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女性导演的胜利
2010-05-14朱靖江
朱靖江
如果靠混淆性别界限、攻占男性导演作业面作为女性导演赢得奖励的前提,对于更多以女性气质取胜的女导演而言,似乎并无可资参照的价值。
如果以一个宏观的角度回望2010年的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人们或许会记住两桩历史性事件:《阿凡达》的高调入围与《拆弹部队》的光鲜获奖。前者是因为詹姆斯·卡梅隆继《泰坦尼克号》之后,再度以全球电影票房奇迹缔造者的身姿亮相于好莱坞的颁奖典礼。后者之所以同享殊荣,正是因为《阿凡达》的登顶之梦断送在这群灰头土脸的拆弹专家手中。
这部低成本、低票房却在影评人的推介下咸鱼翻身乃至风生水起的独立电影,如同用弹弓击败巨人歌利亚的牧羊小子大卫,赢得了长期对“大神”卡梅隆腹诽有加的好莱坞“议员”们的一致青睐。
《拆弹部队》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是最新出炉的梦幻偶像。这位身材高挑、面容坚毅的女士,是美国电影艺术学院自颁发奥斯卡奖以来,首位夺得最佳导演奖殊荣的女导演,82年的一棵独苗,难怪赢得观礼现场的满堂喝彩。更富于戏剧性的,是被凯瑟琳击败的对手詹姆斯·卡梅隆,曾经是他的艺术引路人与前夫,究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是如台湾文人李敖所言:“前妻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动物?”究竟是众望所归,还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于凯瑟琳·毕格罗的此次获奖,不少人都有发言的欲望。
凯瑟琳导演,一个好莱坞电影的异数
“凯瑟琳·毕格罗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象征性地终结了一个男性统治电影艺术的时代,”美国影评人莱妮·弗兰克评价说,“但这部获奖的《拆弹部队》却依然是一部男性价值观的电影,这意味着一个女导演如果想在好莱坞获得承认,她必须比男人表现得更像个男人,不同之处仅在于她可以穿着裙子出现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凯瑟琳·毕格罗的确是一名执著于硬汉情结的女性导演,从出道时的处女作《无情》,到为她赢得声誉的《K-19:寡妇制造者》,以及这部扬威奥斯卡的新作《拆弹部队》,都是“兵哥纯爷们,铁血真汉子”的人物和情节,儿女情长一笔带过,金戈铁马才是激情所在,令人忍不住思忖这位女导演莫非北欧神话中“瓦尔基里”女战神转世,不爱红妆爱武装。她女性化的缜密思维,往往表现在对机位的安排和对镜头的细致规划上,如在《拆弹部队》中用多机位表现爆炸场景,以及士兵们在险恶环境中的表情和行为细节,这也为其作品的艺术成色增分不少。
凯瑟琳·毕格罗从不讳言她对男性权力的渴望拥有。“在电影的行当里,男人能做的事情我都能办到。”她曾在答记者问中做过如是豪言。的确,在《拆弹部队》的剧组访谈中,所有身形粗犷的男演员在谈到导演的时候,无不由衷地感到敬畏。他们与这位强悍的女导演之间,存在一种超乎性别的情谊。“毫无疑问,在剧组中凯瑟琳拥有绝对的权威。她是我们这群男人的核心。”在好莱坞这个格外注重性别特征的浮华世界,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异数。
而对于更多的女性电影人而言,凯瑟琳·毕格罗作为她们的代表,领取了奥斯卡史上第一尊最佳导演奖,是一桩喜忧参半的事情。一方面,好莱坞主流电影势力终于在多年的无视和拖延之后,承认了女性在电影导演领域的能力和贡献。这无疑是划时代的进步。即便是在男性雄踞主宰地位的美国政坛,赖斯和希拉里·克林顿等杰出女政客早已证明女性在外交、安全等国事部门完全可以和男性政治家媲美,更遑论归属于艺术领域的电影创作活动。因此,当一名有着20多年导演经历的女性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手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尊奥斯卡大奖,终归让电影导演界的“第二性”感到扬眉吐气。
