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生学业劣势的教育学解读

2010-05-26

中小学校长 2010年3期
关键词:对策

刘 涛

[摘要]基础教育领域男生学业劣势现象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普遍的教育难题,从教育学的角度审视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这一危机。本文认为,早期教育课程的升级、教学过程中“体验”的消失、充满雌性色彩的教育环境以及重视“听话”忽视“对话”的课堂等四方面原因造成了男生的学业劣势。据此,当从更新性别观念、推迟男孩入学时间、打造道德的课堂、平衡教师性别比例等方面寻求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男生;学业劣势;原因;对策

一、引言

促进教育公平、公正,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寓于某种平等之中,是某些事物的平等观念”,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平等”一直被视为“公正”的基本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平等实现与否,意味着公平是否实现。由此,教育平等成了教育公平的第一要义,追求教育平等,也成为追求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1]。

对教育平等的追求背后,不仅仅是人类追求民主与社会公平的一种内在冲动,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的教育现实如何满足教育质量提升的客观要求。我国当前的教育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区教育、城乡教育、社会群体教育、弱势儿童教育、性别差异教育等多方面[2],其中,教育的性别平等一直是教育公平持续关注的维度,但在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上,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女性的受教育权力,而男性的特殊性和对教育的特殊追求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理论与政策的疏漏一步一步导致了基础教育领域“新的性别差距”。

所谓“新的性别差距”,简言之,就是指男生在学习成绩、班级日常生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现象[3],其核心表现就是男生相对于女生的学业劣势,这一现象正在逐步演化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难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运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针对全球15岁青少年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该评估计划主要衡量青少年对语文、数学和科学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对35个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女孩在所有教育评分上都胜过男孩[4]。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其结果与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所做调查相同,即女孩几乎在所有科目上都胜过男孩。新闻周刊的报道指出,在小学阶段,男生被诊断出具有学习障碍问题的可能性是女生的两倍。在中学的标准化书写测验中,男生的成绩普遍低于女生。哈佛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感叹:“男孩正在经历一场危机。学校里老师给出的学习成绩中,D级和F级(最差级别)的70%是男生;在被称为学习能力有问题的学生中,男生占到了三分之二;违反校纪的学生中男孩占总人数的80%;多动症孩子中,男孩占80%;涉嫌吸毒和酗酒的少年中,90%以上是男生;中学生中逃学的有80%是男生;与过去相比,男生上大学的可能和比例都在不断下降。[5]”

国外如此,国内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别的不说,单就是高考之中的状元性别对比就足以说明问题。2009年5月14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2年来,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在1999-2008十年中,我国各省市高考状元中,女状元约占52.36%,男状元约占47.64%。总体看来,高考女状元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经从1999年的34.78%上升至2008年的60.00%,相应的,男状元比例则从1999年的65.22%下降至2008年的40%,据此资料,专家预言,未来高考女状元可能将“独霸天下”。

众所周知,教育结果的平等是教育平等的重要维度,而男生学业劣势的持续发展,必将会进一步打破我们正致力于建设的教育平等。鉴于此,正如国际上业已出炉的某报告所称的:“21世纪的基本国民教育,更要关注的是男生的受教育问题”[6],只有对此问题给予持续的关注,才能消除追求教育平等的新的瓶颈。

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将从教育学的视角对男生学业劣势现象做出归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化解男生学业危机的种种策略。

二、教育学视域中的男生学业劣势成因

有研究者认为,男女生的学业成就差异主要是由其自身差异所造成,此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没有一个负责任的研究者敢声称,在智力测验上的性别差异远远大于性别内差异”[7],所以,仅将中小学男女生学业成绩的巨大差异归因于男女自身的差异是不科学和不负责的。美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当今教育体系未能充分体现男孩教育所必需的四个要素:①男孩的学习方式;②男孩的学习方式和许多当前教育实践之间可能的错误搭配;③为了确保对男孩的教育,家长和社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④学校和课堂中教育男孩行之有效的新方式、新策略和教学技巧[8]。对于男女的先天差异我们无能为力,但是由于教育体系所造成的男女学业成就差异我们是可以而且应该有所作为的,这也正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一)早期教育课程的升级

