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打造科技创新团队
2010-05-28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
□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
近几年来,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推行“带着任务竞聘上岗、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的科技骨干选拔考评制度,使创新型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创新竞聘选拔机制激励科技骨干脱颖而出
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是提高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研究所按照以机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的思路,通过实施“带着任务竞聘上岗”的选拔机制,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骨干。
根据研究所未来动力技术发展目标,围绕核心技术突破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以及现有的科研项目,按专业领域对任务进行系统性分解与细化,形成全所自上而下的科研任务指标体系。依据科研任务指标体系要求,确定科技骨干的岗位层级、岗位数量和岗位目标,做到岗位层级、岗位责任、岗位目标明确,并作为“带着任务竞聘上岗”的竞聘条件在全所发布。通过“专家举荐、部门推荐、个人自荐”的方式进行公开申报,引导和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参与竞聘。专家评价组对应聘者的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创新思路和技术方案做出科学评价,择优确定上岗人选。
科技骨干选拔方式的改变,打破了传统的以技术职务与历史贡献为主要评价内容的选拔方式,代之以素质能力、承担任务和创新目标为主的评价标准。能否上岗,取决于承担任务的重要程度、技术创新的难度和个人创新能力。将岗位与责任、责任与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变“岗位竞争”为“目标挑战”,变“争位子”为“争担子”,形成了激励创新、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落实责权利机制打造展示才华的平台
创新能力是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利与责任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围绕创新管理机制、打造干事创业平台,研究所先后出台了《项目绩效管理办法》、《科研经费核算管理办法》和《科研项目总设计师负责制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总设计师、课题组长在科研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团队组织、计划安排、技术决策、经费审批、考核分配五个方面的权力与责任,建立了以首席专家为首、由技术专家组成的科技决策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在技术发展方向、关键技术攻关中的决策作用。
在岗位目标责任设计上,兼顾型号研制与基础研究,把完成当期科研任务与专业长期建设结合起来,避免重型号轻基础技术、重研发轻工艺、重设计轻测试试验的现象。科学设置技术岗位能级,包括首席专家和集团公司级科技带头人共设八级,其中骨干岗位四级。科学的岗位能级、明确的责权利机制,促进了各专业技术的协调发展,为各个专业技术领域的优秀科技人员建立了岗位晋升和事业发展的通道,搭建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宽广平台。
建立导向评价机制激发科技人员持久创新活力
作为建设科技人才队伍的关键环节,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研究所以建设创新型研究机构为目标,制定了《科技骨干人才量化考评办法》,确保了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以业绩评价为主体的科技骨干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对科技骨干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全面体现科技骨干岗位的职责要求,评价内容包括科研任务、专业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素质能力六大部分。评价指标由任务目标、专业发展、技术创新等12项组成,以33个要素作为支撑。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既强化型号任务的计划严肃性,又体现科研工作的特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既重视创新业绩,又关注骨干人才的科研作风。在评价方法上,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人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年度考核与任期评价相结合。
科学评价、动态管理,使得广大科技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4年来,科技骨干中有29人被考评为优秀,其中有12人得到了岗位层级晋升。有4名副主任工程师由于承担任务未完成目标或技术突破业绩不明显而给予保留岗位核减绩效等处理。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引导科技人员专心科技创新
实现激励效应最大化是现代激励制度的核心,更是打造科技人员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的根本要求。研究所坚持人才投入保障优先理念,积极探索“多位一体”激励机制,坚持多种激励措施组合式应用,最大限度发挥激励作用。
事业平台激励。包括首席专家在内的57名副主任工程师及以上科技骨干分别担任了项目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973”首席科学家、预研项目负责人、基础科研等项目负责人。建立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两个省级工程中心,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科技人员自立项目基金,为优秀科技人才创新活动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物质待遇激励。对骨干科技人员实行了人才津贴、通讯补贴,与所内各行政岗位享受同级别住房与交通用车。收入向科技骨干倾斜。主任工程师(所级科技带头人)人均收入是中层干部的1.18倍,科技骨干的收入是全所平均收入的2.1倍。
专项激励。为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实行了重大专项奖励制度,奖励项目包括:突出贡献奖、项目贡献奖、立项论证奖、科技成果奖、科技创新奖、知识产权奖、成果转化提成奖。
精神激励。弘扬创新精神,对获得科技专项奖励的个人团队,进行公开表彰,授予荣誉称号。在推优评先上给予倾斜,近年来,获得省级以上的先进模范称号全部是科技骨干。
实施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造就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后备人才是基业常青的保证,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研究所立足于建设创新型研究所和事业的永续发展,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员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发现培养、选拔运用青年科技才俊。一是对新入所的青年科技人员,全面推行《职业导师课题培养制管理办法》,制定青年科技人员培养计划,签订《指导培养责任书》,落实培养责任,实行双向考核。二是开展青年科技人员培养成长评估工作,分析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总结经验,提高培养实效性,研究建立青年科技人员培养的长效机制。三是启动青年人才培养工程,以岗位压担子和实践锻炼成才为主,通过学术交流、理论学习培训等措施,强化青年科技人员培养。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培养35岁以下的总设计师助理10名、科技骨干100名。目前,主管工程师以上的科技骨干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占到31%。
经努力,研究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促进了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形成了以高功率密度柴油机研究为主的110团队、以新150柴油机研制为主的150团队、以国防基础科研为主的DEDP团队,高增压技术研究团队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二是提升了科技团队创新能力。几年来,圆满完成了十余项重大型号研制任务,开展柴油机知识管理工程研究,建立产品设计创新平台。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研制成功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150系列发动机,保证了重点工程对动力的需求,为国防装备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三是提高了专业研究与学术水平。2009年全所公开发表的各类专业学术论文是2005年的3.5倍,近4年来获得专利数每年以20%左右速度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