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滨水地带的保护和发展与和谐
2010-05-23陆学红
陆学红
城市滨水地带是城市文明的起源,繁荣昌盛的起点。其格局形态、空间特征、环境质量等,都是人们评价一座城市非常重要的参照物。不同城市滨水地带的格局都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与地域特色,从而赋予其独特的空间特征。本文以赣州三江六岸城市设计为例,探求历史文化名城滨水地带的保护、发展与和谐。
1 背景介绍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的南大门。旧城区地貌独特,环赣皆山,中为凹陷盆地,又以红旗大道中段为分水线,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龟背形,被古勘舆学家喻为“龟形”。境内红河属赣江水系,赣江孕育了赣州城市的诞生。从新石器时期的山背文化开始,赣州人就将文明延续至今,创造了他们灿烂的河流文化。
2 历史任务:承启新旧时代文脉
赣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城市设计要承脉护遗,传承城市文脉;同时,作为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赣州的规划应承旧营新,升华城市文化,体现兼容性原则,注重传统与现代的交流和互动,使滨水景观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不失当代赣州蓬勃发展的时尚活力,要引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地区荣誉感。通过设计,将三江六岸地区建成体现赣州城市魅力,以史为带,以人为本的城市滨水带,既有历史积淀,又充满生机和活力,拥有独特气质和个性,创造山水花园城市、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及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展示带。
3 设计理念
3.1 河流文化的复兴
三江流域是赣州城市生命的起源,三江六岸的城市设计把城市复兴再次聚集三江,也是一次河流文化的复兴,三江六岸城市设计是以新旧城区全局为主体的区域性规划。
3.2 重整土地功能区,激发滨水区活力,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在城市设计中注重更新旧有土地功能,重整各功能区,使沿江带形成商务、居住、文化、会展、生态保护区、历史保护区等多功能,综合互动的土地利用状况。在滨水地带注重提升人气,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扩大经济发展(见图1)。
3.3 改善可达性和亲水性,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改善交通状况,塑造层次分明的交通系统、方便行人的街区、连续的滨水步道和人性化的滨水空间。
3.4 创造独特景观,强化城市形象
历史环境的延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得:1)空间特征的抽象继承:符号图式;2)强调深化空间特征: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城市格局、新旧对比、突出历史的环境特点;3)传统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发扬光大;4)空间涵义的表达和拓展。
此次三江六岸城市设计中,注重显山露水,山、江、城相融相合,发掘人文资源,塑造独特意象,美化滨江轮廓线,强化独特的城市形象。
3.5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掘旅游文化潜力
旅游开发应依托现有古迹和历史街区,对其进行量体裁衣的重新利用,促进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
4 景观构思
4.1 “以水为带,以桥分段”
章水与贡水蜿蜒前行,长袖善舞的姿态给城市以沿水纵长的展开面:桥,作为两岸交通的枢纽,同时也是城市的观景平台,既有功能上的联系与分隔,又具有极强的地标性。
4.2 “一轴两心”
三江口象征着原城市的中心,随着章水的弯曲索绕带出新城区中心,作为城市核心区应保留它的历史文脉。一条“城市发展走廊”将连接旧城和新城核心。位于这条轴线起点是作为旧城区新起点的红旗大道南门口节点,由此向南带出南河大桥及黄金公园,并到达中心节点一市委市政府建筑群。景观轴至此达到高潮,随着市中心公园射出新岛屿一集公展、商务、文化于一体的水上花园,至此景观轴在对岸森林公园的一片葱绿中与自然合而为一。
4.3 节点意向
1)贡江榕影(北江居住区):翠色交融,波光泛影;2)古城春秋(古城墙保护区):重拾记忆,忆古追昔;3)诗意的重现(三江口以上地区):山水共生,诗境重现;4)赣州新世纪(赣州大桥一带):气势磅礴,振奋精神;5)人文与自然(琼岛):人与自然的对话,发展与生态的和谐;6)都市闲情(旅游度假区):恬适的心情,迷人的气息。
4.4 景观项目
在滨江重点地段设置五处公共性文化项目,为三江六岸增光添色:1)市中心广场:是大型公共性综合公园,是发展中心的轴线带,在市政、景观、意义等诸多方面有重要作用。2)赣州大桥门户建筑群及广场:位于赣州市的门户地带,以环形整合建筑群及广场,在形象上具有标识性意义。3)会展中心及前广场:会展中心是城市景观轴的重要节点,既与市中心广场隔水相望,又在南面形成纵深感较强的前广场,打造赣州未来经济文化交流的时尚地标。4)琼岛南端商务中心建筑群:以新潮摩登的形象与变化丰富的空间营造出现代都市最具创意的地段。5)沙洲度假区:以休闲、健康、运动的气息描绘城市与田园的写意画。
5 轮廓线
规划高层主要集中于三个区段,其余地段以中、低层为主,局部为小高层。第一段:赣州大桥一带,为大型滨江商务区域。该段整体高度规划控制在200 m左右;第二段:市中心广场两侧,功能为酒店、办公区域。这一区域高层较为规则、整齐,在城市中轴线上起着烘托效果,高度控制在100 m~150 m;第三段:在琼岛南端,为酒店、商务区。主控建筑高度控制在200 m以上,附属建筑高度控制在50 m。
规划后,滨江轮廓线呈有序节奏,从北至南节奏变化可表述为:平旷—渐起—跳跃—过渡—突变—渐趋平缓;从西向东节奏变化为:平缓—跳跃—过渡—反跳跃—平缓(见图2,图3)。
高层集中后,形成形体通廊,以保证景观的通融、渗透。
6 结语
历史文化名城的滨水地带,以其在城市中的中心位置和景观特色以及作为城市历史重叠和记忆的特定区域,其城市设计应重视整体性、连续性和独特性,避免城市空间发展中出现的“一刀切”“断层”“千篇一律”的弊病,要突出地方特色,延续历史文脉,还要保证与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关系。
[1] 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 林 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5):3.
[4]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3):7.
[5] 徐勇健.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初探[J].经济地理,2000(7):1.
[6] 陈 曦.历史滨水区更新中的旅游开发与城市设计[J].新建筑,2004(2):6.
[7] 郭冠颂.历史街区滨水地段的保护与更新[J].山西建筑,2007,33(2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