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这门生意的魅力
2010-05-29本刊专栏作家陆新之
文 · 本刊专栏作家 陆新之
陆新之财经作家,图书策划人,最新出版有《搜·钱》以及《有钱好好用》等财富话题著作。
每次世界杯,都能吸引到全球十几亿,乃至几十亿人的疯狂关注。为什么原本与足球无关的人、企业与媒体等各种社会角色,都会卷入到足球的热潮之中?这是因为每届世界杯都会吸引三类人:铁杆球迷、起哄看热闹的大众准球迷、想做大众生意的人。所谓“杀头生意有人做,赔本生意没人做”,国内的铁杆球迷就有上千万,而准球迷更是数以亿计,所以,无论是媒体还是商家,都会被这些人群强大的消费能力所吸引,自然趋之若鹜。
世界杯带来的商业机会有三个层面:第一,世界杯活动本身引发了集中性的群体关注,任何与之相关联的企业都会借势得到消费者的注意。第二,国际重大事件对信息传递渠道产生影响,一定的时间段内,关于世界杯的新闻节目非常密集,观众也高度集中。第三,世界杯的参与度高,每一届世界杯都能通过各种方式使参与的人群集中产生大量消费,给企业带来商机。
据统计,通过主办2002年世界杯,韩国获得了88.8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日本为258亿美元。2006年世界杯,德国至少获得20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离世界杯开场时间越近,连一直不被看好的南非世界杯也开始吸引世界的目光了。
为给2010年南非世界杯造势,卡卡、梅西、亨利、德罗巴、巴拉克、兰帕德和阿尔沙文等百事旗下的8大球星身着印有非洲图腾的战袍,在南非的草原上演了一部幽默精彩的赛事大片。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有关群体心理的刻画,特别适合用在准球迷身上。在某些既定条件下,例如世界杯,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受群体精神统一支配。
确实,世界杯有着特殊魅力。为什么会有“世界杯寡妇”而无“奥运会寡妇”和“亚运会剩女”呢?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世界杯尤其是对于有购买力的男性的锁定效应极为突出。世界杯冲击影视业是历来的惯例。6月份全球的电视台除了重播老片之外,新推出的也大都是家庭伦理剧,电视台希望在失去男性观众之余,能抓住家庭主妇的收视率。
对于股市,经济学家早就统计过,如果球队在世界杯期间输球,第二天该国股市下跌的可能性就八九不离十。但炒A股的人大可松一口气。因为在可见之将来,中国男足打入决赛周的机会接近为零,因而不必担心被他们连累。
南非世界杯之所以热,要归功于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的老谋深算。2010年世界杯的电视版权使国际足联的收入将达到破纪录的32亿美元。此外,国际足联早就锁定了一群铁杆粉丝,包括阿迪达斯、可口可乐、阿联酋航空、现代起亚、索尼和维萨卡6个合作伙伴,再加上一批二级赞助商,能获取的商业利益可想而知。
南非的地理距离相当遥远,更多的中国球迷会选择留在国内看球。要争取这部分观众,可提供使环境舒适的空调、家具等,经营一些看球时的零食与饮料,也可能搭上世界杯的“顺风车”。
最不能错过世界杯的是啤酒、饮料、空调等企业,世界杯期间正是这部分产品最黄金的销售时段。对电视制造、广告、旅游、通讯企业等,市场机会也相当于是每4年一次的市场送的大红包,你不抓住,就会被别人夺走。国内企业最应该考虑的是将世界杯或足球作为企业营销、生产的一个因素,通过世界杯的强劲知名度,为自己的公司或者产品引来关注。
在商言商,虽然世界杯历届都很热闹,但作为营销事件,也有一些先天的局限。绝大多数商品销售额并不可能因世界杯的影响而大幅度提高,所以,现在包括500强在内的企业,也把参与世界杯营销的目标确立为长期品牌传播。
从某个角度看,除了足球艺术和体育精神,世界杯更是一场现代人释放自己爱好、宣泄压力、调剂心情的为期一个月的另类假期;而对于生意人,这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短线拼杀。当7月初决赛的终场哨声响过之后,不管谁是冠军,商家们无论是输是赢,都将回归到漫长而残酷的商业竞争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