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之友杨晓静

2010-05-26陈妍妍

河南电力 2010年12期
关键词:厨余之友蚯蚓

魏 红 陈妍妍

1.晓静在享受田园生活

郑州新力电力有限公司狭长的走廊像座迷宫,在经过左拐右拐之后,我们终于推开了杨晓静的房门。晓静身穿棉质的外套,简单朴素,白皙的脸庞泛着健康的光泽。窗台上一片绿意盎然,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打到每个人的身上。一杯清茶,一抹阳光,这将是一个美好的下午。

“不持有”的生活理念

简单、环保、减少对物质生活的盲目追求是晓静一直坚持的生活理念。她除了是郑新公司的一名员工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志愿者。

“热爱大自然,并不需要讲出什么大道理,这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分子,我们只要做到不去破坏地球就好,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自主生命体,有它平衡转化的规律。”晓静这样看待环保问题。生活中的晓静也切实以自然之友的身份来要求自己,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环境减负。日常消费中她秉承这样的原则:消费身体真正需要的东西;消费应不损害生产此物的环境;消费应不损害生产者的利益。遵循这种原则,10年来,晓静一直坚持出门自带杯子和餐具袋;出行选择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坚持选用茶籽粉、白醋、小苏打等做家庭清洁,不用市售化学类清洁剂;少吃肉,以素食为主……在外人看来,晓静的做法近乎“苛刻”,晓静却自得其乐。晓静认为,生活方式应该是一个人品德和精神的一种契合,不仅要提倡绿色环保、节俭、乐活,更要讲究心灵的成长与内省,以达到与各方面的平衡。用当下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概括之就是“不持有生活之道”。“不持有生活之道”最初是由日本作家金子由纪子在其著作中提出,提倡减少对物欲的追求,追求一种简朴、美好、有品质的生活,如今很受现代年轻人的青睐。晓静说,自己并不喜欢追逐流行,但无意间竟走在了时尚生活的前端。当然,环保并不意味着你要去刻意节俭,刻意放弃一些生活上的享受,我们只需稍稍收敛一下那颗贪婪的心,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欲望,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减少资源的消耗与地球的负担,同样也能过上一种舒适有品质的生活。在晓静看来,生活简单、心灵纯净、环境美好才是幸福生活的真谛。

快乐的“都市农夫”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长期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晓静对土地有种强烈的向往。买房特地选在郊区,只为得到一小块儿珍贵的土地,并学习自然农业,尝试有机种植。在她的菜园里,也会有各种昆虫来光顾,晓静说,我绝对不会使用农药和化肥,我会体谅这些小生命,让他们尽管吃吧,反正总会给我剩下点儿的。有趣的是,每次发现菜叶上有虫眼时,在不远处一定会发现制衡这些虫子的益虫。“自然界其实有相互制衡的规律,人类其实完全可以依靠生物之间的制衡而减少使用农药,这样既保证了食品的绿色健康,又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院子虽然不大,却是晓静心中的桃花源,每逢双休日,伴着晨曦鸟鸣,和家人一起穿着胶靴下地干活成了她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光。兴致来时,她还会诵上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别有一番情致。晓静说,现代人都追求养生,喜欢有机食品。其实,所谓“有机”就应该给予所有动物生计,养生更要养心,滋养生命的同时也滋养了大地,大地自然就会供给我们自然健康的食物。

晓静的这种“农夫情结”,其实也来源于对当下食品安全的担忧。晓静认为,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虽表面看起来极为丰富,实则“饮苦食毒”。去超市购物,很少找到健康天然的食品,外表新鲜诱人的蔬菜水果,不知浸染了多少农药、激素。各种防腐剂、添加剂,更是充斥于各种加工类的“美食”。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得癌症、杂症的人越来越多。在不远的过去,很少有人提到环保、低碳等字眼,而那时的人们却恰恰过着最环保、最健康的生活。晓静说:“我常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要对这个世界好一点儿。人们常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什么是道?道是自然的法则,自然而然就是道。什么是德?顺其自然就是德,这其实也是我们做人的本分。”

另类宠物的推广

不仅是身体力行地做着自然之友,晓静也在努力把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晓静最近正忙于“蚯蚓宝宝来我家”的社区项目。谈起利用蚯蚓消减厨余垃圾的想法,晓静说,这要从当下“垃圾围城”这一城市困境说起。垃圾分类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可截至目前,在垃圾分类的道路上,我国没有一个城市修成正果,并且垃圾分类也非垃圾终结的最后一个环节,现阶段垃圾的处理要么是填埋,要么是焚烧,然而无论哪种方式都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晓静认为,既然这样,那还不如转变生活观念,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2.“自然之友”杭州低碳出行考察本文图片由杨晓静提供

“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国家和城市,谁都不愿看到环境被污染,重要的是要有人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让大家有个可以身体力行的方向。”晓静说,“让蚯蚓进社区前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首先实现垃圾减量,使厨余等湿垃圾先初步与其他干垃圾分开,不再污染那些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然后跟进对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和引导。当这一成果能够规模化、可持续的时候,就有可能从垃圾减量逐渐走向零排放。”想法是很美好,触碰到现实还是让晓静很受打击。在项目试验阶段,6户居民中有3户志愿者家庭领养不到一周就宣告放弃。“城市居民的心理排斥,应该是项目推进的最大问题。事实上,利用蚯蚓来解决垃圾问题的方式在日本、美国已经很成熟,日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蚯蚓养殖箱,美国还利用蚯蚓处理城市污泥。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就是靠着160万条蚯蚓处理了奥运村的生活垃圾。在别的国家能实现,中国肯定也行。”晓静说。为了消除城市居民对蚯蚓的排斥心理,提高蚯蚓的亲和力,晓静亲自编写了一本科普童话《我是一条小小的蚯蚓》,希望借此书的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蚯蚓的生态价值,并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让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得以薪火相传。

从最初的1个桶到现在拥有6个盛装蚯蚓的容器,晓静乐此不疲地用垃圾喂养着她的蚯蚓。她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接受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厨余垃圾不仅能被蚯蚓完美消化,并且产生的蚯粪还是滋养花草的上好肥料。世上本无垃圾,物质可以被转化,我们要做的只是尊重自然,并且擅于用自然的规律去规范我们的生活。

采访晓静后不久,就看到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相继对“自然之友”河南小组发起的“‘蚓’进万家”一事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从3月份进入社区与21户志愿者家庭签订认养书到现在,有意愿认养蚯蚓的报名者已逾百名,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利用蚯蚓进行厨余垃圾的减量化尝试,杨晓静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一定很受鼓舞,这或许是“自然之友”实现城市垃圾减量梦想的星星之火。作为一种简单低廉、最符合生态的垃圾处理新思路,一切都才刚刚开始,我为这些环保NGO们的努力付出而感动,有梦想的人最美,而他们正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猜你喜欢

厨余之友蚯蚓
厨余垃圾特性及预分选处理技术
藏家之友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有机肥市场方兴未艾
《诗词之友》赠阅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挖蚯蚓
不同厨余垃圾发酵效果比较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