笔者所说的早期教育,主要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必要奠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重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众多家长恪守的信条。在这样的信条指引下,孩子的入学年龄呈现出不断提早的迹象。据2008年10月21日《东方早报》报道,如今一些家长笃信孩子上学要趁早,在上海,为了让9月份以后出生的孩子提前一年上学,家长们各出奇招,托关系、走后门,甚至更改孩子的户口;而一些准妈妈们则要求医生在8月底前施行剖腹产手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沈晓明教授呼吁,应放宽孩子入学的年龄限制,由“家长自主+医生评估”来决定5岁至7岁的孩子何时上学[9]。由家长自主决定孩子的入学年龄,从制度设计上看,似乎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可是当别人的孩子可以5岁入学的时候,哪个家长还愿意让自己的孩子7岁入学,于是,孩子们被过早地关进学校也就不再稀奇。

提早入学本身并无不好,但是,随着人们对教育之意义认识的逐步深入,早期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比今天的和30年前的早期教育,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绘画、唱歌、跳舞、玩耍”,而是“学习、读书和写字”,儿童教育专家们“幼儿园也应该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等相关言论也在进一步影响着我们的早期教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如今的幼儿园已经变成了30年前的一年级甚至更高年级。而从统计学意义上讲,女孩能够适应这种早期教育课程的升级,而男孩却往往不是如此。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心理卫生研究所的15位神经系统学家开始对2000个4—22岁不等的孩子的大脑发育状况开展跟踪研究,其中很多孩子参与此项研究长达十几年。2006年,该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关于人类大脑发育异常的报告,该报告最大的发现就是,男孩和女孩的大脑发育速度是不一样的,大脑的许多区域,男孩和女孩发育轨迹尽管相似,但女孩的发育速度大约要比男孩快两年。

6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发育只能达到4岁女孩的水平,如果尝试教4岁的女孩正规的读书、写字,结果可能会令教师们失望,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她的大脑发育还没有达到能够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的程度。教6岁的男孩读书写字,同样如此,也是不科学的。6岁的男孩正是到处疯跑、到处玩耍的时候,把他们关进学校,让他们学习读书写字,很可能会使他们形成一个对学校的糟糕印象,在糟糕的印象中开始漫长的求学生涯,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教育同很多领域一样,把握时机决定成败,正如美国教育家里奥纳多·萨克斯所言:“有些事情做早了不表示就会做得更好,事实上,有可能反而更糟”[10]。

(二)“经验”的重视与“体验”的消失

作为最基本的两类知识来源,“经验”与“体验”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经验具有间接性和历史性,它一般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换言之,体验与深刻的意义相联,它是把自己置于价值世界中,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

在现代教学理论的视域中,“经验”和“体验”作为两种并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力求平衡,这是最基本的信条,但是,纵观现今的基础教育,重“经验”缺“体验”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当今教育最为严重的危机,就在于知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和塑造“知识人”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这样的理论指引下,注重向前人的“经验”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更为高效的学习方式。

在制度化的教育中,学习不再是手把手的、身体力行的和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中积累的,而是从教科书、电脑和老师口中习得的。研究表明,孩子必须要有一个丰富的、相互作用的感官环境,摸、闻、看、听这个真实世界,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大脑和思想健康发展。

与女孩相比,男孩的大脑更多地依赖于空间机械的刺激,因而天生更容易接受图像、图表、运动物体和现实事物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纯地语言刺激。另有研究表明,一方面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可能增加冲动性冒险行为概率)含量较多,这被认为是导致男孩在静坐或久坐过程中学习能力不如女生的罪魁祸首,男孩较女孩更容易从户外活动和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由于体内的雄性激素较多,同时大脑对语言的重视程度不高,因而导致男孩在安静和封闭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效果不佳。

迈克尔·古里安研究指出,男性的运动特质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体现。学校只能坐着学习,实践教学方式少得可怜。在农场、集市等自然环境中的实践学习几近绝迹,可是书包却越来越沉重。而肢体运动的活跃在许多传统教育中不再被视为精力旺盛、充满活力,而成为了一种缺陷[11]。

