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之寺
2010-05-26王蕾
王 蕾
一日,收到远方朋友发来的短信“秋风落叶隆兴寺”,我回“细雨残荷太行山”,遂勾起了我对隆兴寺的怀念。
提起隆兴寺,不由心生肃穆。它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寺庙,以高大的铜铸千手观音像而著称,俗称“大佛寺”,其坐落于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更名为“隆兴寺”。据说康熙爷曾3次驾临隆兴寺,乾隆爷6次游览隆兴寺,每次都赋诗述怀。小小的寺院在古槐的映衬下显得幽雅清净,来这里的香客络绎不绝。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这里的香火极其旺盛,是皇家祭拜的圣地。寺内的6个全国之最,更是声名远扬,于是,带着好奇与期待随导游一同前往。
穿过天王殿,踏过大觉六师殿遗址,保存最完整的世界古建筑孤例——摩尼殿就展现在了眼前。被梁思成先生誉为“艺臻极品”的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布局奇特,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四面正中均有一个抱厦,殿身中央的房檐两层相叠,青瓦补心,绿琉璃瓦檐,线条优美,煞是好看。这种独特的建筑模式曾吸引梁思成先生生前多次来此考察,并拍照收入《世界建筑史》。
摩尼殿的后墙上有一座五彩悬山,山上祥云缭绕,山下泉水叮咚。洞窟中有静修的罗汉,山石间有飞龙、白象、护法天神。乍一看,就是一个相映成趣、和谐统一的世界。最美的倒坐观音像就在这五彩泥塑中间。只见观音头戴宝冠,神态恬静,面带微笑,俯视众生。披巾绕臂飘起,右足搭于左膝之上,右手绕膝轻抚左手腕部,温文尔雅,闲适自若,潇洒端庄,风度翩翩。之所以称之为倒坐观音是因为观音像都是坐北朝南,而唯有此观音像却是坐南朝北,所以称之为倒坐观音。“问观音为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头”,这副楹联道出了观音倒坐的缘由。此观音像还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她,她都在看着你,像是要和你交谈。去过鲁迅故居的朋友会发现,他的木桌上有一幅装裱精致的照片,就是倒坐观音的七寸黑白照片,鲁迅先生称之为“东方美神”。
出了摩尼殿,西侧有一座两层建筑,便是最大的木质转轮藏阁。据说当年转轮藏各方重力均等,转动起来相当轻快平稳。如今,年代久远,怕是不敢妄动。其寓意佛法像转轮一样,辗转相传,永不停息,不禁感叹于佛家的书橱竟如此精巧独特。识字的和尚从藏阁上取经书念诵修行,而那些不识字的和尚怎么修行呢?原来,只要推动转轮藏一圈就等同于诵经一遍,只要虔诚修行一样可修成正果。
转轮藏阁的对面立着保存最完好、最有书法文物价值的龙藏寺碑。碑上的楷书具有极高的书法文物价值,它集六朝书风于一体,方正有致,挺劲有力,上承南北朝书法艺术的遗风,下开盛唐诸家书法之先河,在我国书法史上极受推崇,是书法界临习的名碑名帖。从小爱习毛笔字的我,不失时机地买下这名帖,带回家中临摹习字。
一排排翠柏退去身后,一座三层阁楼突兀眼前,这就是大悲阁。“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府里大菩萨。”这句俗语里提到的“大菩萨”就是大悲阁内最高的铜铸千手观音像。这尊高大的铜像矗立在须弥座上,高21.3米,共有42只手臂。其中两手当胸合十,两手高擎托宝,其余的分别手执日、月、净瓶、弓箭、宝镜、宝剑、金刚杵等法器,呈辐射状分布,犹如张开的羽翼,昭示普度众生的强大威力。说是千手观音,可我怎么数,也没有一千只手,只好请教导游。原来,所谓千手千眼,是说除当胸合十的两只手外,其余的40只手每只手心各有一眼,每只手又配有“二十五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的25种环境,手和眼都是40乘25得1000,代表千手千眼,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
这尊高大的千手观音和那尊美丽的倒坐观音,一北一南,一站一坐,一铜铸一泥塑,一高大威武一端庄洒脱,一佑芸芸众生一劝世人回头,相对相望已近千年。千年相守,千年执著,只为庇佑众生。
毗卢殿是整个隆兴寺最后一个建筑,殿中央坐落着最精美的千佛之尊——铜铸毗卢佛。相比于千手观音的高大宏伟,这毗卢佛显得小巧精致。此佛分6层,一层鼓式莲花座一层坐式大佛交替铸成,自下而上依次缩小,整体似塔形,6层大小佛像共1072尊,形态无一雷同。据说,这尊精美的毗卢佛是明万历皇帝为母亲72岁寿辰御制的寿礼,望着这样一件珍宝,不禁感叹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寺内古树参天,芍药吐蕊,牡丹争艳。置身其中,踏寻着康熙、乾隆的足迹,仿佛看见当年“晨钟惊飞鸟,暮鼓送香客,钟磬齐声鸣,‘南无’声声诵”的历史盛况。穿游于佛教圣地,体会博大精深的佛文化,心神宁静,不由感慨: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