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敞开批评天塌不下来
2010-05-14张心阳
张心阳
都说历史可以昭示未来,如果让历史观照今天,对今天的现实起些启迪作用,那也不错。
近读《中共宣传工作文件汇编》中的《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让我产生了这种感觉。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仅六个来月的时候,便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决定》在《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公开发表,显然是为了召唤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批评中来,并以此为依据,监督党和政府遵照执行。
《决定》一千八百余字,没有任何的繁文缛节,也不讲以什么为指导思想,开宗明义第一条第一句就是:“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地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并教育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纸刊物上做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在今天是更加突出地重要起来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党已执掌着政权,缺点和错误很容易危害人民的利益。加上领导者地位权力所致,容易拒绝和压制批评。所以,必须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党的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至于如何对待批评失实、匿名批评、如何替“投书者”保密、对批评者不得打击报复等,都一一做了规定。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也是有史以来惟一的关于批评问题的文件。结果如何呢?据统计,《人民日报》在1950年4月即《决定》刊发当月,就收到读者来信一千六百七十四件。《人民日报》刊发批评性报道和文章1950年为七百五十三篇,1951年为一千七百四十九篇,1952年为一千七百四十一篇,1953年为一千零二十七篇。在当时只有四个版的《人民日报》,平均每天各版都有批评性报道和文章。许多在现在看来绝不可能上报的,报上照登不误。
因为敞开批评,人们对共产党就失去信赖了吗?没有;对建设新中国失去信心了吗?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任了吗?没有。相反,执政者这种光明磊落的胸怀,社会这种畅所欲言的环境,反而让人们找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感觉。
这事如果按我们现在某些人的思维,至少有一百个理由不能这样做。比如,国内反动阶级还存在,敞开批评会给他们以口实;个别人对党的领导的信心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敞开批评会产生疑惑;国民党曾经怀疑共产党坐不了天下,负面报道正好印证了他们的断言……然而,毕竟那辈打天下的共产党人胸襟博大得多,得失利弊权衡得清清楚楚。
其实,在共产党执政之前的七八年,也有一次让人们敞开批评的过程。这就是延安整风的前期,人们以不同形式批评党和政府中的问题,如丁玲、萧军、艾青、王实味等写过各种批评文章。
不错,延安的批评让当时的国民党确实很高兴,如王实味的杂文《野百合花》在《解放日报》刊登后,中统局就“如获至宝”,很快编了一本《野百合花及其他》,对文中所讲的延安问题“斩头除尾,加以歪曲捏造”(时任中统局本部科长张文语)。可是,明白人绝不这样看,蒋介石就对中共的延安时期给予了赞许。他在后来的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上说:“看看他们(指共产党)是如何增强党性,加强党的统一……他们党的纪律、党的组织、党的调查、党的学习,是这样认真、这样严密,而我们则松懈散漫、毫无教育、毫无计划。”不要以为我们的对立面都是傻子,他们绝不会因为你发扬民主、敞开批评就觉得你一无是处。换言之,即使王实味等批评言论被“敌人”利用,那又怎样?中统局不是大做文章了吗?国民党文人不也大做文章了吗?但延安的天没有因此塌下来。
对于如何让人批评执政者,毛泽东有胸襟,他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拿刘邦、项羽作对比,之后说:“要发扬民主,要启发人家批评,要听人家的批评。自己要经得起批评……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邓小平也有胸襟,说:“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如今有的人害怕批评怕得要命,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让说。这让人很想不明白,共产党人刚执政的时候都如此刚强,敢于号召人民起来批评自己,现在执政六十多年了,地位更巩固了,为什么有的人心理反而脆弱成这样,这是不是正如温家宝总理说近期校园系列血案一样,也有什么深层原因呢?
题图 / 无声 / 邝飚
张心阳
都说历史可以昭示未来,如果让历史观照今天,对今天的现实起些启迪作用,那也不错。
近读《中共宣传工作文件汇编》中的《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让我产生了这种感觉。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仅六个来月的时候,便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决定》在《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公开发表,显然是为了召唤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批评中来,并以此为依据,监督党和政府遵照执行。
《决定》一千八百余字,没有任何的繁文缛节,也不讲以什么为指导思想,开宗明义第一条第一句就是:“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地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并教育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纸刊物上做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在今天是更加突出地重要起来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党已执掌着政权,缺点和错误很容易危害人民的利益。加上领导者地位权力所致,容易拒绝和压制批评。所以,必须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党的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至于如何对待批评失实、匿名批评、如何替“投书者”保密、对批评者不得打击报复等,都一一做了规定。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也是有史以来惟一的关于批评问题的文件。结果如何呢?据统计,《人民日报》在1950年4月即《决定》刊发当月,就收到读者来信一千六百七十四件。《人民日报》刊发批评性报道和文章1950年为七百五十三篇,1951年为一千七百四十九篇,1952年为一千七百四十一篇,1953年为一千零二十七篇。在当时只有四个版的《人民日报》,平均每天各版都有批评性报道和文章。许多在现在看来绝不可能上报的,报上照登不误。
因为敞开批评,人们对共产党就失去信赖了吗?没有;对建设新中国失去信心了吗?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任了吗?没有。相反,执政者这种光明磊落的胸怀,社会这种畅所欲言的环境,反而让人们找到了真正当家作主的感觉。
这事如果按我们现在某些人的思维,至少有一百个理由不能这样做。比如,国内反动阶级还存在,敞开批评会给他们以口实;个别人对党的领导的信心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敞开批评会产生疑惑;国民党曾经怀疑共产党坐不了天下,负面报道正好印证了他们的断言……然而,毕竟那辈打天下的共产党人胸襟博大得多,得失利弊权衡得清清楚楚。
其实,在共产党执政之前的七八年,也有一次让人们敞开批评的过程。这就是延安整风的前期,人们以不同形式批评党和政府中的问题,如丁玲、萧军、艾青、王实味等写过各种批评文章。
不错,延安的批评让当时的国民党确实很高兴,如王实味的杂文《野百合花》在《解放日报》刊登后,中统局就“如获至宝”,很快编了一本《野百合花及其他》,对文中所讲的延安问题“斩头除尾,加以歪曲捏造”(时任中统局本部科长张文语)。可是,明白人绝不这样看,蒋介石就对中共的延安时期给予了赞许。他在后来的国民党六届四中全会上说:“看看他们(指共产党)是如何增强党性,加强党的统一……他们党的纪律、党的组织、党的调查、党的学习,是这样认真、这样严密,而我们则松懈散漫、毫无教育、毫无计划。”不要以为我们的对立面都是傻子,他们绝不会因为你发扬民主、敞开批评就觉得你一无是处。换言之,即使王实味等批评言论被“敌人”利用,那又怎樣?中统局不是大做文章了吗?国民党文人不也大做文章了吗?但延安的天没有因此塌下来。
对于如何让人批评执政者,毛泽东有胸襟,他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拿刘邦、项羽作对比,之后说:“要发扬民主,要启发人家批评,要听人家的批评。自己要经得起批评……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邓小平也有胸襟,说:“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如今有的人害怕批评怕得要命,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让说。这让人很想不明白,共产党人刚执政的时候都如此刚强,敢于号召人民起来批评自己,现在执政六十多年了,地位更巩固了,为什么有的人心理反而脆弱成这样,这是不是正如温家宝总理说近期校园系列血案一样,也有什么深层原因呢?
题图 / 无声 / 邝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