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运动实践中的用人之道
2010-05-16中国乒乓球队李晓东
● 中国乒乓球队 李晓东
· LI Xiao-dong
我们是唯物论者,始终认为,在事物发展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球类对抗运动项目更是如此。外部的力量再强,道理再对,也一定要通过主观感应才能发挥作用,我们的所有想法都要通过运动员的行动表现来加以实现,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与其对手是活体之间体能、技能和脑力的对抗,期间运动和变化是永恒的,因此,他们才是实践中决定成败的主体。
在生活中,与人打交道,能够驾驭人,掌控人,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想去做,难度是最大的。因为人是有思想的活体,人的头脑随着内外各种变化而变化,其中虽然存在着一般规律(常理),但是,大赛具有其特殊性,有时是难以把控的,这也正是比赛的大忌——失控。关键是我们如何通过有效的工作,让外部的努力促使内因发生变化,以达到可控、驾驭的目的。它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有其丰富的内涵,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们的工作是与人分不开的,在实践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普遍的认识,在工作中大家都会感到,教授技战术相对容易,而调教人更困难;另一种是积极的说法:我们是成年人,难道连十几、二十几岁的孩子还对付不了吗?其中的区别就在于悟性。欲求事业成功,必须具备悟性,也就是深谙其中之道,能够举一反三。用备战奥运的标准衡量教练员的工作,只重业务,不涉人事,现在恐怕是不可能的。当代教练员,不仅要教运动员技战术,更要注重其智商、情商、球商的培养,它在最高层次的竞技对抗中,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将对发展、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鉴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在整顿中,我们根据球队的特点和现状,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总结了认识人、打造人、使用人三方面的工作。
一、 认识人
俗话说“知人善用”,知人就是认识人,它是善用的先决条件,只有在认识人达到准确真实之后,方可再谈善用,否则就会陷入盲目。而欲求知人,沟通则是最为重要的形式和渠道,它是一门学问和艺术,需要情感、耐心、细心、涵养和水平。
沟通首先需要情感的付出,是一门艺术,因此,要讲求方法,追求效果。平时教练员要真心诚意地与运动员交朋友,把握他们的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诱导他们“掏心窝”讲真话。它需要:真诚关爱,互动流畅,氛围、环境融洽,方法、手段自然,正面启发鼓励,同时还要具备兼容理解、换位思考、不急不躁的涵养,在运动员最为困难的时候,要给予他们真诚有效的帮助,以便获得信任。只有使他们真正把教练员当成师长、亲人和依靠的后盾,才能建立情感、信任,才能产生心底的共鸣,才能实现师徒合力。
现实中,我国乒乓球的主力队员多是世界冠军、项目精英,都具备超强的自尊和不同凡响的见识与个性,因此,教练员首先要适应环境,然后再开展工作。要根据运动员的年龄、特征、特点,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其实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是存在极大差异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沟通,教练员就要跨过年龄的障碍,打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隔阂,将双方实现理想、目标的共同点统一起来,并以其作为合作的前提,在自然中获得信任,树立威信。我们深信:威信不是喊出来、压出来、吓出来的,而是运动员发自内心的。
“细节决定成败”,认识人的工作也是如此。要注重细节,要了解运动员的性格类型、思维方式、秉性习惯,要达此目的,就要细心观察,从点滴之中看本质,随时了解运动员在想什么,想做什么,以及他们对所有事物的反应和态度。只有如此,才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战时才能正确取舍,量材而用。
在实际工作中,有几种倾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对于运动员的心理把握,是一个经常、随时变化的过程,今天的经验并不能代表明天的感受;对心理变化的捕捉非常重要,千万不能过于简单、粗糙。
(2)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沟通,不能掺杂过多的个人感情色彩,不能带有成见,不能生压硬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压给他们。如果运动员不跟教练讲心理话,一定是教练工作出现了问题,应当在此方面迅速调整。日常工作中教练员要用自身的表现、能力、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运动员,将他们凝聚在自己的身边。
