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覆膜闷棚高温灭菌的效果
2010-05-30汪红燕祝颂平
汪红燕,祝颂平
(浙江省常山县气象局,浙江 常山 324200)
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棚生产是一项用工密集,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利用农业设施,人工调节小气候种植大棚瓜菜,规避不利气候因素,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是因为棚内的高温高湿条件,也成为病菌高发地。为此我们进行了大棚覆膜闷棚高温灭菌的效果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在常山县天马镇城南小区农户大棚内进行。
在大棚内150、250 cm高度分别布设2套自动温湿仪器,记录2007年1月到2008年8月150、250 cm高度的棚内温湿度。
2007年8月12-18日,2008年6月2-5日、7月24-28日、8月2-6日分别进行大棚覆膜闷棚高温灭菌试验。
试验地在城区附近,为分析大棚小气候的基本变化规律,选择与常山县气象站 (下称常山站)资料进行晴天、阴天、雨天对比。晴天指日总云量平均在3成以下,无降水;阴天指日总低云量平均在10成,无降水;雨天指日总低云量平均在10成,且出现0.1 mm以上降水的天气。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棚小气候的变化
从图1看出,无论天气状况如何,大棚内夜间湿度都较大,在80% 以上。晴天白天8:00湿度开始逐渐下降,阴雨天略推后,14:00左右达极端最低,最低值晴天较低,可达到40% 左右,但阴雨天仍较高,18:00开始湿度回升到80% 以上。
从图2可以看出,大棚内改善较明显的是温度,使农作物适宜生长期大大延长,作物种植时间选择条件宽,有利充分利用淡季产出,取得效益。平均最高温度棚内与棚外差值非常明显,极值在5月,达19℃,进入夏季后由于大棚基本敞开,温差也减小。表现最不明显的是平均最低气温,两者相近。
2.2 大棚覆膜闷棚灭菌的效果
从图1与图2可以看出,大棚种植表现为高温高湿,而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生殖,因此大棚内极易出现各种病虫害。
图1 不同天气条件下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2.2.1 覆膜闷棚期的温度情况
从表1可见,2007年8月11日闷棚前,棚内150 cm处与常山站的最高温度相差5.7℃。12日闷棚后,温差急剧加大,棚内150 cm处达到了67.3℃,与常山站的温差达到了32.4℃。之后2 d持续在60℃以上。8月15日雨天,温差直线滑落。16日天晴后,棚内150 cm处最高温度又上升到了6 0℃以上。8月19日雨天,温差又减小。
图2 2007年常山站和大棚内不同高度温度的变化
2008年试验结果与2007年相似。如6月1日闷棚前雨天,温差较小,6月2日闷棚,温度急剧上升,常山站为29.9℃,棚内150 cm处为55.1℃,之后几天常山站最高温度在31~33℃,但棚内都达到了55℃以上。7月闷棚时间较短,棚内150 cm高度处最高温度25日达到了66.0℃。8月连续5 d闷棚,期间棚内150 cm处都在55.0℃以上。
因此可以得出,一般夏天温度达到30℃以上时,覆膜高温闷棚可以达到55℃以上,温度较高时可达65℃以上。据农业专家观测,20~30℃是病虫害最适宜生存的温度,55℃以上时很多病虫害发展会受到明显抑制。本试验连续几日闷棚后,据合作单位常山县农业局蔬菜专家观察发现,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夏季只要有5 d以上连晴天气,一般都可以进行大棚覆膜高温闷棚灭菌工作。
2.2.2 高温灭菌的操作步骤
天气连晴时,把大棚的塑料薄膜全部放下,封牢,地上灌水后,盖地膜,因病菌基本在地表层,灌水盖地膜,可杀死地表层的病菌,封棚3 d后翻耕,继续盖膜,封棚最好能进行10 d左右。一般闷棚第1天温度不宜过高,以后逐日升高,能更有效地控制病菌。
表1 2008年试验期间最高温度的变化
2.2.3 高温闷棚灭菌的效果
大棚种植小西瓜不能连作,但试验大棚通过间断地进行高温灭菌,已连续连作6年,2007年高温灭菌后,2008年98株小西瓜只有4株发生枯萎病,可见高温灭菌对于小西瓜的连作种植很有效果,可以极大地节约小西瓜种植的成本,提高效益。
2008年上半年大棚黄瓜根腐病株发病率达25%~30%,下半年通过7月底和8月初的高温灭菌后,种植的500株黄瓜只有2株发病,而且是苗期发病引起。
3 小结与讨论
最高温度在30℃以上时,通过覆膜闷棚,棚内可以达到55℃ 以上的高温,试验期间极端最高温度达到了67.3℃,病虫害得到有效抑制。
覆膜闷棚高温灭菌要求闷棚第1天温度不宜过高,以后逐日升高为宜,最好能进行10 d左右的封棚处理。
覆膜闷棚高温灭菌能有效减少小西瓜枯萎病和黄瓜根腐病的发生。覆膜闷棚灭菌方式是一个较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大棚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