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双赢 共谋发展
2010-05-14孙忠一
孙忠一
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下,2009年却成为中国能源“对外合作年”。中国石油抓住国际油价低位运行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国际合作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率先从危机中突围而出。
即便时至今日,人们回想起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寒流时,还禁不住寒战。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与经济冷暖息息相关的石油石化行业自然难以置身事外。
一方面国际资本明显跌落,石油生产国引资陷入困境,资本短缺直接影响油气上游勘探开发投资;另一方面经济衰退使全球油气需求收缩'国际贸易大幅萎缩,价格滑落。
在这个漫长的“严冬”里,是雪藏冬眠,还是伺机突围?
在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成蔓延之势的日子里,中国石油总部大楼一间会议室灯光数日不熄,中国石油决策者在这里集中预判经济形势,谋划应对之策。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继续,尚未见底。这次危机前所未有,石油天然气行业受到严重影响。面对困难,我们要坚定信心,不能被困难所压垮。”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在2009年初的一次会上说,“同时,宁可把困难估计得更严重些,把时间估计得更长些。”
中国石油决策层最后做出判断,尽管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严峻、挑战前所未有,但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2009年可能是集团公司发展面临考验最为严峻的一年,我们要有充分估计;要科学分析形势,把压力传递下去,把信心提振起来,知难而进,共克时艰。”蒋浩敏不止一次地这样鼓励中国石油百万员工。
一年来。面对石油市场剧烈波动、产运销储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式,中国石油进一步强化投资规模控制和结构优化,优化油气生产和炼化加工,科学安排资源投放,同时抓住机遇大力拓展对外合作,较好地适应了国际市场的变化。
守常:良性发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一度跌破辽河油田稠油开发综合成本。至4月下旬,辽河油田曾连续数月原油库存保持峰值状态。
怎样组织生产最科学高效?“经济产量”成为辽河油田上下“点击”最多的一个词。
2009年辽河油田前3个月的原油平均日产量:1月为3.003万吨,2月为2.923万吨,3月为2.836万吨,油田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间在不断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袭来,首先碰撞的是油田生产能力与经济产量的关系。辽河油田生产的稠油、超稠油占总产量的2/3,单位成本远高于稀油,综合成本位居中国石油第一。在此情况下,到底生产多少原油最经济高效?成为必须找到的答案。
辽河油田2009年科学配置原油产量的工作,正是突出了“经济产量”这个重点。在综合生产能力,投资规模,生产成本、商品量等因素的基础上,以经济效益配置产量,把过去由一个专业部门的配产,变成多专业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综合配置。
报告显示,辽河油田12个采油单位有10个实现单井效益评价覆盖率100%。这意味着这10个采油单位的每口井都找到最佳经济运行状态。也意味着这些井生产的每吨油都是经济产量。
去年8月开始,辽河油田集中4个月时间,对各单位效益评价服务器进行硬件升级,完成数据从旧库向升级后新数据库的迁移,保证了效益评价工作持续高效开展。新的数据库系统运算速度大大提高,原来每月1000多口井效益产量的评价需要1个多小时,现在只需要3分钟。
一项项科学高效油气田生产经济评价项目与方式,使辽河油田生产的每一吨原油都贴着“经济”二字。
油田直面危机,在挑战中形成一整套新措施。目前,辽河油田正在推演着一套公式。原则是,预算安排、生产计划、产能建设体现经济产量,每个项目,每项活动、每件事情都服从经济产量,求解出产量与效益两点之间最短的那条线——一条通向经济产量的路径。
企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是企业一道难越的“门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油价一路下滑,对于油田企业来说,成本更成为一个严峻的考验。创新企业管理,是面对危机时,众多企业要完成的一道重要考题。
当金融危机使海外钻井市场的工作量普遍下降时,西部钻探公司坚持“理顺,规范,提高”六字方针,保持了海外业务高效、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海外队伍由55支增至73支。
西部钻探国际合作处处长陆怀强说:“海外项目部还在巩固现有市场,不断拓展新市场上下功夫。埃及项目部积极开发修井、专业化技术服务和周边市场,新增5个市场钻井修井任务,进尺2.1万米,并在乌兹别克斯坦成功创造了吉达4井超深井井下零事故佳绩,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
“从应对措施看,中国石油首先是守住了‘常。”中国石油大学能源专家郭庆方说,“决策上,中国石油没有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乱了阵脚,坚定坚持了科学的战略判断。从行动上,中国石油保持一些基本行动原则不动摇。如在国际油价还在百元高位震荡时,中国石油就发出了‘过紧日子的动员令。”
求变:化危为机
“过紧日子”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投资和项目建设上,用在互惠互利的国际油气合作上。
“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利用海外能源资源,是花好钱的切入点之一。”中国石油大学能源专家认为,“这同时也是我国能源形势‘危与‘机中的‘机。”
于是,2009年成为了中国能源“对外合作年”。中国石油抓住国际油价低位运行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外交及集团公司整体优势。不但完成对新加坡石油公司、日本大阪炼厂股权收购,而且在两伊、中亚,俄罗斯和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项目也相继取得重大突破。
2009年2月18日中国石油宣布已与俄罗斯有关公司签署开展长期原油贸易的协议,俄罗斯从2011年至2030年每年以1500万吨向中国供应总计3亿吨原油。
5月24日,中国石油通过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间接全资拥有的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公司,与吉宝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吉宝油气服务有限公司达成附生效条件的协议,将收购吉宝公司所持新加坡石油公司约45.51%的全部股份。
中国石油表示,“新加坡石油公司将成为中国石油国际战略的新平台,并将为公司打下更坚实的发展基础,开辟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11月8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与英国石油公司同伊拉克国有南方石油公司签署了开发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的初步协议,这一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50亿美元。
业内人士表示,鲁迈拉油田的开发将有利于公司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有利于中国石油进入中东油气富矿,深入在中东地区开展油气合作。
2009年12月14日,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第一天然气处理厂。国家主席胡锦涛与中亚管道沿线3国元首共同开启了通气阀门。在中外建设者的欢呼声中,中亚天然气沿着古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涌向中华大地。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大背景下,中国对外能源合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为阴霾中的世界经济点燃了一缕光亮。这一瞬间,通过媒体镜头传遍世界。
“中国石油辩证地认识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危中有机,通过求变,化危为机。”中国石油大学能源专家郭庆方说。他认为,中国石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整体优势,对外合作不断深化,不仅合作项目大幅增长,而且合作领域也实现延伸,合作方式更加多样,手段也更加灵活。
不仅如此,中国石油在用“守常”与“求变”的方式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还在不遗余力地履行着带动国内地方和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以中国石油与中国船舶、华菱钢铁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为例,在提高中国石油未来“下海”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大型船舶建造、海陆石油勘探设备生產开发、钢铁行业的发展,为这些行业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
当中国很多外向型中小企业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时候,中国石油积极为国分忧、为民解愁,通过重大关键设备国产化,带动不少于百家大企业甚至上千上万家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中国石油,这个曾经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承袭者,不仅经受了金融危机和低油价的双重考验,还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扛起重任,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公司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