(3)有的教练员工作出发点是好的,但与运动员的感情交流过了头,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自我个性的弱点暴露无遗,从而失去威信。因此,教练员加强自身的修养,荣辱不惊,心态平和,将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至为重要。
(4)凡事有度,教练员在工作中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在原则问题上要坚持到底,在非原则问题上则可以灵活运用技巧。首先教练员要成为工作的主导者,要始终对运动员施以正确的影响,真正能够驾驭他们,而不是跟在他们的后面,任其发展,听从摆布,这样反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失控的尴尬之中。因此,跟上运动员的思维和变化,是驾驭他们的重要保证。
(5)如果运动员无法理解教练员的意图,不能从内心信服,执行力会大打折扣,甚至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心存抵触,背道而驰。
实践证明,一支队伍的成败兴衰,主要取决于教练员。因为教练员是领军者,是领导政策的执行者,人是教练员选,兵是教练员练,规矩是教练员定,故教练员要承担起任何结果和责任。千万不能将成绩归于教练员自己,将责任推给运动员,政治思想工作要落在实处。实际工作中教练员不能立足于:我已经说了,我已经管了,就交差了,就与我无关了。此种管理方法没有发生作用,运动员的困难没有得到改善,就等于没说没管,就是教练员的失职。现在看来,2006年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开展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互动活动,应当予以保持和发扬。
二、打造人
打造人就是按照教练员的思路培养人,塑造合格人材,打造精品的过程。首先,教练员要把握成败规律,明确:实战真正需要什么,平时就打造什么。我们的运动员是技术、战术问题?还是实力、心态问题?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最高水平的比赛中,心理因素将重于技术,因此在备战中,千万不能整天只埋头于技战术训练,更要重视对人的打造。
争斗是竞技体育的特征,奥运赛场就是战场,要豁得出去,拼得出来。因此平时工作中,一定要始终突出这种争斗能力的磨练,我们的管理不能过于压抑和刻板,要有意识地经常为运动员创造多种展示个性、释放自我的争斗机会。其实比赛的关键时刻,就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比拼,就是人性的较量,因此,打球就是“打人”。两年来,乒乓球队竞争和心理调试工作由打造心理到打造性格,再上升到突出个性、弘扬血性。
打造工作一定要突出特点,应当将发挥特长作为主线。
教练员在打造队伍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加大力度,屡出新招,用接近实战的超强刺激,不断磨练运动员,有些方法甚至是残酷的,难以接受的。对此,教练员不能有半点的恻隐之心,患得患失。为达锻练目的,要不怕出现思想波动,不怕出问题、闹矛盾,平时的严厉,才能换来战时的良好心理。如果把运动员捧在手心里,养在温室中,只能使之滋生“娇、骄”之气。
教练员的打造工作要采用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的方法,尤其对年轻主力更是如此,如:马龙的心态,许昕的实力,张继科的稳定,都是今后突出个性工作的重点。对于这些难点,不能完全依靠感化解决问题,务必要痛下决心一抓到底。此外,要抓住老将难管好用、新人好管难用的客观规律,双管齐下,进行攻关。
三、使用人
自古以来,关于用人用兵,我们的祖先、前人多有精辟论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遗产,它是至理名言,延袭套用,每每灵验;但又包罗万象,浩翰恢宏过于笼统。今天我们结合近年项目实践和实战总结,对其不仅是一种印证,更可视为是一种发展,还能为它注入新的内涵。当代用人用兵之道是:领导统军驾驭指挥团队能力的最高境界。
用发展的眼光分析用人用兵问题,关系着事业成败兴衰。在客观上,决策者也一直在享受着媒体所沿袭的“胜王败寇”,世态炎凉的待遇。
细翻中国乒乓球男队近年队史,实乃一部宝贵财富,温古喻今,其中与兵家古训不谋而合之处甚多,在此参照对比总结,愿帮助我们悟出其中道理。
(一)知人善任
遥想当年亚特兰大奥运,刘国梁年仅19岁,当时队内竞争十分激烈,经过多年朝夕相处,教练组看中他的雄心抱负、敢于拼搏以及直板打法的凶变和先发制人,综合分析,此种类型最适宜大赛发挥,故取舍之时选择刘国梁上阵,结果一举摘得双金。再看悉尼奥运男单冠军孔令辉,他为人大气,打法先进,发展一路坦途,早已具备夺金实力。但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他因轻敌、准备不足而“阴沟翻船”,之后4年周期他着力锤炼,经此挫折,愈渐成熟,故悉尼奥运使用他实为众望所归。马琳志向远大,追求不懈,他将奥运视为“勇敢者的游戏”,甚至不惜用生命换取一枚奥运男单金牌。马琳出道10年,历经坎坷,一般赛事屡屡建功,每逢大赛却力不从心,但他不服输,不认命,反而越战越勇,故教练组认为马琳厚积薄发,功力已至,届时定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结果其北京奥运不负众望。上述3次奥运大赛均是知人善任的经典,令人回味,事出必然。