所有孩子都需要在“经验”和“体验”之间得到平衡,既需要坐,也需要站;既需要静,也需要动;既需要课堂上的经验式学习,也需要户外的体验式学习,这既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这一点是不论男孩和女孩都需要的。但是,女孩安静的性格和服从权威的心理特征,使得她们即使被剥夺了这种平衡,即使他们的学习中只有“经验”没有“体验”,她们也仍然能够很好地适应,仍然能够好好听讲,认真写家庭作业;可对于男孩,如果他们“经验”与“体验”之间的平衡被剥夺,他们就很容易厌恶学校,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三)充满“雌性”的教育环境

教育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和情感交流过程,也是一个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塑造过程,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把本人的思想、道德、文明、心态、人格、个性等基本素质显露给学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不同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性别方面的差异同样如此,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不同的性别心理体验、情感形式、思维模式输送给了学生,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的性别体验方式和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进而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人生发展。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性别差异因素的存在,因而男女教师在心理特征和教学方式上存在极大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但是,反观如今的中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幼儿园之中,男性教师如同凤毛麟角,很多中小学之中,男性教师的比例也不过百分之三四十。这样的师资队伍性别比例,对于男孩女孩的成长都是存有不利影响的,但是这种影响对于男孩,无疑要更深远和严重,因为,在教育环境中,男孩失去了学习的榜样。

同样,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级的小队长、小干部,其评选标准也是有利于女孩,安静听话、遵守纪律、学习认真、讲究卫生等等,这些标准天生就不是男孩所擅长的。这样的一种评价标准,使得班级干部中女孩的比例大大超过了男孩,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一现象正面地理解为女孩进步的表现而加以赞赏,但是,不容否定的是,在此过程和环境中,男孩的自尊和自信将被打击,男孩性格中的闪光点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不仅会影响到男孩在学习上的表现,更会影响男孩的性格养成乃至一生的发展。

不仅如此,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离婚率的不断提升,缺乏父爱已经成了越来越多男孩成长过程中的最大心痛。我国著名教育家关鸿羽先生曾经就家庭子女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做过调查,调查发展,在子女教育中,母亲占据主导地位的家庭超过50%,而父亲占据主导地位的家庭不到20%[12]。

女性教师、女性班级干部、女性家长,构筑起了男孩教育中的雌性环境,处于这一环境中男孩,必将会在现实之中迷失、彷徨,失去学习的榜样和动力,成绩的落后也就在所难免。

(四)注重“听话”忽视“对话”的非道德课堂

我们的教师历来是以“听话”与否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尺度,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不听话的,就不是好孩子、好学生。我们的学生在家长、教师面前,只需“听话”,而无需“对话”。因为差不多在每一个成年人的潜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看法:儿童是受教育的对象,他们缺乏自主安排能力,儿童的一切理应由成人作出安排。家长喜欢听话、顺从的子女;教师喜欢百依百顺、亦步亦趋跟着走的学生,欣赏鸦雀无声、坐姿划一的课堂氛围。只是,当我们在强调孩子听话顺从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泯灭了孩子们爱动、好奇、勇敢甚至冒险的天性,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中具备的素质,它们是创新的真正源泉。孩子被“听话”的告诫压制太普遍、太长久了,以致我们很少看见他们处于自由状态中,他们的个性、志趣、爱好和创新精神几乎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总是带着身不由已的表情。这样做是对儿童的不尊重,是极不道德的行为[13]。

对于男孩,这样的不道德恐怕要来得更加严重,因为他们显然没有女孩那样容易适应“听话”的课堂。上课开小差的是男孩,违反纪律的是男孩,左顾右盼、动来动去的还是男孩,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然而,注重“听话”的课堂,却一直在无视这种男孩的天性,甚至对男孩活泼好动的性格给予了无情的打压。教育家戴安娜·麦吉尼斯认为,教育简直就像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作对的阴谋诡计。而在英国学者安妮·莫伊尔看来[14],男孩的世界是一个动作的世界,充满了探索和立体物件,但是学校要他们端端正正地坐着,安安静静地听讲,不许坐立不安、思想走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的大脑和身体叫他不要做的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安妮·莫伊尔认为,只要我们的教育方式还是以“我讲、你听”为主,那么它就永远有利于女孩子,而不利于男孩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常的男孩或许永远也不会像女孩子一样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之上,而这却正是当今注重“听话”的非道德课堂的最基本要求,可以想象,在这样压抑的课堂之中,男孩的学习质量怎能得到保障。

