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机遇 争上游
——访内黄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甘慧勇
2010-05-26张晓婷来玉英
张晓婷 来玉英
远在河南最北部的内黄,数百年来历经黄河多次改道,已然是“外黄”。
内黄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工业发展缓慢,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经济弱县,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制约着电量增长。但是,“先天不足”并没有阻挡内黄前进的脚步,内黄县委县政府提出“农业固本、工业强县、三产富县”的战略决策。内黄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抢抓这一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本期《河南电业》走进内黄县,专访该公司总经理甘慧勇。
《河南电业》:正如我们刚刚聊到的,在当前形势下,内黄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甘慧勇:随着工业强县建设步伐的加快,内黄县电力需求大幅增加,今年1~10月份,大工业电量同比增长207%,供电服务转型升级的产业效应初步显现,预计到2011年,内黄县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亿千瓦时,年增长率为60%。然而,就目前来看,内黄配电网的网架结构还相对薄弱,电网发展不平衡,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布点少。由于近年来地方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工业项目和用电大户相继落户产业集聚区,造成部分变电站供电能力不足,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增大。电量的快速增长也给人员素质提升带来更大的压力,目前企业还存在“三无”人员(无学历、无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学历人才严重匮乏。如何提高人员素质,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是下一步重点考虑的事。
《河南电业》:企业科学发展,“内功”要练好,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些企业管理中的感受?
甘慧勇:我认为,企业管理就是要做好“人”和“事”。
在做好“事”上,推行目标管理。根据公司总目标,确定每个岗位的具体目标,让每位职工都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从基层抓起,让职工工作得更有效。这和葛总提出的“夯实基础、和合奋进”的理念是一致的。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管理架构、团队建设、人员培养等进行变革,变“眼睛向上,纵向管理”为“眼睛向下,横向联合”。实施“优才工程”,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实施“接班人计划”,建立人才储备库。将本部门优秀人才作为“种子资源”录入公司人才储备库,并对其实行项目责任制,在项目中放权,让“种子资源”在实践中成长;二是增加人才梯队层级,拓宽人才成长通道;三是加速人员流动,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实施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完善内部分配办法,形成能力和业绩紧密联系的薪酬分配制度,在公司内营造干事创业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公司以建设一流供电企业为抓手,精益管理、科技创新、营销、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等方面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如在今年电量增长幅度大,负荷异常高的情况下,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使线损管理创历史最好成绩。1~10月份,综合线损比去年降低2.17个百分点。
《河南电业》:县级供电企业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电力市场,关系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内黄县供电公司在服务新农村的工作中取得了哪些实效?
甘慧勇:我们坚持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延伸到哪里,电力服务就支撑到哪里。
2009年年初,内黄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公司迅速出击,不惜代价,打赢了抗旱浇麦保供电战役。老百姓纷纷来送锦旗,县委书记郭建华亲自把县政府的嘉奖令送到了公司,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
2010年,我们共利用资金3610万元,新建35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54.3千米,0.4千伏线路16.42千米,新增、改造配变372台,通过增设电源布点,架设输电线路,改造陈旧设备,筑牢了农村电网构架,夯实农村电网基础。此外,按照我县新农村电网建设规划进程,对66个配变容载比满足不了要求、过负荷严重、满足不了群众用电需求的行政村进行了电气化建设改造。目前,我县新农村电气化村已达187个,占内黄县行政村比例的35.2%;电气化乡镇10个,占全县总乡镇的58.8%。明年,我们将继续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力争达到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目标。
自实施“农田机井通电”工程以来,共投入资金2042.04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93.62千米,新建“机井通电”台区330个,配电容量27兆伏安,增加了3000多眼电灌机井,新增电灌面积20万亩。
我们还创新服务手段,实施“电力阳光”工程,在不改变现有低压用户表计的前提下,为我县城乡近23万电力用户免费发放缴费磁卡,实现了在全县范围内随时异地(跨乡镇)缴费。
《河南电业》:在内黄县“农业固本、工业强县、三产富县”的战略决策下,内黄公司如何抢抓机遇,今年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甘慧勇:可以用这两句话来概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09年,正值国内陶瓷产业重新布局,内黄县提出将内黄打造成“中原瓷都”的战略构想,积极筹建陶瓷产业集聚区。得知这一消息后,内黄公司提前介入,和招商引资代表团一道南下北上,就电力保障与客户磋商,最终决定自筹资金建设110千伏变电站,为客户最终达成投资意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10年1月15日,在没有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施工经验、设计经验,时间短、人员少的情况下,内黄公司克服一切困难,经过56天电建阶段的艰苦奋战,瓷都变电站一期工程完工投运,创造了令人称羡的“内黄速度”。紧接着,公司又开始筹建瓷都二期工程,并于当年8月份投入运行。截至目前,陶瓷产业集聚区已投产10条生产线。到2012年年底,内黄陶瓷工业集聚区将建成投产50条国内一流的生产线。
二安乡以腐竹生产著称。我们专门成立电网建设、营销服务工作组,认真制定电网发展规划,提早落实二安供电区内电网建设和技改工程,及时开通业扩报装“绿色通道”。目前,内黄县腐竹生产厂家已发展到576家,年产值5.4亿多元。随着产业规模扩张和链条延伸,集群发展态势明显,内黄县委将规划建设二安腐竹产业集聚区纳入全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全力推进。我们已提前着手筹建配套电力设施,将二安腐竹产业集聚区电力建设正式列入公司《2010~2012年农网改造升级规划大纲》。
在全力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我们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10月份,公司完成供电量4.8亿千瓦时,首次突破4亿大关,同比增长55%,被内黄县政府授予“垂直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和“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河南电业》:当前,距离年底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在葛总提出“冲刺一百天,确保收好官,筹划开好局”理念引领下,你们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甘慧勇:在葛总提出“冲刺一百天,确保收好官,筹划开好局”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及时确定了“六加强、六突破”百日攻坚目标。加强安全管理,在安全生产上取得新突破;加强营销管理,在营销手段上取得新突破;加强绩效考核,在动态管理上取得新突破;加强财务管控,在预算管理上取得新突破;加强班组管理,在夯实基础上取得新突破;加强标准化建设,在科学管理上取得新突破,争取在2011年达到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验收标准。相信在省、市公司的科学带领下,在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内黄供电公司将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下一个快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