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高原——与申伟光“超验艺术”有关的两个关键词
2010-05-16陈孝信
陈孝信/文
一、心灵
相比而言,最重要也最关键的核心词是“心灵”,或曰“心灵本体说”。此说源于申伟光所修练的佛教“净土宗”。我不谙佛学,仅知一二,不敢卖弄。在这里只有忠实摘录申伟光的几个重要论述,以备参考:
“世界上最大的东西是什么?是心灵!”(参见《申伟光谈话录》,P223,以下凡引此书一律简称《谈》)“万事万物唯心造。”(参见《谈》,P322)“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以心为印,印证万物。”(参见《谈》P316)“心”在这里究竟为何物?通常所说心官即是思维器官——大脑。佛学上对“心”却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说法,此处再援引几个最主要的观点:“三界所有,是为一心”,故“万法一心”。(参见《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P351)“照见本心,湛然清静。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同上)“唯心”说大哲人——王阳明又进一步引伸、发挥了上述种种观点,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影响广布,直到今天。他的一个著名说法是:“心心寂灭,无身心想,犹如虚空。”(同上)由上述可见,“心”即真心、清净心、虚空、本性。限于篇幅,对此观点我们不作详辩。我们要格外关注的是申伟光以下几个与艺术创作有关的观点。
1.用心作画。一定要与你自己的心灵连接起来,要非常真实,而且要深刻。(同上,P22)架上绘画最根本的就是心灵的东西。(同上,P4)创作要直指人心。(同上,P227)创作是对人类灵魂说话。(同上,P223)我们不是为了画形而画形,也不是为了画色彩而画色彩,而是为了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同上,P37,但要注意:这种“感受”又不是感觉或情感——引者)高层次的艺术是在精神层面上,最高处是心灵层面。(同上,P51)
2.创作的过程是“忘我”地对“心灵内在的观照”:绘画可以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但要明白真正的忘我是一种什么状态呢?真正的忘我状态是对心灵内在的观照。心灵深处的空性始终是亮的,……最根本的本性是亮的。……这个忘我不是绝对的无我,它是真我的一种显相。(同上,P45)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宝藏”——不同于别人的,这叫“母语”(同上,P59)这也是“心灵的另一片天地”。(同上,P27)从内心深处去发现、开发想像力、创造力,直到诞生了新的形式和语言的时候,这才是艺术的真谛。(同上,P15)以上这些论述使我想起了佛家的“心相”之说。据说当年宋朝的大才子苏东坡曾开玩笑地问好友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佛印回答:“像一尊很高贵的佛。”佛印反问苏子:“我像什么?”苏子回答:“像一堆臭牛粪。”佛印听后默不作语。苏子回到家中把上述问答得意地对苏小妹进行了复述。苏小妹听后说:“佛印说的是心相。他心中有佛,故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粪,故看他如粪。你还有什么可得意的?”苏子听后大惭。“心相”其实就是一片纯真、虚空的内心对外界万物的映射,也可以说,就是“心目所见”或“心内成相”。我坚持认为,这是完全可能达到的一个境界,而这真是申伟光那些“怪诞”图像生成的一个谜底。他的所画,实是“心目”所见之“心相”。“心相”正是他的创造之源。
3.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主要是心灵的成长。“心灵”、“心性”既是先天所有,又须后天修炼。要超越普通人,心灵之眼才会敏锐,也才能更具有洞察力。(参见《谈》,P65)修炼“心灵”的最高层次是用“佛心看世界”,而这也就是“心灵的高度”。(同上,P129)达到了这个高度以后,艺术中就会充满了“慈悲的东西,欢乐的东西,高贵的东西,悲悯的东西”。(同上,P27)而这几个“东西”正是申伟光的艺术能感染人乃至震撼人的“地方”。所以,申伟光的艺术的确起到了春风化雨并能使人心灵相合的作用。
左 作品86号 油画100cmx80cm 2006年 申伟光 右 作品85号 油画180cmx160cm 2006年 申伟光
二、超验
所谓“超验”,关键是一个“超”字,也就是说,申伟光及其弟子们究竟想“超越”什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超越”?
