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亚南山寺二期工程建筑规划设计

2010-05-23张映莹

山西建筑 2010年4期
关键词:院落规划设计佛教

张映莹 王 锋

三亚,古称崖州,因为崖州千里迢远,被称之为“天之涯,海之角”。今天的三亚已成为最具热带海滨风光的“滨海旅都”。

南山佛教文化苑是建国以来经中央政府批准兴建的最大佛教道场,占地400亩。南山寺为佛教文化苑主要景观之一,赵朴初亲题“海天丛林”。1996年,美国纽约国际城市设计公司编制了“南山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一期工程实施后,寺庙运行中发现原规划存在一定的不足,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受海南省佛教协会和南山寺委托,对南山寺二期工程进行规划设计,2004年批审通过。随后,方案中的僧人院、斋堂院和东西佛协楼相继建成,已投入使用,运行良好。

1 规划设计理念

南山寺二期工程规划设计遵循南山文化园旅游区九七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遵循“可持续发展”方针,按照将南山寺建成国内最大佛教道场、适应举行世界佛教文化交流活动的要求进行:1)规划开始,工作人员多次对南山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分析,寻找出南山寺现存环境的构成肌理和脉络特征,力求规划设计的建筑形体和风格与周边自然形态相契合,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空间环境相融合。2)唐代弘法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因遭遇台风阻隔漂流到三亚,期间曾入住崖州附近的大云寺,并精心传授佛教经典,推动了崖州以及海南的文化进步。二期工程规划拟设计建造鉴真纪念堂,以缅怀大师功德。鉴真大师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建筑朴质、雄浑、豪健,显示了对时代的真诚讴歌,这一点正是我们在对南山寺设计规划中所追求的。基于此,将规划设计范围内的建筑定为仿盛唐建筑风格,再现盛唐时代建筑的浑厚朴实风格。3)采用依山就势、相互间悬收错落的设计手法,创造建筑环境的连续性、寺内外环境的融合性和渗透性。以佛教使用功能为主题,体现当代佛教寺院的独特风格与气派。把整体形象的宏观把握放在首位,注重传统寺庙院落文化内涵的弘扬和借鉴,体现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协调。

2 规划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南山寺二期工程规划符合南山文化园旅游区九七总体规划,并与南山寺整体规划相协调。在南山寺现有规模基础上,中轴线上增设鉴真纪念堂、藏经楼,轴线两侧增建僧人院和斋堂院,体现现代大型寺庙的完整性。2)生态原则。在调查研究南山寺区域生态系统特色与机制的前提下,考虑资源利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确定规划设计的内容、规模、强度、方法和措施,合理开发,保持生态平衡。3)保护优先原则。南山寺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人类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其价值首先是“存在价值”,确保风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破坏,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4)可操作性原则。注重南山寺现状及自然地形地貌,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与实际操作中的可能性相结合,便于启动和建设。5)适用性原则。准确把握规划建筑的使用功能定位,主体建筑不但适用于观瞻,而且能满足大型佛教活动所需。僧人活动区和生活区建筑符合宗教生活习俗。6)特色原则。注重与南山寺周围自然风光的相互联系和渗透,营造寺空间氛围,体现南山寺佛教道场的独特性。7)前瞻性原则。本着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和远景目标的矛盾,从最终目的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3 总体布局

南山寺总体布局以现有中轴线为中心,向纵深拓展两侧延伸,使之呈现有机发展之势。南山寺二期工程规划设计,吸取中国传统寺庙布局形式,在总体布局上呈现三大功能结构区,即风景旅游区、佛教活动区和僧人生活区。风景旅游区沿用现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所在的中轴线,相继布设鉴真纪念堂和藏经楼,两者之间距离的设定有严谨的有机关系,既没有过远而减弱相互之间的呼应,也没有过近而使相互之间显得过于拥挤。

在轴线两侧布设佛教活动区和僧人生活区,均以传统四合院院落为因子,以整体中见分散的原则组织空间,解决了建筑群体因功能需要集中,又因使用需要分散的矛盾,营造出了新的建筑空间,既有传统院落的基因,又符合当代佛教文化道场的使用功能。

