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工程的误解与正读

2010-05-24

中国三峡 2010年7期
关键词:三峡水库三门峡三峡工程

陈 静

大坝平湖与三峡古民居 摄影/付剑均

三峡工程作为一项跨世纪的水利枢纽工程,对它的解读自然少不了水利专家。从水利部副部长到民盟中央副主席,索丽生始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关注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冬日的一天,在颇具特色的民盟中央办公楼里,索丽生通过记者传递了他对三峡工程的“声音”。

三峡绝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

记者:请您对三峡工程作一个总体评价。

索丽生:如何评价三峡工程,素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后代造福的工程,还是引起灾难的工程,争议很大。我的观点很明确:三峡工程利远大于弊,它的防洪效益、发电效益、航运效益以及它本身的生态效益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但并不回避建这么大的工程会给自然界带来扰动,导致生态上的调整和一些新的不平衡,甚至一些不好的方面。如果现在重新投票决定这项工程是否“上马”,我肯定还是支持。

对三峡工程本身的技术进行评价,我认为,它是一项高质量和具有世界技术水准的宏伟工程。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能够参与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我觉得很自豪、很欣慰。当然,对三峡工程也有种种说法,我愿意称之为误解。

在三峡大坝前放风筝 摄影/微光

记者:您觉得产生这些误解的原因是什么?

索丽生: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有很多人,包括一部分专家,更多的是一些社会人士,误把三峡工程当成第二个三门峡工程。三门峡工程曾是黄河上最大的工程,三峡工程是长江上最大的工程,人们很难不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三门峡工程、至少最初建的三门峡工程是一个失败的例子,现在人们“谈虎色变”,很多人担心重蹈覆辙。三门峡工程本身虽不成功,但通过多次改造,目前还能发挥一定效益,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在逐渐减轻,给水利界留下了很多经验教训,也是有价值的事情。

从客观条件来讲,长江和黄河、三峡和三门峡的自然条件迥异。三门峡工程最主要的问题出在泥沙上。黄河每年的泥沙总量就比长江大,而长江的水量约为黄河的20倍,长江三峡处的泥沙含量仅为黄河三门峡的1/30。加之水土保持工程的效益和上游水库群的拦截作用,目前三峡的泥沙条件远没有三门峡那样恶劣。

从技术因素而言,两个工程的设计运行水平也不可同日而语。三门峡工程犯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没有留冲沙底孔。当时,中国专家曾建议保留底孔冲沙用,但苏联专家没同意,还把它堵死了,第一步就迈错了:没有给泥沙一个“出路”,引起水库淤积,黄河、渭河河床升高。三峡工程则预留了大批底孔排沙。三峡水库和三门峡水库也不同,前者是个“细长条”,有600多公里长,平均宽度只有1.1公里,我们把它叫做河道型水库;后者是个“大肚子”,是个湖。三峡水库按“蓄清排浑”方式运行,汛期多泥沙,水库降低水位运行,长江流量本来就大,河道型水库中流速也较快,容易把泥沙带走。而“大肚子”水库水进去后就平静下来,泥沙沉落,所以三门峡工程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和设计必然导致淤积。

第二个原因是宣传上的误导。我认为很多人把三峡工程的有些数据说过头了,津津乐道地列举了许多“世界之最”。出发点固然是好的,希望通过宣传把这个工程搞好,但过头的宣传往往会误导人们:既然三峡工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工程,就必定会带来大的影响,必定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

有人说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其实不是,有资料称它在世界上仅排第16位。长江为世界大河之一,其水量为世界第三。在这么大的江上建坝,世界上还很少,但别人在比我们小得多的河上建的水库都比三峡水库大。如尼罗河的水量不足长江的1/10,河上有个阿斯旺水坝,它的水库库容却是三峡的4倍多。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220亿立方米,只及坝址处年来水量的1/20,说明它对河流的“控制能力”或者说影响是有限的。但借助这一库容,可以把洪峰流量存一部分在水库里,即所谓削减洪峰,同时还要泄洪,再加上堤防等工程,下游就不至于溃堤,荆江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认为三峡工程神通广大、呼风唤雨是不科学的。正因为防洪是三峡工程的第一任务,汛期必须腾库,保持低水位运行,以备蓄洪。尽管其装机容量为“世界之最”,而发电量仍不及南美的伊泰普水电站。

第三个原因在于环境保护观念上的差异。受环境保护的理想主义情绪左右,有人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锁定在保持原生态上。但我认为不应以原生态为目标,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原生态可言。从解放初期到现在,我国人口已是原来的三四倍,经济总量不断翻番,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必然要向自然界索取,想要维持原生态只是一种理想主义。说句玩笑话,按照这种概念,要想恢复原生态,除非人类回到丛林里当猴子。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念,生态环境保护应该往前看。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进步、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某种新的、可持续的平衡状态,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回到历史记录中的某个“自然生态”。

移民走过三峡大坝 摄影/微光

库区建设任重道远

记者:2009年底三峡工程顺利完工,结束了其建设时期的任务。记者得知,有关部门制定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正在等候国务院批准。为此,有人称“后三峡时代”即将到来。对此,您怎么看?

