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之千年恋
2010-05-30郑爱军
郑爱军
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被誉为日本文学的登峰之作,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书共百万余字,涉及三代人的生活,历时七十余载,出场人物多达四百多位。小说主要以源氏及其子薰君的故事为核心,讲述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与众多女性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揭示平安时代(相当于我国的北宋时期)日本皇族和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这与《红楼梦》的内容颇为相似;从体裁看,该书又像我国唐代的传奇或宋代的话本,但该书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韵味。
平安年代的日本学习汉文,赋写汉诗已蔚然成风。尊崇中国文化的日本皇室贵族和高官们都将学习汉文汉诗作为个人最高尚的修养和爱好。研习汉文、即兴赋诗,不仅是皇室贵族、高官们聚会时的高级游戏,而且是宴请国宾时不可缺少的礼遇内容。《白氏长庆集》是当时宫廷、贵族和知识分子爱读的书之一。当时日本流行的诗歌选本《和汉朗咏集》,选汉诗589首,其中白居易的诗多达137首。《长恨歌》和《琵琶行》在日本流传最广,甚至被改编为戏曲。
《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正是生活在如此崇尚汉唐文化的时代,其曾祖父、祖父、伯父、兄长都是当时的著名歌人,父亲又擅长汉诗与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很深的研究。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紫式部自幼随父学习汉诗,熟读中国古代文献,特别是对白居易的诗有较深的造诣。家道中落后,丧夫守寡的她便以才女的身份奉召入宫,负责给皇后讲解《日本书纪》和白居易的诗文,可以说白居易的诗文融入了她的日常生活,因而,在《源氏物语》中她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的诗。据统计作品引用汉诗大约108处,其中绝大多数是白居易之作。书中还将《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书中的史实和典故巧妙融入故事情节,使该书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令我国读者读来有一种强烈的亲近感。
一、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源氏物语》深受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它在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也大量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成果。
在主题思想上,《源氏物语》留下了《长恨歌》的烙印。《长恨歌》揭示了唐明皇的荒淫及其种种弊政,预示了唐朝盛极而衰之必然。《源氏物语》的开篇同样用源氏上下三代的荒淫生活和贵族统治阶层的权势之争,来预示贵族阶级统治必将走向崩溃的宿命。《长恨歌》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紫式部也在小说的开篇利用朝中高官贵族的议论,表达了这种思想。 “(朝中高官贵族)侧目而视,相与论道:‘这等专宠,真正叫人吃惊!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乱。民间怨声载道,认为此乃十分可忧之事,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来呢。”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页。
《源氏物语》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的其他诗文,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题思想。皇上在怀念桐壶更衣妃嫔中地位最高者为女御,其次为更衣。再次为尚侍、典侍、掌侍、命妇等。妩媚温柔时就吟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以此来回忆过去与更衣的盟誓,更显凄凉,引人哀思。更为突出的例子就数“须磨”一回了。本回写源氏因与胧月夜之事遭弘徽殿太后报复后,渐觉世路艰辛,不如意之事越来越多。于是,他不得不怀着离愁别绪深夜离开京都,远赴须磨。作者所引白居易的诗文,创造了一种与源氏遭遇相符的凄凉意境。途中源氏一行路过大江殿的遗址,看到那里异常荒凉的景象,就用“三千里外远行人”来描述源氏的孤单和无助。独居须磨,十五月圆之夜,源氏不免凝望月色,对月长叹“二千里外故人心”,遥想清凉殿上饮酒作乐的情景,使人不禁潸然泪下。源氏流放远方,境况远不如从前,一切从简,其居所很像中国样式,四周风物,清幽如画。真是“石阶桂柱竹编墙”,虽然简陋寒酸,但还可以看出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源氏依旧风度翩翩,高尚儒雅。