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光标:出身苦难的慈善家

2010-05-14安娜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光标灵芝南京

安娜

抗争命运

泗洪县天岗湖乡穷得出名,两岁时,陈光标的哥哥、姐姐先后饿死。“从1968年出生到1978年,我几乎没吃过肉,甚至没吃过一块完整的饼。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一块多钱的本费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童年的恐惧记忆唤起了陈光标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想法。10岁时,陈光标发现了一个商机:利用中午放学时间,用小木桶从二三十米深的井中取水,再用小扁担挑到离家1公里的集镇上叫卖,“一分钱随便喝”,能挣个2-3毛钱,这相当于当时村里一个成年人半天的工钱了。家乡许多人至今还记得当年沿街卖水的孩子。一个暑假下来,竟挣到了四元多钱。正是在这一分一厘的积累中,陈光标体会到做生意的窍门。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年幼的小光标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暑假,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到十多公里外的村庄卖冰棒。后来,他开始收购附近农户的多余粮食,再卖给粮管所,赚取一些服务费。那时,身单力薄的小光标骑着一辆自行车竟然能驮动100斤粮食,一天下来能赚个五六块钱。再后来,尝到甜头的他升级了交通工具,开始租用拖拉机大批量贩粮,多的时候一天能赚到300多元。

1985年暑假结束时,17岁的陈光标有了两万元家底,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机会和陷阱总是并存,陈光标也被骗过。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光标认识了一个在车站旁的淮阴小商品市场做生意的温州人,两人决定在一起做棉鞋生意,那是陈光标第一次与人合伙。当时,陈光标先付了3万元货款,可是等货发过来,才发现那些货全是伪劣产品,鞋底全是纸板糊的,一到雨天鞋底就全烂了。辛苦几年赚的钱全赔了进去,陈光标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一切从头来,陈光标从老本行贩粮重新开始。没本钱,只能赊欠,凭借着当年给乡亲的诚信形象,老乡都把粮食赊给他,“卖了再给钱,咱信得过你”。扭转了危机后,陈光标又跑客运、贩花生,生意几起几落,一次次的成功与失败磨炼了坚韧不拔的品质,正是这一点后来成就了陈光标,使他在以后的商战岁月中面对大潮翻涌都能从容应对。

从商同时,陈光标并没荒废学业,1985年,他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被分到了南京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每个月几百块钱,两三个人挤住在集体宿舍,不用担心生计,外人都说这是一个不错的职业。虽然有了在家人看起来很有面子的城里人身份和还算体面的工作,陈光标很快便发现,自己并不能适应,做惯了老板也经历过赚钱乐趣的人,根本无法适应按部就班的生活。之后,他断然下海。

陈光标很快为莽撞付出了代价。在没有选好做什么之前,他每天唯一的事情便是从南京的新街口到夫子庙走两圈,累了,回到租来的地下室倒头便睡,一晃就是一年多。

1995年夏天,陈光标在南京的街头找“商机”时,意外地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袖珍的仪器议论不停。这种名为耳穴疾病探测仪的东西只需把两个电极放在耳朵上,就能测出身体各个部位的疾病。仪器简便小巧、携带方便,不过学医出身的陈光标不以为然,他觉得如果能让患者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想必在市场上会更受欢迎。

第二天,他拿着随身仅有的3000元钱,找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专家们,希望他们能对仪器做简单的改进,“安装上显示器,输入生理图像,患者能在显示器上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就行。”出于商人的本能,陈光标给这个带了显示屏的仪器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机”,并在第一时间申请了专利。然后穷得“只剩下一腔理想”的他抱着样机摆起了地摊。他花15元钱买了一个被子、一张细席。白天,他在路上用仪器为患者检测身体;晚上,睡在邮电局走廊上;清晨,花两角钱到新百门前的公共厕所里用自来水洗脸、刷牙。每检测一位患者收2元钱,一天可以收入200多元,两个月,他挣到l万多元。

有了启动资金,他的第一家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在那个保健品横飞、市场上各种仪器包治百病的年代,几百元成本、8000多元售价的“跨世纪家庭CT机”生逢其时,简单的电视广告开路后,各地的市场应声打开。一年,他轻松赚了1000多万元。

