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留学生学习“了”的常见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2010-05-23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词尾偏误韩语

张 玉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外语系,江苏 无锡 214153)

随着中韩交流的不断加深,选择到中国来留学的韩国学生越来越多,其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欧美、日本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对韩汉语教学中,人们开始总结汉韩语法知识点的差异,关注其教学规律。其中,“了”一直是对韩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从事对韩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韩国留学生在使用“了”的时候经常错误百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韩国留学生“了”的习得情况进行研究,总结他们的习得规律。

一、使用“了”的常见偏误

在实际教学时,有人认为根据教材中语法注释给学生讲解这个语法,告诉学生“了”的语法意义、否定疑问形式、动词带宾语的一些限制条件,提醒不能用“了”的情况,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事实上,事情绝不是这么简单。学生虽然也明白老师的讲解,可是在使用时依然错误百出,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倒用了,或者是该用在句尾却用在句中。

先看几个有关韩国留学生用错“了”的例子(以下例子皆选自笔者学校韩国留学生所写作文)。

例1我还没看完了那本书。(词尾“了”多用)

例2昨天他没来了。(句尾“了”多用)

例3他常常在宿舍看了中国电影。(词尾“了”多用)

例4去年夏天,我常常去旅游了。(句尾“了”多用)

例5以前他早上总是没吃了早饭。(词尾“了”多用)

例6明天我吃晚饭去看电影。(词尾“了”少用)

例7明天就星期五。(词尾“了”少用)

例8现在学习汉语7个多月。(句尾“了”少用)

例9我听他的话以后,我就有了信心。(句尾“了”少用)

例10我给老师添很多麻烦了。(句尾、词尾“了”混用)

例11我已经来了中国三个月。(句尾、词尾“了”混用)

例12他刚刚看一个电影了。(句尾、词尾“了”混用)

在上面的例子里,我们简单概括了韩国留学生在习得“了”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而例子中所显示的错误规律与崔淑燕在 《韩日留学生 “了”的习得——基于韩日留学生“了”的使用偏误调查研究》一文中提到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即:(1)句尾“了”的习得先于词尾“了”,词尾“了”的习得是比较艰难的过程,偏误率较高;(2)句尾和词尾“了”的习得不是学生的难点,但学生常常回避使用。

二、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基于上述韩国留学生常见偏误,可把他们错用“了”的情况分类如下:

1.不该用而用“了”

对韩国留学生来说,“了”的用法难以掌握主要是受语际干扰(Interlingual errors)因素的影响。语际干扰也就是母语的负迁移。汉语中的“了”学界通常分为“了1”和“了2”,前者表示动作的完成与实现,后者表示事态的变化。在表示动作的完成与实现这点上,“了1”与韩语的过去时助词有相似之处,韩国学生往往把汉语的“了”等同于他们母语中的一般过去时态或过去完成时态,认为凡是发生在过去的动作、行为或事件都要用上“了0”如例1“我还没看完了那本书”,此句在汉语中是一个未完句,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但还没有完成,但是在韩语中就会用过去时来表示,学生在学习时受母语的影响,自然而然就选择用“了”,这种母语的迁移是导致留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属于母语中时态表达法的套用造成的“了”的泛化偏误。汉语是孤立语,较少有形态变化,即便是有一些广义的形态可作语法手段,也并不具有普遍性。汉语的语法表达手段是多维的,一种语法意义可用多种语法手段来表达,一种语法手段也可表达多种语法意义。韩语则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句中有许多较为固定的显性语法标记形态。因此,留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将汉语的某个不具有普遍性的广义形态同他们母语中的固定标记形态等同起来,就是把母语中的表达方法迁移到汉语中来。“了”的泛化使用就是他们母语中时态表达法的负面迁移。

还有老师在教授“了”时,一味强调“了”是表示过去的,这就属于教学误导的原因,由于老师的教学误导,学生只要看到有过去时间出现,就想到用“了”。因此在例2句子中,学生一看到“昨天”,就想到了老师讲过的表示过去用法的“了”。

此外,“经常、常常、总是、往往”这一组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事件,从过去到现在为止经常出现或经常存在,着眼点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它们不能表示正在进行的情况,也不能表示将来的情况。经常出现的或经常存在的情况无所谓完成,与“了”是相对立的。因此,这组词与“了”是非共现关系,如例3-5。三个句子学生看到了“已然类”时间副词,但是忽略了“常常”、“总是”这一类词所表达的意义。汉语“已然”类时间副词与“了”共现规律的复杂性使得韩国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了许多偏误。突出的表现是“了”的使用泛化,即:对使用规则的不甚了解造成的“了”的泛化偏误。同是“已然”类时间副词,有些可以与“了”共现,有些不能与“了”共现;共现时又有条件、使用方法等的限制,留学生一时搞不清楚,因此该用不该用、能用不能用的时候,他们多采取用的态度。

2.该用“了”而未用

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知道“了”是过去时的标记,一见到句子中有表示现在或将来时态的词语,便不用“了”。因此在例6句“明天我吃晚饭去看电影”中,学生只看到表示将来时态的时间词“明天”,不清楚句中隐含的“吃晚饭”应该是完成时态,此句是一个将来完成时的句子,应改为“明天我吃了晚饭去看电影”。例7句“明天就星期五”中,学生不清楚“了”有成句的作用,如果汉语句子中有表示事件即将发生的副词“要、就要、快要”等,就要求句尾出现“了”,如例8句应该为“现在学习汉语7个多月了”。