索丽生:我个人认为,《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叫法不妥,给人的感觉是三峡工程还有遗留问题没做完。实际上,除升船机工程批准推迟建设外,按照初步设计的要求,三峡工程已经顺利完工。当然,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污染治理等还任重道远,但未必是三峡工程带来的问题,如这个地区本来经济就滞后,需要发展;即便不建三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污染治理也是该地区发展的需要,把这些叫做“三峡工程后续工作”并不确切。我认为,从概念上说,不应把今后要做的工作当成对三峡工程的弥补,而应该考虑建了三峡工程之后怎样管好它、用好它、发挥它的效益,从而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后三峡时代”的叫法似乎也不太合适,它只有时间上的意义,没有其他意义。我认为,三峡工程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以至于可以划分为一个时代,把它抬得太高,太引人注意,反而忽视了一些实际需要做好的工作。

记者:近年来,三峡工程带来的百万移民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请您为我们分析一下三峡工程带来的一些问题。

索丽生:有的人对这些问题过于乐观。我认为,最大的难题有三个:移民、泥沙和环境。就这些问题,当然也做了很多工作,不是没有考虑到,也不是无动于衷、没有采取措施。比如移民问题,这是最难的问题。这些移民原来居住的地方被淹,他们被安置到了其他省或库区的其他地方,挤占了别人原有的空间和资源,总体容量不足是影响最深远、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早期移民生活贫困,移民安置区出现产业空虚、零就业家庭等现象,是在预料之中的,好在现在正在逐步解决,特别是提高移民补偿和扶持力度、三峡库区对口帮扶等政策的落实,使这些问题都在解决之中。

其次是泥沙问题。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主要不在上游,而在下游。工程改变了泥沙在一年中的分布情况,有相当一部分泥沙沉积在上游,下游大多数时候是清水,宜昌、武汉、南京,甚至到出海口,人们都惊叹长江水变清了。老百姓看是好事,但是搞水利的人看未必是好事。水在流动就会冲刷,就会夹带泥沙,到一定的泥沙含量就达到动态平衡。原来长江下游的河道基本达到平衡了,现在不一样,可以观测到清水下泄对下游河道的冲刷明显加剧,河势发生变化。有些媒体报道荆江河段的崩岸现象增加,就是这个原因。三峡工程最大的效益是保护下游的荆江大堤,保护江汉平原不受洪灾,但如果这个现象控制不好,可能掏到荆江大堤的基础,如果出现那种情况,原来的目标没有实现,反而出了坏事。现在很多专家对这个问题很关注,一直在观测。另外,清水下泄冲刷能力增加还会把河底冲深,导致水位下降,对航运也不利。专家们预测,要50年到80年才能达到新的平衡,而开始的5年、10年则是特别关键的时期。

第三个问题是环境。三峡原来是水流最急的河段,现在成了河道型水库,流速变慢,水的自净能力变差,污染物容易积聚。根据计算分析,三峡水库要达到既定的水质标准,库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大幅度下降。如果这项工作跟不上,水质就会变差。虽然现在污染治理工作在抓紧,但还是跟不上三峡工程建设的速度。好在干流水质基本上没受大的影响,但在支流的汊湾处,已出现水华现象,这与三峡水库蓄水相关。

当然,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对鱼类回游,比如中华鲟和“四大家鱼”也有影响,但这些影响相对较小。

三峡库区清漂及时进行,环境水质控制较好。 摄影/杨红艳

关注库区发展、河势变化和污染治理

记者:作为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副组长,您的任务是什么,您觉得未来还需要做些什么?

索丽生: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的任务就是对三峡工程每完成的阶段工程进行检查,提出技术预验收报告,为阶段工程验收提供技术依据。

我觉得,今后主要该做这么几桩事。一是关注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最重要的一桩事。它不完全由三峡工程引起,但是和三峡工程有关。库区本就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多地少,交通不便,生态脆弱,为了建三峡工程,长期以来严格控制投入,基础设施薄弱;再加上安置移民,土地、资源等容量进一步压缩减少,致使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很大的问题,是今后需要重点扶持的区域。我看到有报道说到库区将有几百万“二次移民”,并与三峡水库移民相提并论,这是不科学的。水库移民更确切地讲叫“非自愿性移民”,是指蓄水淹没逼着搬迁的。报道中的“二次移民”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发生的,是自愿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生态。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三峡库区人均耕地不足七分,而且多以坡地为主,自然条件很差,经济发展是个难题,要有新思路。发展是头等大事,与百万移民将来能不能稳得住、能不能富裕密切相关,也直接关乎三峡工程的成败和声誉。

二是特别要关注河流、河势的进一步发展和泥沙问题。不仅荆江这段,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也在变化,原来长江水有四个口进洞庭湖,然后再从洞庭湖的出口流回长江。现在这四个口有一个淤死了,只剩下三个口,而且还在变,因为长江干流冲深了,水位下降,进这三个口的水开始减少。有人说2009年秋冬湖南和洞庭湖干旱是三峡工程引起的,只能讲有一点道理,因为从长江进洞庭湖的水在减少,但主要是湘江本身干旱,进洞庭湖的水少了。江西那边鄱阳湖也干了,跟长江水位低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赣江自身来水少,到了最低水位。

三是污染治理一定要跟上去。库区现在都在建污水处理厂,但有的是检查时运行,不检查时照样排放。如果三峡水库蓄了水,但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没降下来,就可能出问题。这也是社会上敏感的问题。另外,还应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其中有一部分与三峡工程直接相关,水库水位变动幅度比较大,附近会发生“库岸再造”,一段时期内容易出现塌方等问题。

猜你喜欢

三峡水库三门峡三峡工程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三峡水库迎战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
走在路上的三门峡
视 窗
郑守仁: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安置研究
三峡工程景观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