“超越”什么?首先是超越现实,超越世俗,超越大众。“艺术在本质上是与现实疏离的,真如阿多诺所言:‘最完善表现的艺术也不可能与现实叠合,艺术具有超越性。不升华和超越,就没有光芒照在世界的众生和万事万物上面。’”(同上,P317)站在中国这个具体语境中来理解的话,申伟光所要超越的正是庸俗社会学的艺术教条,以及“主流艺术”本身(包括“主流”倾向、“主流”价值观)。仅此而言,倡导“超越”就是一种进步,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正当“反拨”。倘若抛开这一层社会学因素,“超越”现实、世俗、大众就未必都是正确、合理的。其次是超越经验、情感(包括苦痛、孤独感)、人性等等。这一层超越所指向的是“主情”论的古典主义以来的人文艺术传统,还有倡导“艺术即经验”、“经验即生活”(杜威语)的后现代艺术。这就必然会引起诸多争议。当然,我们可以承认他的艺术做到了“直指心灵”,并升华到了“形而上”的终极层面。他的这些作品是让受众去“开悟”而非“共鸣”的。但是任何人都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反人文”、“反经验”和“反日常”。如此说,并不是要否认或贬低申伟光“超验艺术”的“形而上”精神品质及其终极意义。相反,我是力图站到一个开放、多元、宽容的立场上,充分地承认它,肯定它,揭示它。再次是超越理性、概念、逻辑。这一点,前面已有所涉及。自叔本华、尼采举起了“非理性”这面大旗以来,“非理性”思潮也就成了整个20世纪的主潮之一。在我看来,申伟光的这一“超越”与“非理性”主潮是有关系的,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个主潮的东方式“反应”。尽管申伟光所尊奉的是佛学——回到“真如空性”。他所反对的恰恰是利比多“潜意识”。但他的整个主张和主要矛头还是针对人类理性和理性精神(尤其是欧洲18世纪“理性”启蒙和中国宋明“理学”)。
最后,还有一种超越,即前面论述到的二重性、矛盾性、矛盾对立。这在哲学上叫“调和矛盾”或者“超越矛盾”。其实,这也仅是一种理想或某个人的信念而已,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
由此可见,所谓“超越”不单是利弊互见的问题,而且极难实现。可在申伟光身上,却仿佛是个奇迹。他以高贵的志向、超常的意志和苦修般的坚强毅力、坚韧不拔地秉持、坚守了二十个春秋,终于硕果累累,令世人瞩目。
何谓“超验艺术”?最简洁、直白的解释就是:通过创作神秘超验的景象,从而体现真实生命的光辉和空灵。(同上,P2)关于神秘、超验,我们都有了答案。此处的“景像”(有时又称之为“精神样式”、“视觉形象”、“心灵呈现”、“形”等)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拟像”或“化像”。所谓拟,就是比拟、类似。“拟像”就是用来比拟“实在”、“道、“佛理”的视觉形象。“拟像”既是“心目”所见之“心相”,也是从宇宙万物中提炼,并从艺术史中“创化”而成的图像,故又称“化像”。不管是“拟像”还是“化像”,说到底都不是纯粹的“无中生有”或“先天所有”,而只能是后天所有,经多重心理积淀(视觉经验的,艺术史的)以后,经想象(冥想、默想、神思)而呈现于心灵,再经“心-手”对应而完成画面。就最近几年完成的几个系列(尤其是在“管状体”系列——1988年至1995年的作品——以后所完成的,如“蠕动的软体”系列、“花瓣状”系列、“肢体、肌肉状”系列、“火焰状”系列、“海洋生物状”系列、“簇毛状”系列等——这些描述词都是我给加上的,申氏自己一概不给命名,唯有年份、序号,在画面上也不签名。他甚至说:真正的艺术没有作者)而言,已具有一定的独创性是没有疑问的。在他早期的“管状体”系列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莱热等西方大师的影子。如今这些影子已被“清除”,或者说已被超越,东方的意笔、工笔的成份不断地被挪用,被加强,越来越由外向内、由实向虚、由复杂向单纯转型,重要的是,它们既不是抽象,也不是表现,而是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活体”,也就是说都是有生命力的“景像”。所以,它们始终是生动乃至鲜活的,令人感动乃至极具诱惑力的。不仅如此,更为深刻之处还在于:它们虽说是“超验”的,但却借助了心灵的“拟像”,使画面上处处都燃烧着生命的火焰,放射着精神的光芒,透显着心灵的晶莹、美丽,证悟着自然、宇宙和人的“合一”,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光明和永恒……从而达到了他所向往的——“心灵的高原”。
2010.4.8-5.14
完成于南京草履书斋
左 作品69号 油画180cmx160cm 2006年 申伟光 右 作品75号 油画100cmx80cm 2006年 申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