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36例回顾性分析

2010-05-26雷光远雷招宝

中成药 2010年5期
关键词:血塞通过敏史注射剂

雷光远, 雷招宝

(1.江西省儿童医院药剂科,江西南昌 330006;2.丰城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西丰城 331100)

血塞通注射剂的成分为三七总皂苷,主要包含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和三七皂苷R1。三七总皂苷可增强脑血流量,冠状血流量和毛细血管的张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能直接或间接地减少自由基的产生;还有抗氧化酶类的功能,对组织缺氧和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临床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塞、脑栓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及冠心病等症。随着血塞通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分析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1998年—200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2008年)和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2008年)三大数据库,以“血塞通”、“致”、“引起”、“不良反应”、“副作用”等为检索词进行检索,下载病例报告原文,剔除综述性文献和重复病例报告以及患者年龄,性别等交代不明的病例报告,共获得有分析价值的文献28篇36例。手工统计病例报告原文中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临床表现等,然后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36例ADR报告中,男19例(52.8%),女17例(47.2%),年龄23~79岁。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

表1 36例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例

2.2 药物过敏史 无食物或药物过敏史20例,未提及食物或药物过敏史14例,青霉素过敏史1例,破伤风过敏史1例。

2.3 原患疾病分布 脑梗死13例,冠心病3例,脑血栓、脑动脉硬化、冠心病并高血压各2例,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病、脑供血不足、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右中下肺炎性病变、头颅外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脑梗死并高血压、脑萎缩并脑血栓后遗症、骨盆骨折并膀胱造瘘、脑栓塞(语言不清并右侧肢体无力)以及未给出明确诊断者(咳嗽、气促10余天伴心慌、胸闷3 d)各1例。

2.4 给药途径、剂量和合并用药情况 静脉滴注33例,肌内注射1例,2例未交代给药途径。以5%葡萄糖注射液为稀释溶媒者19例,以10%葡萄糖注射液为稀释溶媒者1例,0.9%氯化钠注射液为稀释溶媒者7例,8例未交代。每次用量:0.1 g 1例,0.2 g 4例,0.3 g 1例,0.4 g 13例,0.5 g 7例,10例未交待给药剂量。36例中12例(33.3%)报告了生产厂家和产品批号,6例(16.7%)只报告了生产厂家未报告产品批号,18例(50.0%)生产厂家和产品批号均未报告。21例未提及合并用药情况,15例合并用药情况见表2。

2.5 ADR发生时间 首次用药即出现ADR有18例(50.0%),连续用药 2次(天)以上出现反应者 18例(50.0%,其中连续用药2~5次出现者9例,6~9次出现者5例,10次以上出现者4例)。发生ADR最快者为首次用药1 min即出现,最迟为连续用药15 d后发生,具体情况见表3。

2.6 ADR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36例ADR主要累及皮肤黏膜、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具体临床表现见表4。

表2 15例合并用药情况

表3致ADR的时间分布

表4 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2.7 ADR的处理及预后 发生ADR后,首先应立即停用血塞通。对于一般性皮疹或皮肤瘙痒,可选择口服维生素C片、西替利嗪片、氯苯那敏片、赛庚定片或葡萄糖酸钙片;或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异丙嗪或者氢化可的松注射;合并感染者可口服抗感染药,并外用炉甘石洗剂。皮肤如出现水泡,未破水泡以无菌操作抽取渗液,并用庆大霉素纱布湿敷[1];有糜烂面,用2%硼酸液湿敷。皮肤组织出现肿胀可给予复方β-七叶皂苷钠局部涂搽。如果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等过敏性休克的早期症状,应立即停止给药,并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和多巴胺等升压药[2]。经积极的抗休克治疗,36例全部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血塞通致ADR相关因素分析

3.1.1 患者因素 36例中男女比例为19∶17,比例相当,但由于统计的病例过少,尚不能说明血塞通所致ADR与性别的关系。从年龄分布看多,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有29例(80.6%),这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中药注射剂如黄芪注射液[3]、红花注射液[4]和藻酸双酯钠注射液[5]等致 ADR 的年龄分布有相似之处。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脑梗塞、冠心病、脑血栓等)发生率高,故使用血塞通的频率大,出现ADR的机率也就增多。同时中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减弱,处置药物的能力减弱,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不同于青壮年,因而易导致药物在体内的蓄积,更易发生ADR。