但另一方面,凯瑟琳·毕格罗过于男性化的创作方向虽然有其价值,却并非女性导演乐于遵循的常规套路。不少人因此而质疑,这份显赫而突兀的荣誉是否意味着另一重隐性的性别歧视:即女导演们更擅长的情感、家庭、喜剧和女性题材电影,依然没有得到奥斯卡评委们足够的重视。如果靠混淆性别界限、攻占男性导演作业面作为女性导演赢得奖励的前提,对于更多以女性气质取胜的女导演而言,似乎并无可资参照的价值,毕竟拍摄《K-19;寡妇制造者》一类的电影不是大多数导演系女生的艺术志向。
女性导演何时获真正的艺术肯定
尽管人数有限,活跃在国际影坛的女导演却并非凤毛麟角,她们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和票房佳绩。当我们提及简·坎皮恩、索菲娅·科波拉等著名女导演,首先会想到她们气质迷人的女性视角以及温婉清新的视听语言。无论是前者执导的《钢琴课》,抑或是后者操刀的《迷失东京》,都是当代世界影坛的精品,但均与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失之交臂。
在身为独立电影工作者的姿态上,坎皮恩和科波拉甚至比凯瑟琳·毕格罗更为纯正,她们对电影艺术的探索之功也更早被国际电影界肯定。
因此,我们不应以一尊奥斯卡奖的归属来判定某位电影导演的艺术成就,更不能因此忽视大多数女性电影人为这门艺术奉献的激情、泪水、欲望、风情乃至八卦、时尚、神经质的叙事方式。
即便将凯瑟琳·毕格罗的女性导演身份忽略不计,获得奥斯卡全面肯定的《拆弹部队》能否被视为伊拉克战争题材电影的代表作,依然值得商榷。按照褒誉者的评价,“这部影片具有纪录片一般动感粗粝的影像风格,同时彰显了悲剧境遇中的人性之光。”然而仅此美育并不足以构成一部经典电影的核心价值。当我们回想起《野战排》《猎鹿人》和《现代启示录》等一批名垂影史的越战电影杰作,我们能够听到电影导演们透过一幅幅画面、一组组镜头发出的内心怒吼。这些作品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灵魂之痛,反思那场战争带给两个国家的鲜血创伤。无论经过多少年的岁月消磨,它们依然称得上美国电影的代表作。
令人遗憾的是,《拆弹部队》却并不具有如此深刻的悲剧精神,它试图构建+日常环境下的战争场景,让一群拆弹狂人如同打电玩一般拆除那些反美武装设置的地雷和炸弹,却放弃了对这场战争本身价值的直接判断。凯瑟琳·毕格罗成功地完成了这场真人出演的战斗游戏,从艺术和技术的层面比很多男性导演更为出色,但是她依然没有达到她所敬仰的那些电影大师们的高度——赋予一部作品在历史潮汐中的文明坐标,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言者。
在这一点上,被奥斯卡贬黜的詹姆斯·卡梅隆甚至尤胜一筹,他将一种终极关怀构建在人类与潘多拉星球之间的关系上,以杰克归化于纳威人,象征着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以至于有人预言《拆弹部队》将是一颗在电影史上一掠而过的流星,真正守望在21世纪初电影银河中的恒星,依然是《阿凡达》这部掀起万众狂澜的神谕之作。
“我不能改变我的性别,我也不能停下来不拍电影。”这是本届奥斯卡双冠女王凯瑟琳·毕格罗最鼓舞人心的励志箴言。无论是继续坚守“铁血路线”的她,还是那些拍出了《妈妈咪呀》《欲望都市》《暮光之城》《朱莉与茱莉娅》等优秀作品、内心世界更为柔美亲和的多数女导演们,都将继续在电影的坎坷道路上奋力前行。
在2010年,我们见证了一个奥斯卡奇迹的诞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见证女性电影人破茧而出,真正拥有一片属于她们的艺术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