三、教育对男生学业劣势的应答

有研究者认为,关注男生学业劣势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男性霸权”的心态和文化,是一种基于“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反映,是剥削压迫女性制度的一种反映[15]。但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在笔者看来,无视男性落后于女性这一教育事实,顾左右而言他,才是“男性中心”思想在作怪;另一方面,关注此问题,是因为现代教育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这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是真正教育民主和平等的内涵。因此,在为女孩的成长喝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关注已经落后的男孩。因为,“现在的问题是,教育世界的另一半——男生,也同样在遭受着性别不平等的种种待遇”[16]。

基于前文中的归因分析,化解男孩的教育危机,改变男孩学业劣势的现状,亦需要从多种角度入手。

(一)因“性”施教,更新传统性别观念

自近代以来,统一要求、统一教学、统一考核就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范式,看似民主、平等的背后隐藏着的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漠视与忽略。真正的民主与平等,必须是建立在尊重和正视差异基础上的,人人生而平等,只限于人的类属性和基本的发展需要,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体现更多的是发展程度的差异和不平等。回归到教育之上,真正的教育平等不是表面的整齐划一,而是要根据个体的差异,为之提供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性别差异是人类最基本的差异,更是没有理由被排除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视域之外。

作为教育活动的执行者,教师首先要注意纠正传统的性别观念和性别偏见,这不仅包括了消除对男性或者女性的种种性别偏见,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树立起针对不同性别特征因“性”施教的科学意识。对于当前的男生学业劣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男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善于发现导致男孩弱势的各种不利因素,并积极创造条件去为男生提供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活动和学习方式,鼓励和发展属于男性的特质。如果仍局限于男女平等的表象,那么我们的教育现实非但不会有多大的改善空间,反而会加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强化因“性”施教的意识,并非刻意夸大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而是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寻找更适合男女本身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教育问题。

(二)以退为进,推迟男孩入学时间

由于男女生理发育的速度有所差异,让男孩和女孩在同一个年纪入学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日益重视,政府花在早期教育上的钱越来越多,但是其效益却始终难以令人满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一些国际考试中,我们的排名并不理想。反观芬兰等国家,其排名始终名列前茅,而芬兰在教育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他们的孩子在7周岁之前不会进行任何正式的教学课程。对于男孩来讲,学校教育提前了,但是他们的大脑发育速度没有相应地加快,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之初就处于不利地位,这种不利地位带来的不良感觉很可能会对男孩今后很长时期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德博拉·史蒂派克发现,孩子对学校概念的产生很早,小男孩一旦判定学校、班级和老师不是他们喜欢的,很可能就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带有消极态度[17]。所以,对于男孩来说,推迟一年入学,等他们的大脑发育已经达到能够接受所要学习的内容的水平之后,再让他们接受正规的教育,反而可能会给男孩的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曾经发表过让男孩晚一年上学言论的达娜·哈德所言:“让男孩晚一年上学如今已经变成一种流行趋势了,这一年是家长能够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三)深化改革,打造道德的课堂

根据心理学家杰克·波伊勒的看法,女孩的情绪智力强于男孩,男孩子时常会表现出极端的行为,他们是标新立异者和冒险者,无论是在运动方面和事业方面均是如此。而女性大多比较中庸,循规蹈矩,谨慎行事,她们知道怎样不越界,怎样遵守规矩。总体而言,女孩不是规矩的破坏者。据此观察我们如今的学校教育,尽管“经验”的重视和“体验”的缺失以及注重“听话”忽视“对话”的课堂对于所有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但是,女孩显然比男孩能更够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环境。究竟是改变男孩的特性使之适应如今的课堂,还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之适应男孩的特殊要求,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学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在笔者看来,教育的最大悲哀,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是他们个性和创造性的缺失,从这个角度思考,深化教育改革,打造道德的课堂成为化解男孩教育危机的应有之意。一方面,在设计教学思路和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男孩的特殊需求,做到语言刺激和视觉、听觉、感觉刺激的统筹,既重视经验式学习,又不忽视体验式学习,让男孩在活动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另一方面,课堂之上可以少强调一点“听话”,多强调一点“对话”,少一点整齐划一,多一点个性差异,对于男孩的种种不服权威、富有挑战性的话语和活泼好动的特性多一点容忍,只有如此,男孩的天性才不至于被教育所抹杀。道德的课堂,是“经验”与“体验”和谐共生的课堂,是“听话”与“对话”完美融合的课堂,这不仅对于男孩的学习有利,对于女孩的健康成长同样是必须的。

