式的杭州而言,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和公共自行车组合形成一个组合式公共交通网络,以构造低碳化城市交通系统。而早在2008年,杭州就率先推出的公共自行车绿色出行系统。
杭州市民段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和朋友现在去西湖边,常常会放弃开车,有时租一辆公共自行车游玩,“身体力行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才符合低碳生活的原则”,他指了指头顶有些灰蒙蒙的天,“你看看,今年杭州的灰霾已经很严重,如果杭州的蓝天绿水被破坏了,我们就连安身立命的地方都就没有了。做,肯定比不做好”。
台北观光领团人员发展协会理事长张振煌先生曾告诉本刊记者,台湾当地政府对民众的宣传是,对于风景保护区“除了足迹什么都不留,除了摄影什么都不取”。他说,台湾岛很小,经不起破坏。张振煌先生本人,因此随身都携带着购物袋和筷子。
很多举措,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有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比如,如果同時给你一次性筷子和可循环使用的筷子这两种选择,你会怎么选?有很多人就是选择使用一次性筷子,怎么办呢?”杭州当地一位有过20多年带团经验的导游,感慨颇多。
在他看来,低碳不仅是宏大叙事的宣传口号,更应该成为市民的一种有责任感的生活方式,浸润到每个人城市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与这种改变直接冲突的,正是我们那些根深蒂固的奢华浪费的积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