一次, 陈光标去山东泰安。泰安盛产灵芝,历史悠久。不过泰安的灵芝价格低廉,200元一公斤,在服用上也大多采用泡水熬药等方式饮用。虽然来泰安的目的是登泰山,不过陈光标又敏锐地洞察到了商机,“灵芝好是好,如果能将其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其后,他又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内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筹款到上海买了6台胶囊生产机,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回来制成灵芝胶囊销售。每公斤200元收来的灵芝制成胶囊后,售价一路看涨,达到2000多元。“灵芝事件”无疑又成了陈光标的得意之作,他开发的灵芝胶囊和灵芝口服液促进了山东泰安的“灵芝经济”,泰安市政府找上门来,专门给他颁发了特殊津贴。

“所谓的商机就是市场的破绽,其实无处不在,那些以为创业就是要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的想法,可谓大错特错。其实商业的改良比商业的创造要容易得多。”说这话的时候,账户上已经有了5000万元的陈光标,还差两个月30岁。

经营中善借东风

2003年初,为了配合消防年的宣传,南京市消防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内贴上“隐患甚于明火,防火甚于救灾”之类的消防标语。陈光标自告奋勇,言称不需要消防局出一分钱,自己“义务”将全市大小角落的标语贴满。领导有些动心,他顺势提了个小小的要求,须给他一纸红头文件,并只能由他来做。

他带上消防局下面各科的科长,拿着一纸批文,找到各大银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每一张展板上都落上贵单位的名字,800元一张,管一年。”各单位见有消防的人带队,不好拒绝;而抛出的商业模式确实又具有诱惑力,800元在报纸上连“豆腐”都不能做,何况这是在南京市内最显目的商场、广场等位置贴一年。年底盘点,陈光标做了5000多块展板;2004年,他又做了5000块,赚了近800万元。

2004年8月,他的一位表哥找到他,说为了配合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华商大会,南京市将拆除老展览馆,另建新馆。问一问在政府面前印象不错的陈光标能不能帮他拿下工程,给其60万元作为回报。

一个拆旧生意有60万元的回扣,他有些好奇,便决定亲自操作来看看。工程拿下了,不过政府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一个月内拆除,且以工抵料(政府不出钱,拆下来的东西归施工方)。他接手后才发现拆旧简直就是一座“富矿”,老展览馆仅拆下来的废钢材就卖了400多万元,刨去工资等成本,22天他净赚l85万元。

黄埔拆迁公司22天拆除展览馆的“黄埔事迹”不胫而走。之后,陈光标受到了市长的亲切接见:“光标啊,南京城内的拆迁工作才刚刚拉开序幕,把这项任务交给你,全南京人都信得过。”

陈光标由此承担了南京市内80%以上的拆迁工作量。2005年,穿着“江苏黄埔”马甲的拆迁队成了南京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些大多由退伍老兵组成的队伍作风严谨、训练有素,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沪宁高速老桥梁、南京金陵啤酒厂、南京铁合金厂、南京河西奥体中心所在地区、南京煤制气厂、南京老国展中心、南京重油气厂、南汽老厂房、淮阴发电厂、南京热电厂等数十家电厂的拆除工程。2005年,工程量达到了20亿元。

陈光标“红”了,作为选出来的企业家代表,他甚至获得了跟国家主席一道出访、出国考察的机会。短短的几天出行,陈光标大开眼界。在日本他看到街道一尘不染,80%的垃圾和废料都得到了回收加工、循环利用。反观国内那些堆积如山垃圾,陈光标觉得自己又找到了新的兴奋点。花了2000多万元,买回了几条工业垃圾处理线。

2005年7月,黄埔投资集团在北京怀柔、山东的再生资源利用工厂成立,主业是废旧轮胎处理。将废旧轮胎提炼出橡胶粉,一等粉卖给轮胎生产企业,用来生产农用车及时速在100公里内的车用轮胎;二等粉主要用于塑胶跑道,三等粉则用于制造橡胶沥青。而用橡胶沥青摊铺的路面,可降低公路噪音,缩短车辆的刹车距离,提高行驶安全性。用其铺设的路面,还可延长使用寿命l至3倍。

2006年8月,入行不过两年的江苏黄埔更是一举拿下10亿元的橡胶粉订单,成为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塑胶跑道的原料供应商。“奥运会期间,全世界的运动健儿都在我铺设的跑道上竞技……”