(四)完善制度,平衡教师性别比例

性别平衡的教师队伍对于所有孩子的性别养成和健康成长都是必备的条件,但是,对于男孩,他们对男教师的需求可能要更加迫切。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彼得·维斯特教授指出:“有足够的理由证明我们的男教师将会给男孩的教育带来新鲜血液,其一,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让自己表现出男性特征,为了表现这一特征,他们会拒绝所谓的‘异性特质,但是由于学校中男教师少,缺乏典型的男子汉形象,男孩会产生一种没有方向的感觉;其二,男孩从男教师那里获得的体验有别于从女教师那里获得的,很多男教师反映,男孩更愿意跟他们谈心,听他们的话;其三,男教师对男孩的行为更为宽容,‘嗓门大、更吵闹、更粗野这些特质在男教师那里都是可以容忍的;其四,男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女教师不同,他们更加幽默,会讲笑话,语言简短,更适合男孩;其五,如果学校女教师占据多数,学校就会倾向于使用对女性有利的教学和评价方式”[18]。鉴于此,平衡教师性别比例,吸引更多男性加入教师队伍就成为当前教育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鼓励品学兼优的男性报考和投身教育事业,加大引进男性进入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力度,在各年级、各班级的教学人员配置中兼顾教师性别搭配,以优化教育群体的性别结构,以及提升教师的福利和社会地位,以稳定现有的男性教师队伍,都是十分必要的工作。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得到逐步认可和落实,包括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也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于性别差异问题也已经开展了相应研究和讨论。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还是以女性受歧视为预设,进而通过材料和证据的收集来证明这种预设,对于基础教育中的男性学业劣势却很少问津。更为重要的是,现有对性别差异的关注,更多的是将这种差异视作教育之“因”,而没有真正看做是教育之“果”,从而大大制约了我们对现实教育的反思力度和批判深度[19]。

在笔者看来,人是有性的,生而有男女之别,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婚姻和家庭,服务于人类的自然繁衍;历史是有性的,导致男女之间判然有别的性别身份和不尽相同的演进过程;社会是有性的,曾经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进而构筑了现代文明的基础。同样,教育也应该是有性的,无视性别差异,强求一致的局面只会导致学生个性的泯灭和人类社会的落后,只有正视这种差异,积极探索适合两性的独特教育方式,才能在化解男孩学业危机的同时,达到男孩女孩共同成长的和谐图景。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教育公正需要怎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

[2] 华桦.教育公平论[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 胡振京.新的性别差距——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J]. 教育发展研究,2009,(7).

[4] [美]迈克尔·古里安,凯西·史蒂文斯. 田文慧译. 男孩的脑子想什么[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5] [美]詹姆士·杜步森. 培育男孩[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 林凤英. 男生受教育问题摆上台面[J]. 教育,2006,(21).

[7] Slavin,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美]迈克尔·古里安,凯西·史蒂文斯著.田文慧译. 男孩的脑子想什么[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9] 浦江潮. 放宽入学年龄限制对孩子有利么[J]. 云南教育,2008(10).

[10] [17]里奥纳多·萨克斯.家有男孩怎么养[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11] 赵惠,刘涛.义务教育阶段男生学业劣势现象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12] 关鸿羽:“防止教育中的‘阴盛阳衰现象”,http://hi.baidu.com/ jelinux.

[13] 胡东芳.透视课堂教学理念中的非道德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2007,(6).

[14] [英]安妮·莫伊尔.脑内乾坤:男女有别之谜[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5] 张新平.“女生优势论”质疑[J]. 教育科学研究,2008,(11).

[16][19] 丁钢,岳龙. 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平等:基础教育中男生性别弱势的调查及思考[A]. 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C]. 第6辑.教育科学出版社.

[18] 李茂. 彼岸的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浙江教育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樊平军

猜你喜欢

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