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间数偏好的政府节能政策贡献度测算模型
2010-05-18朱建军刘思峰
朱建军,张 里,刘思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0016)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能源消耗急剧上升,能源利用形势严峻,环境不容乐观。“十五”期间,能源消费增速超过了同期GDP增速,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发达国家制定了针对高能耗产品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巨大打击,降低能耗成为走向世界必然、唯一的选择。我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政策、法规和标准,如《节能法》、《节能中长期规划》等,但我国节约优先的方针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节能工作还不能适应我国能源短缺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理论研究方面,侧重于企业本身对节能技术的研究、节能措施的选择、产业优化布局等方面[1]~[4];文献[5]研究了政府采购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目标中发挥的作用;文献[6]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节约能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献[7][8]提出了用CGE(可计量均衡模型)方法进行能源政策效果的分析,但是考虑到所采用的变量众多,数据和参数难以获得,该方法应用可行性得到了很大限制。在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方面,很多文献采用DID(倍差法)方法进行测算[9],但该方法需要设置样本控制和对照组。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对于政府节能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却甚少[10],少有的文献也是从定性的角度对节能政策进行评价,文献[11]研究了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政府节能政策节能量测算模型,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节能量可能来源于多种因素,政府的节能政策在此中究竟占有多大比重?实施多年的节能政策法规和措施的引导和调节作用的效果到底如何?
1 基于区间数偏好的政府节能政策贡献度的测算模型
相关研究的难点问题在于:(1)社会整体节能量的定量测算。本文认为社会整体节能量是指某段时期内由于节能政策、技术进步、公众的节约意识等综合影响作用,导致全社会的节能总量。从现有文献检索来看,鲜有文献对社会节能的数量进行量化研究。在一定的社会政策背景下,若能基于某个重要的社会节能效果指标,测度出社会的整体节能量,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2)具体节能政策的贡献度。由于在某特定时期出台的节能政策繁多,并且影响节能效果的因素亦较多,如何从复杂的多因素中剥离出某特定节能政策的贡献度,对政策制定和政策效果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文献尚没有报道。
由于节能政策之间交互影响作用,一般难以区分测度各具体节能政策的效果。对此,在综合考虑节能政策的节能效果、社会影响力基础上,结合专家调查方法,以某一时间段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策为中心,结合该政策颁布前后一段时间内的其它相关节能政策组成政策群,测度该时间段内政策群的综合效果,把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策分为三个政策群,分别为《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若干意见》政策群;《节能法》政策群,以1998年实施的《节能法》为中心的系列节能政策的综合作用阶段;《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政策群,以2004年实施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为中心的系列节能政策的综合作用阶段。
社会整体节能量的测算基于“有无对比法”以及灰色预测处理中的GM(1,1)模型,其思路为[11]:以某时刻为基点(该基点一般是待评价重要政策颁布实施的时间),在政策实施前根据社会节能效应的数据运用一定的预测方法,来推测若无此项政策情况下该指标的可能值,计算政策群实施后的实际值和推测值之差,两者之差认为是社会整体节能量。由于节能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一般在政策实施后的较短时间内进行评估,样本点较少,传统预测方法较难处理,因此,采用GM(1,1)预测方法,即根据政策颁布前若干年的能耗指标y1,y2,…,yt,其中t为节能政策颁布生效的年份,根据新陈代谢的GM(1,1)模型可以预测得到 t年后的能耗指标y^t+1,y^t+2,…,y^t+T,将其与实际值相减得到整体节能量。在此基础上,寻求影响节能量的可能因素,分析各因素在节能量中的占比,可获得各节能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即可测算出政府节能政策的贡献度。下面详细分析解决方案及步骤。
1.1 社会节能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影响节能效果的因素众多,如政策法规与节能措施的引导、节能意识与行为、社会与市场环境的激励等,并且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每一个因素对于社会节能量的影响都是占有一定比例,若要进一步测算节能政策所占份额,必须区分各影响因素的贡献度。本文建立一个影响社会节能效果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节能量的可能指标分解
1.1.1 政策、法规与节能措施的引导与调控
由国家颁布和制定的政策法规,对社会节能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政府一般从节能体制的建设、政策法规配套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入手来实现节能目标。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节能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将政策法规分成两类,一类是宏观层面上的节能政策及法规,主要指规定我国能源利用战略和发展方向的节能政策与法规,如《节能法》、《节能中长期规划》等;一类是节能财税政策及法规,指与能源利用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等。
