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真情藏沃土
——荥阳市电业局服务“三夏”工作小记
2010-05-17Article孙红岩刘洪海
文 Article_孙红岩 刘洪海
俗话说:“芒种忙,麦上场。”伴随着6月6日农历芒种节气的到来,荥阳市“三夏”麦收工作进入白热化阶段。“三夏”工作时间短、任务重,荥阳市电业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一切以农民利益为重,用一片真情为农民群众提供最优质的电力服务,为全市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麦子收成好,电业局有功劳”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有名的《观刈麦》诗,成为麦收的真实写照。6月9日,笔者赶到乔楼镇楚堂村采访时,那里轻风吹拂,麦浪翻滚,一派丰收景象。
由于楚堂村位于丘陵地带,许多麦地不能使用机械收割。村民们把麦子割好后,要送到麦场脱粒。“俺村的地原来都是望天收,收成没保证。自从前年电业局给俺们装了抗旱变压器,机井通了电,浇地方便得很,这两年麦子的收成都很好,电业局的功劳真不小!”提起电力服务,年近七旬的楚堂村村民楚汉成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和楚汉成老人一样感慨的还有成千上万的群众。荥阳市拥有可耕地面积82万亩,2007年年底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灌溉面积不足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自2008年荥阳市圆满完成“农田机井通电”一期工程之后,10万余户群众受益,6个乡镇、24个行政村的15751亩农田享受到了电力灌溉,彻底解决了困扰全市农业发展“浇地难、用电难、管理乱”的农业抗旱排灌问题,并且浇灌一亩地可节约成本40元左右,直接减轻了农民负担。
“定时接水,俺们理解”
自进入麦收农忙时期以来,荥阳市城关乡宫寨村的村民吃水不再方便,有时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起床接水,若错过了接水时间,一整天便有可能等不到水。造成停水的原因是水井停电了。虽然如此,村民却毫无怨言。村民宫超磊说:“停电是因为电业局要保证跨越麦田的线路绝对安全,这也是对俺村的麦收负责。这段时间定时接水虽然给生活带来了不便,但俺们都理解。”
据了解,为确保“三夏”期间麦收用电安全,保证农民群众用上安全电、可靠电,荥阳市电业局对农业排灌线路、跨越麦田低压线路采取临时停电措施,并组织成立了80余支由党员干部带队的“三夏助农小分队”,及时向联合收割机机手发放安全宣传手册,避免因误碰电杆、拉线引发火灾或电网事故。同时,该局根据麦收期间各类用电设备多而分散、不好管理等特点,每天分时段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便民服务和安全用电指导,及时为群众的打麦机接火送电,解决各类用电故障,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好评。
“感谢小红帽为俺收麦子”
“麦熟一晌,龙口夺粮。”这句俗语形象地比喻了麦收的刻不容缓。对于高山镇庙顶村的孤寡老人赵福顺来说,麦收不再成为难题。“每年电业局的小红帽就会主动上门为俺收麦子。真是感谢他们!”
赵老汉嘴里的“小红帽”是由荥阳市电业局近百名团员青年和农电工组成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每到农忙季节,他们会根据之前为困难户、孤寡老人、军烈属建立的服务档案,组织小分队上门提供收麦、播种、抗旱浇地等服务。不仅如此,只要用电遇到难题,哪怕只是电灯不亮了、保险丝烧了这类小事,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在第一时间赶来维修。“小红帽”踏实的工作作风为电力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淅川县电业局组织12支“三夏”帮扶队,到即将搬迁的57个移民村为农民抢收小麦 全 帅/摄
汝南县电业局大力开展“三夏”期间安全用电知识宣传王继华 刘景彩/摄
鲁山县电业局为设备消缺,确保“三夏”生产用电无忧 刘庆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