当源氏为来探望的左大臣家的宰相饯行,一句“醉悲洒泪春杯里”,徒增悲凉沉重的心情。薰君忧伤时便用“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来抒发伤感之情。浮舟离奇逝去,薰君悲伤之情无法抑制,心绪烦乱时便吟诵“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作品恰当地引用中国诗文词句,对突出主题和描写心理等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源氏物语》中还经常借用中国的史实和典故来渲染气氛,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达到提高作品品位的目的。例如引用《吕后本记》里的戚夫人的典故来暗示藤壶皇后失去保护的悲惨遭遇和险恶处境。唐玄宗寻访杨贵妃亡魂、牛郎织女、荆轲刺秦王、赵高指鹿为马、王昭君等典故都体现了《源氏物语》中的中国文学元素。而且,这些典故都非常巧妙地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寓意深刻,回味悠长。
除了《长恨歌》和《史记》之外,像《汉书》、《晋书》、《文选》、《游仙窟》、《古述异记》、《西京杂记》、《战国策》、《礼记》、《管子》、《元棋诗集》等作品中的典故或诗文也都曾直接出现在《源氏物语》里。从这些中国文学元素里,我们不难看出紫式部拥有极深的文学修养和渊博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
二、 唐文化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源氏物语》是中日两国文化交融的产物,深受唐文化的影响,可以从作品中人物的修养和成长过程中窥见一斑。首先,小说前半部分的主人公源氏就是一个汉学迷。源氏的论点是:凡人总须以学问为本,再具备大和智慧,而见用于大和魂之世,便是强者。……有日本人独自的才干才能,为世间所重用。这句话里的“才”清楚无误地是指中国的学问。源氏认为首先是因为有了中国的学问,日本人才能发挥才干大江健三郎著,冉毅译:“大江健三郎论日本文学的伦理思想”,《译林》2005年第5期,第199页。。于是他不但自己仔细研读汉文,而且对唐土的舶来品情有独钟。平时穿的、用的、家居的装饰以及答诗所用的信纸等等,多为中国货。即使在仕途不如意,被流放到须磨时,“临行仅选日常必须之品,并且不加装璜,力求朴素。又带些必要的汉文书籍。装白居易文集等的书箱和一张和琴也都带去。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页。”足以看出源氏对中国文化的痴迷程度。在教育儿子夕雾时也贯穿了自己尊尚汉学的理念。当源氏想送夕雾去宫廷里的寄宿制大学学习而受到母亲反对时,他说:“吾子必辅佐天皇务政,我自己却只有微不足道的学问,所以希望儿子能惟圣贤书不可不读也。”这里所讲的“圣贤书”就是汉籍,也就是中国的古代经典大江健三郎著,冉毅译:“大江健三郎论日本文学的伦理思想”,《译林》2005年第5期,第199页。。夕雾自幼因为受到父亲的熏陶和管教,颇能忍苦,毫无浮薄之气,只消四五个月就读完了《史记》等书。在大学考试之前,父亲源氏又请来师傅大内记,叫他指出《史记》较难的各卷和考试时儒学博士可能提到的各节,令夕雾通读一遍。但见他(夕雾)朗声诵读,毫无阻滞,各节义理,融会贯通,所有难解之处,无不了如指掌同上①,第263页。。令源氏等人自愧不如,可谓是源氏积极推崇“和魂汉才”成功的一个佐证。
当时,日本国民觉得唐朝文化高深莫测、进而对之推崇至极。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使用来自中国等国外的舶来品,使用中国货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普通百姓望尘莫及。在《赛画》一回里就有充分的体现。如《竹取物语》画卷由名画家巨势相览所绘,由名诗人纪贯之题字,虽然用的是普通纸,却用中国薄绫来镶边。《空穗物语》画卷的题材更是取自于俊荫远游中国,途遇风暴,漂泊到波斯国的故事。赛画时的场景布置就更充满了神秘的中国色彩,左方参赛的画放在一只紫檀箱中,搁在一个苏枋木的雕花的台座上。上面铺的是紫地中国织锦,下面铺的是红褐色中国绫绸。在三公主盛大无比、空前绝后的着裳仪式上,自帐幕、帏屏以至一切设备,一概不用本国绫锦,全部仿照中国皇后宫殿的装饰,富丽堂皇,灿烂夺目。这种崇尚之风不仅在宫廷贵族之间流行,在平民百姓中也越刮越猛。出身低微的常陆守,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身份,拉近与高官贵族的差距,家中除了收藏了各种珍宝外,新近又收集了唐土和新罗的种种物品同上①,第1012页。。
中国的佛学思想也在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得到了体现。作品中诵经的场面屡见不鲜。书中人物中如继母藤壶母后、朱雀帝、冷泉帝、三公主等因爱情、生活以及仕途遭遇挫折时,便企图通过出家悟道,以除却烦恼。就连作品的主人公源氏和紫姬也一心想选择出家这条道路以企求良心的解脱。
《源氏物语》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中日学者关注。2008年11月1日被确定为《源氏物语》的千岁生日。与此同时,“源氏物语千年纪”的主要活动也在故事的发祥地——平安时代的日本都城京都拉开了序幕。新一轮的《源氏物语》研究热潮也将随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