例9“我听他的话以后,我就有了信心”是由两个小句连接而成,事件在时间轴上是呈线性展开的,“听他的话”和“有了信心”是一件接着一件发生,两个事件之间是紧密的衔接关系。在紧密衔接的关系中,第二件事都已经发生,那第一件事应该是已经完成了,从一般语法的时态体系来看,例句中的“听”当属完成体,因此后面应该加“了”。其实对于紧密衔接的事件,是否使用“了”还要看处于前面的小句中的谓词,如果谓词为一般的光杆动词,则后面必须加“了”;如果是述补结构往往不需要加“了”,如:“我听完他的话以后,我就有了信心”。这里的 “听完”为一个述补结构,后面就不需要加“了”。 动态助词“了”是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复杂的多,“了”虽表示完成,但受使用环境及说话人主观意志的影响等因素,有时动作完成也不用“了”,这就让很多留学生觉得无所适从了。

有时表示现在或将来时间的词语后面需要用“了”,但是有时动作完成也不用“了”。下面我们来对“了”所表示的时态进行一下分析:

他以前去过无锡。(过去完成)昨天他去了无锡。(过去)

现在他去无锡了。(现在完成)

明天他就要去无锡了。(将来完成)

由上可以看出“了”并不单单是“过去时的标记”。

3.“了”混用

“了”的语法功能不同,在句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复杂性使得学生在使用“了”时,很容易混淆错位。在上面所列举的例10中“我给老师添很多麻烦了”,这句话可以说“我给老师添麻烦了”或者“我给老师添了很多麻烦”。这就属于对“了”的用法不够了解造成的使用混淆错位。例11中“我已经来了中国三个月”,“来”是瞬间动词,不具延续性,因此,“了”应在句尾。例12中 “他刚刚看一个电影了”,“看一个电影”已经完成,并且这种状态延续到现在,“了”应在动词“看”后。

“了”的用法极其复杂,其规则、条件、限制很多,如:“这本书我看了三天”和“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前句表示“书看完了”,后句表示“书还没看完”。动词“看”的语义特征是表示“瞬间完成”或“动态延续”。前句的语言环境里,只允许它表示“瞬间完成”,而在后句的语言环境里,只允许它表示“动态延续”,这就造成了一个“了”表示看完了,两个“了”反而表示没看完的现象。再如:“我今天去了超市买生活用品”,这个句子是连动句,连动句中的第一个动作表达第二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方式、工具等,第二个动作行为是第一个动作的目的,是定义的重点,所以“了”应加在第二个动词后面。其实,习得者对“了”的掌握不是靠语法的讲解,而主要是凭语感,靠摸索。

由于我们对“了”的特点、使用规则等研究不够,上面几点也不能完全概括韩国留学生习得“了”的偏误,即使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没能及时地体现在教学中。

三、偏误分析总结及教学对策

韩国留学生对“了”的习得可以用语言普遍性因素来解释。语言普遍性因素主要是指语言的普遍性、标记性和自然度。该理论认为,语言包括“原则”和“参数”。“原则”反映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原则”中固有的语法规则是核心语法规则;而“参数”反映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不同语言体现不同的参数值,通过设置参数值而形成的语法规则是外围语法规则。核心语法遵循普遍语法规则,外围语法跟普遍语法规则不一致,核心语法容易习得,外围语法是外国学生习得汉语的困难所在。因为韩语的过去时助词总是与过去时间词一起出现,所以只要在有过去时间词的汉语句子里,韩国留学生就用上“了”,也就是说,过去时间词在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他们对“了”的错误使用。基于以上分析,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了”产生偏误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对语言普遍性因素的负迁移及时间词语的诱导。因此,针对韩国留学生的“了”的教学,必须有针对性。

1.在课堂教学上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更应该重视词尾“了”的教学

既要讲清楚使用“了”时的句子构造和“了”的语法位置,也要告诉学生不能用“了”的情况,避免学生走弯路。要在习得“了”的过程中让韩国学生形成这样的意识:“了”与韩语的过去时助词并不是对应关系,在习得“了”的过程中不应将韩语过去时助词的有关用法用到汉语“了”的习得中。教师应注意引导韩国学生,不要让他们产生一看到过去时间词就想用“了”的错误想法,应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让他们形成这样的认识:表示动作的完成与实现、事情的变化时使用“了”,但“了”不是过去时的标记。

2.教材编写上,句尾“了”和词尾“了”的习得有先有后

因为句尾“了”的习得易于词尾“了”,词尾“了”的习得要经历很长的时期。那么在编写教材时,应该处理好两者的出现顺序和位置,尽量分散难点,而不是一股脑地都教给学生,以免导致学生使用上的混乱。“了”的用法非常复杂,学生对“了”的掌握不应该主要依靠教师语法的讲解,而主要是凭语感,靠摸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对“了”字的语感。

3.在教学研究上,应该加强汉韩对比

韩语的过去时助词跟汉语的“了”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只有加强汉韩对比研究,老师才能知道学生犯错误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和纠错。

[1]刘勋宁.现代汉语的句子构造与词尾“了”的语法位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

[2]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3]卢顺英.关于了1使用情况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4.3

[4]彭玉兰.对韩韩语教学中的几个语法偏误分析[J].语文学刊,2007.12

[5]洪波.从方言看普通话“了”的功能和意义[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1

[6]徐丽华.韩国留学生习得“了”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词尾偏误韩语
-CK Sounds
韩语称赞及应答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
中级韩语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韩语的积极性——以《综合韩语》课程为例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