3.1.2 药物因素 ①36例中33例静脉滴注,1例肌注,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②给药剂量:静脉滴注时7例用量0.5 g,超出了说明书(0.2~0.4 g)的规定。对于耐受性较差的中老年患者,随意增加剂量易导致ADR的发生。③说明书规定静脉滴注时用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稀释后缓慢滴注,糖尿病患者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33例静脉滴注的患者中,不是糖尿病的7例患者使用了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稀释溶媒,不符合说明书的规定,但是否会增加患者ADR发生的风险有待于评估。④ 合并用药:15例中有4例合用了疏血通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和巴曲酶注射液中一种,这几种注射剂都有抗凝作用,血塞通注射液也具有活血化瘀作用,都可使组织细胞和肥大细胞增加,若合用则可能使组织中细胞外液的水分引入血管内,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和5-羟色胺等递质,而使平滑肌痉挛、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ADR发生[6]。⑤ 从报告ADR涉及的生产厂家来看,似乎不存在厂家倾向性。

3.2 致ADR的机制分析 血塞通注射剂所致的ADR主要是变态反应,同时还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推测与血塞通注射剂成分的复杂性和患者的特异性过敏等体质有关。血塞通注射剂作为一种中药注射剂,含有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和三七皂苷R1等有效成分,由于制备工艺的不完善,导致制剂中还含有不少无效成分,这些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及制剂中的增溶剂和稳定剂等添加剂进入人体后,与体内大分子蛋白、多糖、氨基酸等结合,吸附在组织细胞表面,形成抗原或半抗原而导致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同时存在特异性过敏体质的患者对药物致敏原敏感性高,更易引起变态反应。

4 合理使用血塞通注射剂的一些建议

4.1 正确选择用药人群,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与用药史

对血塞通注射剂过敏者禁用。过敏性体质及对食物或药物有过敏史或过敏家族史患者慎用。虽然未提及食物或药物过敏史者有14例,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血塞通注射剂不过敏。孔祥东等[7]报道1例患者因脑血栓入院治疗,静滴血塞通0.4 g时发生过敏性休克,经积极抢救恢复正常,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详细询问病史,患者自诉一年前静脉滴注该药时曾有全身瘙痒,并有轻度心悸等症状,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患者未予以重视。这提示医务人员选择用药之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用药前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用药知识宣教,告知该药有哪些ADR及注意事项,以便患者及其家属在用药过程中能及时识别异常现象,并及早告诉医务人员积极处理,防止轻微的不良反应先兆恶化。钱新毅等[1]报道1例患者使用血塞通第2天和第3天时即出现片状红斑,但因患者患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平时反应迟钝,患者及其家属未向医护人员反映有ADR,加上时逢双休日,医护值班人员也未发现ADR,导致用药3 d后出现严重的皮肤红斑及水泡。

4.2 掌握好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与给药速度 遵守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注就不静脉滴注,能用最低有效剂量就不用高剂量的用药原则。血塞通注射剂所致36例ADR病例中33例为静脉滴注,因此对慢性病及病情允许时应选择口服给药。同时应使用说明书推荐的剂量,不可随意增加剂量。首次血塞通静滴时滴速应缓慢,无不适时30 min后调至正常给药速度。

4.3 注意与其他药物的配伍 36例中12例同时使用了其他注射剂,这样做会增加输液中的微粒和热源量。如果给药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微粒数和热源量就会增多,因而发生ADR的机率也明显增加。血塞通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合用的问题目前仍有争议,在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应遵循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一般原则[8]。合并用药应少而精,建议血塞通注射剂单独给药。

4.4 加强用药过程中的观察 由于首次用药即出现ADR者占50.0%,用药30 min内发生者占33.3%,使用血塞通注射剂的患者,整个用药过程(包括静脉滴注期间和疗程期间)都要全程密切监测,尤其是静脉滴注开始后的30 min内,一有异常情况就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4.5 提高质控标准,改进制备工艺 建议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对生产原料要多加选择,尽量选择质量高的原料。同时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在保留有效成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去除无效成分和杂质,以期将导致ADR的制剂因素降到最低。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高血塞通注射剂原料与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保证产品质量。

[1]钱新毅,向南雁.三七总皂苷(血塞通)致过敏性皮疹1例[J].中国药师,2005,8(8):661.

[2]马桂香,时晓辉.血塞通静滴出现过敏性休克一例[J].包头医学,2005,29(3):15-16.

[3]曾聪彦,梅全喜,吴惠妃,等.黄芪注射液致41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4):293-295.

[4]曾聪彦,梅全喜.31例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0):1574.

[5]曾聪彦,梅全喜.62例藻酸双酯那钠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0):769-771.

[6]曾聪彦,梅全喜.从“鱼腥草注射剂事件”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根源[J].中国药房,2007,18(6):401.

[7]孔祥东,郭素霞,董玉德.静滴血塞通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0):916.

[8]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医政发[2008]7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EB/OL].[2009-02-10].http://www.sda.gov.cn/ws01/CL2009-02-10].www.sda.gov.cn/ws01/CL0288/35302.html.

猜你喜欢

血塞通过敏史注射剂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沉默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应用血塞通联合生脉注射液对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HPLC法测定血塞通软胶囊中三七皂苷R1及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
棓丙酯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