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的高原——与申伟光“超验艺术”有关的两个关键词

2010-05-16陈孝信

中国艺术 2010年2期
关键词:佛印苏子心灵

陈孝信/文

一、心灵

相比而言,最重要也最关键的核心词是“心灵”,或曰“心灵本体说”。此说源于申伟光所修练的佛教“净土宗”。我不谙佛学,仅知一二,不敢卖弄。在这里只有忠实摘录申伟光的几个重要论述,以备参考:

“世界上最大的东西是什么?是心灵!”(参见《申伟光谈话录》,P223,以下凡引此书一律简称《谈》)“万事万物唯心造。”(参见《谈》,P322)“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以心为印,印证万物。”(参见《谈》P316)“心”在这里究竟为何物?通常所说心官即是思维器官——大脑。佛学上对“心”却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说法,此处再援引几个最主要的观点:“三界所有,是为一心”,故“万法一心”。(参见《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P351)“照见本心,湛然清静。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同上)“唯心”说大哲人——王阳明又进一步引伸、发挥了上述种种观点,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影响广布,直到今天。他的一个著名说法是:“心心寂灭,无身心想,犹如虚空。”(同上)由上述可见,“心”即真心、清净心、虚空、本性。限于篇幅,对此观点我们不作详辩。我们要格外关注的是申伟光以下几个与艺术创作有关的观点。

1.用心作画。一定要与你自己的心灵连接起来,要非常真实,而且要深刻。(同上,P22)架上绘画最根本的就是心灵的东西。(同上,P4)创作要直指人心。(同上,P227)创作是对人类灵魂说话。(同上,P223)我们不是为了画形而画形,也不是为了画色彩而画色彩,而是为了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同上,P37,但要注意:这种“感受”又不是感觉或情感——引者)高层次的艺术是在精神层面上,最高处是心灵层面。(同上,P51)

2.创作的过程是“忘我”地对“心灵内在的观照”:绘画可以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但要明白真正的忘我是一种什么状态呢?真正的忘我状态是对心灵内在的观照。心灵深处的空性始终是亮的,……最根本的本性是亮的。……这个忘我不是绝对的无我,它是真我的一种显相。(同上,P45)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宝藏”——不同于别人的,这叫“母语”(同上,P59)这也是“心灵的另一片天地”。(同上,P27)从内心深处去发现、开发想像力、创造力,直到诞生了新的形式和语言的时候,这才是艺术的真谛。(同上,P15)以上这些论述使我想起了佛家的“心相”之说。据说当年宋朝的大才子苏东坡曾开玩笑地问好友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佛印回答:“像一尊很高贵的佛。”佛印反问苏子:“我像什么?”苏子回答:“像一堆臭牛粪。”佛印听后默不作语。苏子回到家中把上述问答得意地对苏小妹进行了复述。苏小妹听后说:“佛印说的是心相。他心中有佛,故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粪,故看他如粪。你还有什么可得意的?”苏子听后大惭。“心相”其实就是一片纯真、虚空的内心对外界万物的映射,也可以说,就是“心目所见”或“心内成相”。我坚持认为,这是完全可能达到的一个境界,而这真是申伟光那些“怪诞”图像生成的一个谜底。他的所画,实是“心目”所见之“心相”。“心相”正是他的创造之源。

3.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主要是心灵的成长。“心灵”、“心性”既是先天所有,又须后天修炼。要超越普通人,心灵之眼才会敏锐,也才能更具有洞察力。(参见《谈》,P65)修炼“心灵”的最高层次是用“佛心看世界”,而这也就是“心灵的高度”。(同上,P129)达到了这个高度以后,艺术中就会充满了“慈悲的东西,欢乐的东西,高贵的东西,悲悯的东西”。(同上,P27)而这几个“东西”正是申伟光的艺术能感染人乃至震撼人的“地方”。所以,申伟光的艺术的确起到了春风化雨并能使人心灵相合的作用。

左 作品86号 油画100cmx80cm 2006年 申伟光 右 作品85号 油画180cmx160cm 2006年 申伟光

二、超验

所谓“超验”,关键是一个“超”字,也就是说,申伟光及其弟子们究竟想“超越”什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超越”?