院落的布置突破了纵深串联布局的呆板,钟意于院落的轻松自然变化,各院落相对完整独立,互不干扰。院落的规划设计根据地形和实际需要进行,院落的形状、大小不一,通过院落的变化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丰富院落的空间形式,再通过辅助建筑体量大小的转化,进一步丰富空间形式。

院落设置以合理使用、管理方便为基础。为了实现宗教和旅游效益的双赢,中轴线建筑体现佛寺的庄严,轴线两侧设计了供寺庙运转、接待僧侣和居士的多功能院落,将住持院、高僧僚、上客堂、东配殿、员工院、斋堂、讲经堂、禅茶室、东佛协办公楼布置在轴线的东侧,为寺院的住持管理,高僧的生活起居,贵宾的来访接待提供了方便。在轴线西侧主要布置了禅堂、戒子僚、西配殿、僧人院、西佛协办公楼,是本寺僧人、居士日常工作、学习、法事活动和起居生活区,相对封闭,为僧人提供了修行念佛的清静场所。

4 主体建筑设计

鉴真纪念堂的使用功能决定了它是一处大体量的空间实体,在设计时重点突出其宏伟、壮观的气势,体现盛唐建筑风格的开阔与辉煌。由于地势所为,鉴真纪念堂建在一个自然形成的山坡上,客观上提供了将鉴真纪念堂设计成汉唐高台式建筑风格的条件,将自然形成的高台作为鉴真纪念堂的底座进行处理,突出了鉴真纪念堂的高大庄严。

藏经楼是中轴线上的压轴建筑,但在体量上又不能超过全寺的中心建筑鉴真纪念堂,设计中将藏经楼的使用功能放在首位,将其设计为三层悬山、两侧带耳楼的一组建筑,满足实际使用所需。

鉴真纪念堂和藏经楼两座主体建筑的设计既重视有形内容,也不忽略隐形内涵,既有形象的表达,又有内涵的体现。有形内容表现在建筑物体量、外在形象塑造等方面,隐形的内涵体现在规划设计的许多方面,如鉴真纪念堂与藏经楼的巧妙连接,平面上看恰好组成中国文字中的“古”字造型,独具匠心,丰富了南山寺的历史文化内涵。主体建筑开间采用奇数,各间的柱距不相同,在视觉上突出正中部分。在屋顶设计方面,鉴真纪念堂采用歇山顶,两侧配楼屋顶设计成十字歇山顶;藏经楼为悬山顶,蕴涵着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礼制精神。

5 空间处理手法

根据南山寺区特有的优美环境、地形、地势,顺山应水,使空间形体与内在秩序达到和谐统一,保证了寺庙景观界面的连续性,使规划设计建筑群融入自然,融入南山寺整体风貌。由于地势所为,鉴真纪念堂与现存大雄宝殿的高差达18 m,设计时充分利用了这一自然地势,使鉴真纪念堂与大雄宝殿在高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两殿之间设计台阶相连,为台阶上的建筑群创造出一种挺拔高耸、居高临下的气势,突出了建筑的庄严。

6 建筑功能体现

南山寺作为当代新寺庙,其功能的要求是首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南山寺的属性特征、运行和维持以及今后的进一步发展。规划设计充分满足了海南省佛教协会和三亚市南山寺对寺庙功能要求的合理性,以寺院的宗教功能为基础,针对当地及外地游客休闲、观光度假、缅怀大师、祈愿求福的心理和目的,进一步拓展南山寺的其他功能。南山寺二期工程设计建筑面积达41 560 m2,充分满足了南山寺的运行需要(见表1)。

表1 南山寺二期工程建筑面积汇总表 m2

7 结语

南山寺二期工程规划设计致力于建筑的地域表达,在尊重南山寺所处自然与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再现唐代建筑的恢弘,使佛教艺术的真谛和南山寺的自然美丽山水融为一体,体现出对中国建筑历史遗产的继承、鉴赏与发展。

猜你喜欢

院落规划设计佛教
规划设计作品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院落(外二首)
佛教艺术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院落里的黄昏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