2007年,陈光标决定将这种模式在全国推广。期间,他在上海、天津、江苏、山东、河北、四川和香港等地成立了13家工厂,而回收的领域也拓展到医用一次性输液袋、塑料针管、废旧家电等领域。

陈光标还打造了一个具有黄埔特色的管理模式,保证快速扩张和赢利。“我们引进世界较为先进的财务系统,总部每天都监控着各分公司的往来账目,并有视频与总部直接相连,采购多少、出库多少,集团公司13个财务人员点对点地监控。每个分公司的总经理,总部都派三个人予以协助,助理、秘书、工程师,助理负责日常事物协助;秘书负责记录每天的大小事情;工程师一般做现场评估,要接的工程,有多少的出钢量、能打出多少混凝土,产生多少利润,都心中有数。分公司总经理身边的人,我不定期地换掉,说换就换,并且从不通知,也防止了一些人串通起来对付总部的可能。”

慈济天下

早在1996年创业之初,陈光标就开始投身于慈善捐助活动之中。年收入不到20万元,陈光标拿出3万资助白血病患者。2002年,陈光标捐助近千万元用于消防公益宣传。“非典”期间,陈光标又向医疗机构捐赠了800台远红外温度检测仪和200万元现金。2004年底,东南亚发生海啸,陈光标捐出300万元。

不过在一个尊崇儒家思想、有着“枪打出头鸟”古训的国度,他和大多数乐善好施的富翁们一样,“不想留名,躲着媒体,外界也一无所知。”

这种刻意的低调直到与父亲的一次谈话才得以改变。那年春节回老家,当过小学教师的父亲把他叫到屋里,父子之间有了他少小离家之后难得的一次谈话。“你捐赠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别人!”“帮助目的是什么?”“希望更多的人好起来。”“你一个人能改变全局吗?”“不能,但总会帮到一些人。"“与其你一个人默默地行善,何不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005年,陈光标的慈善开始变得“高调”。这年,他向青海玉树等地捐建了20多所希望小学,向革命老区巴中捐建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向延安等地的小学捐献了至少1万台电脑……每当有捐建项目建成后剪彩,他必亲自出席,甚至带上媒体,要求媒体将全程记录下来,尽早播出。

他的高调行善开始为社会所瞩目。2008年,他以年度捐赠到位1.8亿元的数额成了“中国最年轻、最慷慨的企业家”,就在这年4月,他荣膺由民政部颁发的官方最高奖励“中华慈善奖”,“中国首善”的称号由此而来。

2008年5月l2日,汶川地震后三小时,他调动了公司在全国各地的60台大型工程机械,已经踏上了去灾区的征程。

这支被誉为“史上最强的民间志愿者队”参与了映秀、北川、汉旺、都江堰等所有重灾区的救灾抢险;陈光标亲自上阵,从北川中学的废墟中背出了300多具遗体,救出了l 3个孩子的性命。他一张抱着孩子痛哭的照片,登上了各大网站的头条,短短一个小时点击率达到了60多万。救灾阶段性结束之后,他又决定:将救灾所用的价值4000多万元的60台挖掘机、吊机、推土机无偿捐给灾区……

成千上万网民自发地提名他为“2008感动中国人物”;有网民熬了一夜,写出了《陈光标列传》,此帖在网民间传阅,动容者数以万计……

发财了之后,陈光标给自己的父母在家乡盖了一栋仿古风格的四合院,红墙琉璃瓦,花了500万元。他童年时住的茅屋也被保留,还特地盖了个大顶保护起来。对于自己的孩子,“留个50万元就够了,就是留100亿元他们澳门赌场去一个月都能输掉。”

陈光标的公司,少有详尽的介绍,一直神秘而隐讳。面对各种猜测和质疑,他从不回应,而在做完善事后他有时还会附加表演一趟霍元甲的迷踪拳,他说自己没有套路,随心所欲,就是能赢。“我希望大家在评价的时候,能真诚地说,这的确是一个为社会做了很多好事的好人,然后,他们能自发地唤起内心的友善,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行了!” ■

猜你喜欢

光标灵芝南京
南京大闯关
对灵芝有哪些认识误区
被误读的“千年灵芝”
被误读的“千年灵芝”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陈光标 遭遇质疑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灵芝霜下秀
陈光标吃剩饭倒了谁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