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脖”社会:全民社交盛宴
2010-05-14何树青
何树青
三个月不到,围脖就成了一个全民娱乐的话语场。新浪的“黑手”使劲儿推,微博迅速加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微家族:微博———围脖、微软、微点公司、微星主板、台湾与俄罗斯合作的微卫星计划……
博客要当文章写,围脖只需随口说。MSN和QQ上的朋友再多,也没法像围脖上的粉丝那样,多到四五十万。织一条围脖,最短不过几秒钟;再长的围脖,也不超过140个字。它的缺陷是不能修改,但它并不像“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好在还能删除。配图配视频随便你,但互动、交流、分享的乐趣,才是织围脖的致命诱惑所在。你给出的是瞬间、是话语的碎片,围脖回馈你的是呼啸而来的数字生命流,呼呼冒着热气,背后是一张张真名实姓的脸。
围脖好写好玩,令人成瘾入迷,渐成不写不舒服的“围脖控”。有脖友自称创下连续26小时织围脖的纪录。“围脖控”有10个典型症状:每天织围脖好多下;每天看好几遍排行榜,找值得关注的人和自己的排名;见粉丝数量噌噌冒上去就心喜,关注却不超过200个;新评论、新粉丝、新转发的右上角提示,跳出来必点灭,根本等不及;与同事热议围脖;偶尔为发一条内容上去绞尽脑汁;开车开会都围脖;不爱写博客了;在MSN或QQ上推荐自己的围脖;在围脖上毫不吝啬地转发帮忙寻人的帖子、喜爱的明星的帖子、朋友的帖子,但最开心的还是脖友转发评论自己的帖子。
若说围脖只是娱乐场,只是全国中年企业主的新社交圈子,则有点小瞧了脖友的素质。围脖上的黄段子、俏皮话的确不少,追星的、捧超女的也的确够多,但围脖的生态是多元的:有以研究杂志为使命的专业围脖,有搞内容推广和读者互动的报刊围脖,有同步直播会议和电视直播的热心围脖,有探讨时事和国事的时评围脖,有谈困惑和育子经的帮教围脖,有找料找灵感找知音的求助围脖……围脖织到现在,连杂志的封面和标题在围脖众议中生成的案例也出现了。除此之外,围脖还干了三件倍儿有意义的事:
千里递证:“在北京机场要飞往深圳的脖友注意了:代人发紧急求助:一港大姑娘前往香港参加毕业典礼,途至深圳机场发现没带港澳通行证,此时此刻正困于机场。急寻一位今日从北京飞深圳的朋友可帮忙将证件带至宝安机场,请好心人留言支招,解救美女于卡萨布兰卡。”此围脖一现,脖友迅速转发,结果转发没超过200次时,事情就解决了:脖友们献计献策,消息传到海航,参加毕业典礼的姑娘找到了她的飞行快递员。
转发传单:“昨天晚上在地铁一号线里,有个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发给每个乘客人手一张传单,很可怜地说:帮忙留意,帮忙留意。今天我想了想,还是网络的力量大,扫描后发了上来,不管有没有用,大家小手一点转下,或许会帮到她。”此脖附上的传单,是寻找走失的安徽省阜南县3岁小女孩侯婉萍。一日之内,4382人转发了这份传单,还在持续转发中,大家都想帮把小手。
寻找窑工袁学宇:“袁学宇,15岁时被劫往山西。父袁成两年来一直坚持寻找,其间解救出大量青少年奴工,但自己的儿子却始终未能找回。小宇的奶奶现罹患癌症晚期,渴望见孙子一面。家人念,子未归,有脖友坚持每天转发此帖一次,希望有朝一日终有人遇到照片上的男孩。”
在围脖上,你能感受到社会并不如我们想象中冷血:人心未死,就算微博,也是媒体;就算微搏,也是心跳;就算微薄,也是力量。
据说,上午9点至12点是围脖的围观时间,下午是围脖的围困时间。简单、随意、新鲜,围脖使人际关系更加扁平化、更有人情味,并给了每个人被关注的感觉和成为明星的机会。你想不到,排行榜上的围脖女王会是演员姚晨,而无名草根的寻人启事能被数千人转发。
用手机还是用电脑织围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人都能发言,人人的发言都有人在听。
(楚天摘自《中国新闻周刊》图/迟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