“超越”什么?首先是超越现实,超越世俗,超越大众。“艺术在本质上是与现实疏离的,真如阿多诺所言:‘最完善表现的艺术也不可能与现实叠合,艺术具有超越性。不升华和超越,就没有光芒照在世界的众生和万事万物上面。’”(同上,P317)站在中国这个具体语境中来理解的话,申伟光所要超越的正是庸俗社会学的艺术教条,以及“主流艺术”本身(包括“主流”倾向、“主流”价值观)。仅此而言,倡导“超越”就是一种进步,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正当“反拨”。倘若抛开这一层社会学因素,“超越”现实、世俗、大众就未必都是正确、合理的。其次是超越经验、情感(包括苦痛、孤独感)、人性等等。这一层超越所指向的是“主情”论的古典主义以来的人文艺术传统,还有倡导“艺术即经验”、“经验即生活”(杜威语)的后现代艺术。这就必然会引起诸多争议。当然,我们可以承认他的艺术做到了“直指心灵”,并升华到了“形而上”的终极层面。他的这些作品是让受众去“开悟”而非“共鸣”的。但是任何人都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反人文”、“反经验”和“反日常”。如此说,并不是要否认或贬低申伟光“超验艺术”的“形而上”精神品质及其终极意义。相反,我是力图站到一个开放、多元、宽容的立场上,充分地承认它,肯定它,揭示它。再次是超越理性、概念、逻辑。这一点,前面已有所涉及。自叔本华、尼采举起了“非理性”这面大旗以来,“非理性”思潮也就成了整个20世纪的主潮之一。在我看来,申伟光的这一“超越”与“非理性”主潮是有关系的,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个主潮的东方式“反应”。尽管申伟光所尊奉的是佛学——回到“真如空性”。他所反对的恰恰是利比多“潜意识”。但他的整个主张和主要矛头还是针对人类理性和理性精神(尤其是欧洲18世纪“理性”启蒙和中国宋明“理学”)。

最后,还有一种超越,即前面论述到的二重性、矛盾性、矛盾对立。这在哲学上叫“调和矛盾”或者“超越矛盾”。其实,这也仅是一种理想或某个人的信念而已,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

由此可见,所谓“超越”不单是利弊互见的问题,而且极难实现。可在申伟光身上,却仿佛是个奇迹。他以高贵的志向、超常的意志和苦修般的坚强毅力、坚韧不拔地秉持、坚守了二十个春秋,终于硕果累累,令世人瞩目。

何谓“超验艺术”?最简洁、直白的解释就是:通过创作神秘超验的景象,从而体现真实生命的光辉和空灵。(同上,P2)关于神秘、超验,我们都有了答案。此处的“景像”(有时又称之为“精神样式”、“视觉形象”、“心灵呈现”、“形”等)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拟像”或“化像”。所谓拟,就是比拟、类似。“拟像”就是用来比拟“实在”、“道、“佛理”的视觉形象。“拟像”既是“心目”所见之“心相”,也是从宇宙万物中提炼,并从艺术史中“创化”而成的图像,故又称“化像”。不管是“拟像”还是“化像”,说到底都不是纯粹的“无中生有”或“先天所有”,而只能是后天所有,经多重心理积淀(视觉经验的,艺术史的)以后,经想象(冥想、默想、神思)而呈现于心灵,再经“心-手”对应而完成画面。就最近几年完成的几个系列(尤其是在“管状体”系列——1988年至1995年的作品——以后所完成的,如“蠕动的软体”系列、“花瓣状”系列、“肢体、肌肉状”系列、“火焰状”系列、“海洋生物状”系列、“簇毛状”系列等——这些描述词都是我给加上的,申氏自己一概不给命名,唯有年份、序号,在画面上也不签名。他甚至说:真正的艺术没有作者)而言,已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是没有疑问的。在他早期的“管状体”系列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莱热等西方大师的影子。如今这些影子已被“清除”,或者说已被超越,东方的意笔、工笔的成份不断地被挪用,被加强,越来越由外向内、由实向虚、由复杂向单纯转型,重要的是,它们既不是抽象,也不是表现,而是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活体”,也就是说都是有生命力的“景像”。所以,它们始终是生动乃至鲜活的,令人感动乃至极具诱惑力的。不仅如此,更为深刻之处还在于:它们虽说是“超验”的,但却借助了心灵的“拟像”,使画面上处处都燃烧着生命的火焰,放射着精神的光芒,透显着心灵的晶莹、美丽,证悟着自然、宇宙和人的“合一”,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光明和永恒……从而达到了他所向往的——“心灵的高原”。

2010.4.8-5.14

完成于南京草履书斋

左 作品69号 油画180cmx160cm 2006年 申伟光 右 作品75号 油画100cmx80cm 2006年 申伟光

猜你喜欢

佛印苏子心灵
The influence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droplets on the ion flow fiel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y
妙语尝酒肉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我爱你,祖国
苏东坡与佛印
我的房间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妙对“拆字联”
佛印
唤醒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