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戡成人

2010-05-14舒银霞

知识窗 2010年11期
关键词:台大教育体制李敖

舒银霞

“2010年了,新一代的17岁窜起来了。没有我的悲怆,没有我的虚拟,新一代有新一代的光华,他自持、快速、务实。他叫李戡。” 这段话出自《李戡戡乱记》前面李敖的导读。

李戡,并不反感被叫做“李敖的儿子”,他是比李敖小57岁的孩子,是被父亲当孙子一样养大的孩子。他很怕父亲,父亲常年呆在远离市区的阳明山,没有时间管束他。远离父亲的日子,他靠电话线来聆听父亲的教诲,靠读父亲的书来感受父亲的精神。这样放任的教育,使李戡很喜欢自己尝试一些事情。他12岁第一次随父亲到北京时,跟宾馆的工作人员学会了划火柴,他特别喜欢看到火柴划燃的一瞬间美丽,并试着让火柴烧到手拿不住为止。因为此前他从来没有划过火柴,所以划火柴是背着父亲的一个小秘密。

李戡崇拜父亲,但并不妨碍他做自己。他特别喜欢看书,相比同龄的孩子,他已经读了太多的书。16岁的李戡,准备台湾联考了,要背很多的书,所以没有什么时间看课外书。在背书的过程中,他发现,对一些历史大事件,台湾教科书60年来不同时期作出的解释是变化的,出现了许多杂乱的版本,是残破不堪的。他想,要是能把它们完整地归纳出来,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这件事情,目前没有人做,过去也没有人做,他感觉自己有责任来做。于是,他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详细地比对了台湾各种教科书的内容,寻找它们在知识上的缺陷和盲点。他还到档案馆去查更早之前的资料,对所掌握的资料很认真地进行对查、核实。准备好材料后,他只花费了两三个月时间,就写成了生平第一本书——《李戡戡乱记》。

李戡不避讳谈自己因父成名,不否认本来就是靠着父亲,自己的书才能简单而顺利地被推向市场。其实,父亲根本不知道他书里写了什么东西,他写完后,父亲才看了一遍。《李戡戡乱记》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看到了,这本书并不是李戡顶着父亲的光环摆出的花架子,里面饱含着一个17岁台湾少年的理性思考与学术精神,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现在台湾的学生也开始慢慢研究台湾教科书这个问题了,李戡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事没有白费心血。

相比台湾的教育体制,他更痛恨教科书的内容,所以他努力学习,考上了台大,证明了《李戡戡乱记》并不是他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他深深明白,只有在教育体制下脱颖而出,才有资格回过头来批判,也才具有说服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台大的同时也考入了北大,但他弃读台大,认为自己要“到更深厚的土壤上去寻找祖国文化”;而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经济学院就读,并没有选择与其家学渊源颇深的人文、历史学科。他否认了特意避开父亲长项的说法,他认为没必要把兴趣当成职业。每一个选择,都是他自己的决定。

是什么人,做什么事,李戡就是李戡。一个从台湾到大陆来的少年,自信、有主见、不盲从,对世界保持自己的看法,并作出独立的判断,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这是多么令人乐见的“成人”啊!■

图 小黑孩

猜你喜欢

台大教育体制李敖
严宽有度促合力
李敖狱中“贴纸借光”
开庭了
《李敖自传》
台大师生上街“要校长”
养生要趁早
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以县为主”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利益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