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意场淘得“黄金屋”臭豆腐上御宴演绎创业传奇

2010-05-14王国华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黄金屋举人臭豆腐

王国华

臭豆腐,爱吃的人不少,但内心里尊重它的,还真不多。即使在今天,全国各地有数不胜数的大大小小的臭豆腐生产厂家、售卖摊位,可臭豆腐依然不是个多么讨人喜欢的字眼——“王致和臭豆腐”除外。“王致和”,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三个字。中国历史上,很多从小处着手,在大处成气候的企业家,王致和是其中一个。王致和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出身于文化人,并非从开始就想做臭豆腐。他的梦想是三场及第,夸官故里,光耀门庭。不幸落第后,万般无奈才做起臭豆腐生意,一旦投入其中,又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打理,硬生生把一个最不起眼的产业做成了延续三百多年的民族大品牌。这是一个传奇。而这个传奇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心酸故事、心路历程呢?

一、前程无量的王举人

王致和老家在安徽仙源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出生于明朝灭亡、清朝初立那年(1644年)。王致和是家中的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的父亲王怀巨是个普通的农民,既种地又经商,因此家境殷实。但经济上富裕,不代表有社会地位。中国自古就讲究“刑不上大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家里有再多的钱,也比不上一个功名。王家有足够的钱供孩子读书,自然,王致和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明清一代,科举应试的大致流程是: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分别在府县、省城、北京考试,任何一步都如履薄冰,百里挑一乃至千里挑一。只要中了秀才,就算国家认证的读书人了,可以享受特权,见官无须下跪,免除一定的徭役和赋税。根据非常有限的史料,王致和没有辜负父辈的期待,他在学业上非常有成就,甚至可以说早熟早慧。康熙八年(1669年,这一年王致和25岁),王致和以举子(举人)的身份第三次赴京赶考。按一般规律,在北京举办的会试三年一次,且是在乡试后的次年举行。如此推算,王致和在十年前,亦即15岁时就考中了举人。我们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以之为终身奋斗目标,在王致和那里却易如反掌,其聪敏可想而知。事实上,考中了举人,就有机会候补县一级的小官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排队,或者有足够的钱上下打点,逐级升迁,也不是没有希望。显然,雄心勃勃的王致和志不在此。他三次进京参加会试,希望乘胜追击,更上一层楼。

可惜,万人争过独木桥,王致和连续三次被挤了下来。从后来的事业发展看,谁也不能否认王致和聪明、踏实、能干。我们只能说,科举实在太残酷了,偶然因素实在太大。这对一个正呈上升趋势的年轻人来说,一定是个沉重打击。

二、转行的偶然和必然

王致和面前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回家候补,从最底层的小官做起;一是继续攻读,等待下一次考试。然而,王致和耗不下去了。他不想一辈子浪费在漫无边际的等待中。他渴望成功,渴望成为人上人。时不我待啊!但到底什么才是成功?把名字写到皇榜中就是唯一选择吗?在科举取士的年代,上升途径枯燥而单一。除此之外,还有别的道路可走吗?

即使凭空想象,也可以勾勒出王致和此时的矛盾心态。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着无数匪夷所思的科举故事,结尾都是柳暗花明,皆大欢喜。好像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达到目标。而王致和亲身经历过之后,知道那些东西不过是凭空吹起来的肥皂泡,画饼充饥而已。

与其他商业奇才一样,王致和发家致富的故事只能靠民间的口口相传传承下来。故事是这样的:“王致和落第后,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风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这一偶然的机会给了安徽青年王致和一个想象空间。经过深思熟虑,他终于决定放弃科考,走上经商不归路。这对王致和来说,是他从无意识经商到有意识转行的跨越,不啻重新活一次,他要放弃已有的成就,冒着传统社会“重农轻商”、“重学轻商”的巨大压力,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京味儿小说《王致和》中提到,王致和落榜后曾给武圣关公写过一封信,文辞俱佳,情真意切,从中可以管窥到他内心深处激烈的思想斗争——

“安徽仙源县举子、不肖后人叩拜武圣:乾何宽、坤何广,丈夫无业亦难立足。仕无长幼,以仁为尊;业无巨细,以精为上。武圣以青龙大刀之舞,攻城夺地;华佗用筷木小刃之书,刮骨疗毒。昔者,前辈无心插柳柳成荫,不意酿酒,而琼浆溢遍华夏;不意点豆腐,而豆腐已誉满城乡。今,后人欲制豆腐新品,祈武圣在天之灵佑之!呜呼,武圣并贤兄玄德、贤弟翼德,岂非小小商贩出身?!后人之意,在于新品口味出奇,以奇取胜、以奇传世、以奇为业精之尺度。王致和叩首康熙八年七月。”

王致和决定自主创业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世间少了一个摇头晃脑的酸儒,多了一个灵动而充满激情的商业巨子!

三、无须“退一步”,只需“转转身”

王致和把老父亲从家中接来,让他们帮助自己张罗生意。臭豆腐是上不去八仙桌的东西,但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吃得起,又是美味,而一个“臭”字,又极具亲和力,一下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既然已经改弦更张,就要坚定地走下去!王致和呕心沥血,精心研究臭豆腐的工艺。其臭豆腐销路日畅,生意兴隆。后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臭豆腐的生产流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大。由于底子打得扎实,在他去世以后,后代完全继承了他的生产方式。到了清朝末年,连慈禧太后都知道了鼎鼎大名的“王致和臭豆腐”,每年的秋末冬初季节,都让太监们买一些来吃。但慈禧太后嫌其名称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

把一种最民间、最底层的吃食送到皇宫中,成为御膳之一,王致和也算是做到极致了。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而对王致和来说,是“转过身,海阔天空”。■

猜你喜欢

黄金屋举人臭豆腐
书架谜题
我为臭豆腐狂
刘国勇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舌尖上的校门口
清末科举:实践背离严密制度的困局
旧书里的创意世界
风味小吃——臭豆腐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
主题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