(1)宏观层面的节能政策及法规。我国节能政策法规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国家从石油、煤炭、电力、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等方面入手,贯彻节能的理念,制定和执行各种相互关联和配套的节能政策法规。1998年我国实施了 《节能法》,2000年制定了节约能源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十五”规划,2004年发布实施《节能中长期规划》,2006年实施了“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后,又制定颁布实施新节能法。一系列宏观层面节能政策法规对我国节能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节能的财税金融政策及法规。除了国家宏观层面的节能政策法规外,国家又通过相关财税金融政策来激励整个社会的节能,节能方面的财税金融政策是一种促进经济社会自我调节的手段。如对资源开采和废物排放征收资源税,对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给予税收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以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1.1.2 节能意识、观念与行为
公众、企业、政府的节能观念意识与行为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社会是否重视和执行节能政策的标志。社会节约意识、观念和节能行为直接影响着社会节能量,因此,弘扬中华民族节俭美德,将节约塑造为全民主流意识,是节能工作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1)公众节能观念与行为。节能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引导着公众节能行为,公众的节能行为表现在“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观念”显示普通公众的节能意识,“行为”是“观念”的深入,即是否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
(2)企业节能观念与行为。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也是主要的能源消费者。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者,节能观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节能投资和节能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的节能观念体现在生产经营决策和员工节能教育。在生产经营与管理决策中,与节能相关的部分包括通过节能降低产品成本,引进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节能改造和能源管理,降低企业能源消耗。企业管理者不仅是经营决策者,还是企业员工节能观念的引导者,对员工节能教育培训重视程度是企业节能观念的体现。
(3)政府节能观念与行为。政府在节能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作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通过强化节能观念,在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中更多关注节能,为节能工作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节能不仅能节约能源,还具有极强的社会示范效应。此外,可自觉提高政府采购中节能支出比重,扩大节能产品市场份额,为节能工作执行起到良好表率作用。
1.1.3 社会与市场环境的激励与促进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市场环境而独立存在,市场环境迫使企业不断加强节能技术的革新,进而促进社会节能量的提升。
(1)社会舆论宣传激励。社会舆论宣传的重点在于:公众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愿望,这种愿望应通过一定的社会舆论转化为节能意识。只有公众对节能环境敏感度提高了,才会影响政府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心,才会对企业生产节能产品和改进生产工艺产生强大的社会推动力。
(2)市场经济调节激励。市场经济调节激励的作用在于通过向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持续的经济激励,来改变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和推动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目前,我国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只有通过价格和利润、排污权交易等杠杆,调节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才能促进节能经济环境的形成。在面对发达国家制定的针对高能耗产品的“绿色壁垒”,必须通过降低能耗的手段来提高本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节能技术进步。近年来,我国的节能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已使国内许多行业受益,形成了良性发展势头。如洁净煤技术、节约石油与替代石油技术、电力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这些技术运用给煤炭、石油、和电力行业带来了明显的节能效果。总体来看,中国能源效率有所提高,节能技术不断发展将对我国节能造成巨大影响。
1.2 基于区间数偏好的节能政策节能贡献度测算方法
如何测度某一具体节能政策的节能效果呢?在建立了节能因素指标体系之后,对于每一个因素权重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每个节能因素在整体节能贡献度中所占比重。考虑到各指标中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对偏好程度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专家在评判过程难以准确把握,因此本文提出采用基于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的AHP分析方法进行节能政策贡献度的测度。根据社会整体节能量Δyt+T的计算和节能因素指标体系,第T年的节能政策节约贡献度Qt+T计算公式为:
其中,wi为节能政策在因素指标体系中的权重。采用基于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12]的方法确定wi,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的方法应用简单,容易被专家采用,但现有方法不足在于[12][13]:求解模型没有考虑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所建立模型求解相对复杂,一些模型为非线性模型;一些方法将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转化成互反判断矩阵,缺乏偏好信息转化的有效性论证。对此,本文提出一种新方法,主要结果描述如下:两个方案相比较,若决策者不能给出明确判断,即用区间数表示,表明能反映决策者偏好的判断在区间数的范围之内,即对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客观上存在一个确定性判断矩阵般不服从某种特定分布)能反映决策者的真实偏好。由于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判断矩阵A不易确定,在实际应用时,可在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里随机生成一个判断矩阵作为决策者偏好的近似估计。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权重上下限求解方法如下:导出的权重分量wi最小,即导出的权重分量wi最大,即,其中:
式(2)、(3)中 “*”表示该位置上元素在满足互补性条件(aij+aji=1)情况下任意取值。可得到:
在了解各权重分布范围后,决策者可以对以区间数形式表示的权重进一步排序[12],从而确定各方案的最终优劣顺序。
2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节能贡献度测算研究
2.1 社会整体节能量的测算结果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和发布的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重点规划了到2010年节能的目标和发展重点,提出了节能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相结合等六个坚持,要求到2010年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采用“有无对比法”和灰色测算模型计算整体能源节约量,衡量节能量的主要指标是单位实际GDP所消耗的标准煤。以《节能中长期规划》作用的时间为节点(2004年),将《新〈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印发“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节能政策等价到这一时间节点上。基于1998~2006年单位GDP数据序列特征可知:序列前期呈下降态势,达低点后反弹,2005、2006和2007年三年反弹的趋势受到抑制。利用1998~2004年数据对2005、2006、2007三年单位GDP能耗进行推测,得到这一阶段总的节能量见表1。
表1 社会整体节能量测算结果
2.2 《节能中长期规划》政策群节能量测算
根据节能因素指标体系,从政策法规与节能措施的引导、节能意识与行为、社会与市场环境的激励3个方面入手,基于专家调查结果,利用0.1~0.9的标度两两进行比较,得到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三个因素的优劣顺序为:w1=0.5,w2=0.27,w3=0.33,即政府颁布的节能政策法规与节能措施的引导所占比例最大,占总节能量的50%,而其它两项分别占27%和33%。在政策、法规与节能措施的引导与调控方面中,宏观节能政策和财税政策两个方面比较,得到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排序后得到:w1=0.67,w2=0.33,即在政策法规与节能措施的引导的贡献度中,节能政策占有的比重为67%。由于宏观节能政策在节能的战略导向和把握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专家认为其对社会整体节能量贡献占主要作用。节能政策贡献度数值计算公式为:Qt+T=Δyt+Twiwij, 其中,wi、wij分别为一级和二级指标权重。由此,《中长期节能规划》的节能量分别为2005年:6035×0.5×0.67=2021.725 万吨煤;2006 年:15768×0.5×0.67=5282.2万吨煤,2007 年:34801×0.5×0.67=11658.355 万吨煤。 《节能中长期规划》制定了我国的长期能源战略,又给出了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的具体量化任务。尽管由于《节能中长期规划》实施未能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5%的目标,但是由于其采用了一些强制性措施和明确定量的降低能耗目标,抑制住了新一轮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能源消耗的迅速上升,取得了一定的节能效果。
3 结论
本文从定量角度研究了节能政策能源节约量测算模型,考察了我国节能政策的效果,可为我国下一阶段的节能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测算结论表明,政策群在政策作用阶段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既定历史条件下的能源消费和生产起到了有效引导,但是离政策既定目标仍有差距。从模型上,本文方法尚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政策群的等价问题,把多大范围的政策归纳到某个政策群之中,有效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二是影响节能效果的因素分析中,所建立指标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各指标权重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1]Michel R.Government Support for Energy Saving Projects[Z].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4.
[2]Shyam S.Nandwani.Uses of Solar Energy in Costa Rica[J].Renewable Energy,2006,31(5).
[3]C.Egmond,R.Jonkers,G.Kok.A Strategy to Encourage Housing Associations to Invest in Energy Conservation[J].Energy Policy,2005,(33).
[4]Tiwari P.Energy Efficiency and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India[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1,36(10).
[5]徐焕东.政府采购在环保与节能中的功效及方式选择[J].环境保护,2005.
[6]刘满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协调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6,(2).
[7]黄英娜,郭振仁,张天柱.应用CGE模型量化分析中国实施能源环境税政策的可行性[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2).
[8]邹艳芬.基于CGE和EFA的中国能源使用安全测度[J].资源科学,2008,30(1).
[9]金丽佳,梅凤乔.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绩效定量评估[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4).
[10]Marc J.Schniederjans,Michelle L.Pantoya,James J.Hoffman.A Multi-Objective Modeling Approach for Energetic Material Evaluation Decisions[J].European 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9,194(3).
[11]朱建军,刘思峰,张里等.基于灰色组合预测的节能政策能源节约量测算模型[J].软科学,2009,23(5).
[12]徐泽水.区间数互补判断矩阵排序的一种实用方法[J].运筹与管理,2001,10(3).
[13]Buckley J,Feuring T,HayashiY.Fuzzy HierarchicalAnalysis Revisited[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