(二)疑兵不用
1995年天津世锦赛可谓中国男子乒乓球队翻身之仗,决赛对阵瑞典队,对于第三单打的上场人选,刘国梁、丁松均作为队中“秘密武器”,两者取一各有利弊,为此教练组颇费心思。当时的主帅蔡振华审时度势,反复衡量,定下了以奇制胜的基调,分析细节:刘国梁虽奇,但凶而不稳;而丁松打法更怪,发挥相对稳定,对比之下丁松胜出,结果,丁松轻松拿下关键一分。
再看北京奥运,若论综合实力,马琳在队中为最佳人选,但是团体半决赛时,他患得患失,畏难怯战。面对此突发情况,教练组临危不乱,大家统一思想,对于马琳的实力、能力坚信不疑,蔡振华副局长明确指示:马琳此役必须担当主力去打硬仗。于是教练组积极开展工作,在分析利弊、鼓舞士气的同时,要求他关键时刻放手一搏。全队的信任使马琳信心大增,轻装上阵,终于迎来了他运动人生最大的突破。此两次用兵外异内同,今日品味愈觉珍贵。
(三)知己知彼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百战必殆。它与骄兵必败是一个意思。联系实际,中国乒乓球队从泛义上说,虽是常胜之师,但从男队看,并无丝毫优势可言,如果我们成为“骄兵”,高枕无忧,等着我们的肯定将是失败。何为知己知彼,就是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变化,以及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如指掌,有备无患,千万不能雾里看花,麻痹轻敌。而在备战中,准确的敌我双方定位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不能用小赛的成绩推算大赛也能获胜;不能用放松时的发挥以为紧张时也能如此;不能用主观的感觉认为它就是现实的状况。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看清自己,认识客观。
(四)用其所长
用人所长,就是根据运动员的习惯、特点,并结合比赛的性质和对手的现状,把运动员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上,使其发挥最大的能量和作用。如:在打“创业仗”、“翻身仗”和“下风仗”的时候,可发挥年轻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在功力悉敌的对局中,可采用出奇制胜的策略;在新老交替周期,可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阵容;在关键之战中,阵中要有老运动员担纲,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五)攻心为上
攻心为上就是我们用兵之前的策略,“君子不战屈人之兵”,它的意义将远胜于现场厮杀和攻城拔寨的艰苦应对。我们的排兵布阵,用人得当,就会使敌我双方参战者的心理都发生重大变化,使战局朝着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而疑兵不用则是对于上述战略思想的必要补充,它表明了领军主帅对于自我决策、自我实力的一种必胜信念。斗力为下,斗智为中,攻心为上,看来此言不虚。
(六)临阵换将,兵家大忌
临阵换帅,搞得不好将自乱阵脚。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团体赛,我男队就出现了如此尴尬,最后虽逆转过关,但至今还心有余悸。我们行事科学,又岂能仅用胜负衡量。
近年来中国乒乓球队不断强化竞争,意在锤炼心理、弘扬个性,打造硬汉“战神”,虽在宏观上受益无穷,但是面对长期激烈的 “生死对决”,队员深受胜负因果的影响,导致某些主力队员的状态和心态出现起伏,对此新情况,教练组把控不利。莫斯科世乒赛团体赛上,在女队先输,男队决赛大比分平手的严峻形势下,第3场的胜利对战局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由于原定上场主力队员在战前热身中表现出状态不佳、信心不强,教练组断然换将,骤点新秀出战。由于仓促上阵,准备不足,面对有备而来的对手的凶狠准确搏杀,心慌手硬,毫无章法,一度失控,最终调整逆转固然可贵,但其中又包含多少侥幸和运气成分。
工作实践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敢于正视现实,自我否定。男队虽实力强大却造成如此困境,是十分值得总结的。因此,战后我们认真反思,痛定思痛,大家一致认为:上述做法是一种不可取的侥幸赌博。在今后的大赛备战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完善的预案、充足的时间、充分的准备,最终提前落实到人,以求赛前、战中全队军心稳定,重点突出,精力集中,调动得力。
用人之道,是一种战略宏观调控,是更高层次的艺术,用人失当,满盘皆输;而知人善任、疑兵不用、知己知彼、用其所长、攻心为上,则势必会增加制胜的概率。
目前,中国乒乓球男、女队都面临着新老交替,此为一坎,如何顺利过渡?对于备战伦敦奥运选人组阵意义甚大。说来可能有点老生常谈,但仔细分析,还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