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保卫战”中的真问题
2010-05-14长平
长 平
一纸建议惹来个大乱子,广州市政协觉得很冤枉。他们的建议是,把广州电视台的两个频道的主要播音语言,从粤语改为普通话。这被解读为“推普废粤”的信号,随即出现了连绵起伏的“粤语保卫战”。连续数周,广州爆发了上千人参与的街头运动。
官方反复声明,“推普废粤”是一个伪问题,纯属子虚乌有。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甚至出面说:“我都在学广东话,谁敢废粤?”但是,粤语保卫战并没有因此而停息。
少数人阴谋操纵,多数人不明真相——对于广州的“粤语保卫战”,最后被解读成了这个惯常的说法。不过,在这一次事件中,让人费解的是,政府一再解释,废弃粤语是没有可能,但为什么人们还如此激愤?所以,不是被煽动又是什么?这种逻辑替代了重要的追问:如果推普废粤是一个伪问题,那么真问题到底是什么?
得益于香港、澳门及海外华人,在中国所有的汉语方言中,粤语无疑保存得最为完好,不仅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作为载体,也能通过公共媒体进行传播。在广州的电台和电视台节目中,粤语占尽优势地位。这在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尽管各地都活跃着一批以本地方言为基础的民间艺人,赵本山甚至可以把东北方言演绎成央视春晚的“主口音”,但是在官方控制的公共媒体中,用方言播音多被视为违反语言规范,也就是违反推广普通话的政策。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1949年以后才有的政策。在中外历史上,统一语言和文字一直都被视为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种必要手段。人们在批判秦始皇的暴政时,也对他“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赞赏有加。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思想兴起,语言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识,更加受到重视。中国清末把“官话”更名为“国语”,民国时期开始由专门的政府部门来推广,而学界及民间社会也掀起了影响深远的“国语运动”。1949年以后,官方推广普通话水到渠成。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台湾、新加坡等地。
统一语言在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中居功至伟,但是正如民族国家本身也要遭遇反思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语言垄断对于文化的破坏。每一种强势语言如伦敦话、巴黎话、东京话及北京话等,都以强势的地域文化或正统文化作为背景,极容易造成对其他地域文化的歧视。因此,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一些国家把多种语言并列为官方语言,更多的国家则将政策资源用于保护方言等边缘文化。
文化的多元共处是一种后现代观念,而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尚处于前现代阶段,也就是对“统一”“正统”“中心”及“规范”等概念还有着强烈的渴求,甚至将其神圣化。受这种教育影响的大多数中国人,很难想象一个国家有几种官话的情形,那几乎等于混乱。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达尔文主义甚嚣尘上,人们相信适者生存,一些方言被淘汰,在他们看来乃天经地义。在整个北方地区,说好普通话不只是为了方便交流,而且是良好教养的表现;方言则意味着土气和落后,可以在春晚节目中充当笑料。在四川等地多次出现电视方言节目被叫停的情况,但是几乎不可能出现“保卫川话”的街头运动。人们认为,方言节目固然有趣,但是推广普通话无可置疑地是一项更加重要的工作。
广东在古代是蛮夷之地,缺乏中原文化的教化;如今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领时代风气之先。其相对发达的市民文化,和北方正统文化之间,一直存在冲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经济及文化活跃,大有南风北渐之势。广电总局多次发文,禁止电台及电视台主持人模仿港台腔。如今民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拉锯战在所难免。推普废粤这个“伪命题”的背后,广东人的文化焦虑是真实的。而在广东地区,大量说普通话的新移民或流动人口,非但没有抗议本地方言歧视,反而对粤语保卫战抱以同情的理解。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政协委员的提议中,将改设普通话频道的目的表述为,“适应今年11月来广州参加亚运会和旅游的国内外宾客语言环境的需要”。这就是狠抓中心工作、其余纷纷让步的“正统思想”。如果说在这场粤语保卫战中真有什么“别有用心”的话,那就是人们捎带表达对于亚运超强势的不满。
北京举办过奥运会,上海正在举办世博会,广州即将迎来亚运会。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兴土木,整顿市容。不同的是,广州的市民和媒体,一直都在发出抱怨的声音。而官方一方面沿用正统文化中的“中心工作压倒一切”的模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这些声音有所包容,在遭遇“粤语保卫战”的街头运动时,一再表态绝无“推普废粤”之心,这本身已经成为岭南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