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榜样

2010-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7期
关键词:春晖新闻周刊上海

关 军 张 鹭

新的城市价值链中,积极的上海力量成为上海3.0时代发展的原动力。

接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电话,王吴青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打算)怎么写我们上海人?是赞美上海人呢,还是让上海人‘下地狱呢?”

“我们希望尽可能公正地写。”

“那就是‘下地狱喽。”因为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熟识,王昊青这句话带有半开玩笑的意味。不过很显然,在这个上海女子的印象中,来自外界的对上海人的赞美少之有少。

王吴青是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的副院长,目前还担任世博会上海馆的策划总监,其职责所系,是通过上海馆对外传播上海的形象和理念。上海的責任是示范价值。

王吴青说,想理解上海,看看石库门这种本地特有的建筑吧,它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西洋的,真正是中西结合。上海这座城市,也是如此。

包括易中天、余秋雨在内的多位学者都曾指出,中国其他地域对上海的批评与不满,既有合理成分,也有不合理的成分。公众似乎普遍对上海的特异性及西化难以接受,由于漫长的封建农耕社会积淀的心态,他们更看重同一性。易中天直言,人们许多时候是“以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化观念去抨击上海人,或者对上海的先进与文明(比如上海人特有的‘经济理性‘个体意识甚至‘卫生习惯等等)‘看不惯或‘看不起。”

上海的契约精神

人们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上海集体人格中的积极意义。

上海人的特性与这座城市的早期经历不无关系。在当代中国人当中,上海人尊重规则、尊重契约、关注个人生活品质等特点,都使他们看上去更接近现代社会和商业文明的规范,也在更大程度上背离了中国的传统人际关系和性格特征。上海人之于中国人而言,究竟是先行了一步,还是离经叛道?

余秋雨把近代科学先贤徐光启看作上海文明的一个标本,认为他是中西文化的奇异组合,“开通,好学,随和,机灵,传统文化也学得会,社会现实也周旋得开,却把心灵的门户向着世界文明洞开,敢将不久前还十分陌生的新知识吸纳进来,并自然而然地汇入人生”。

李大伟祖籍山东,生于上海,当过教师,做过记者和专栏作家,目前从商,涉足地产、餐饮等多个商业领域,对上海人作为“经济动物”的一面多有观察。因为工作的关系,李大伟走南闯北,他对北京、山东、东北的生活都很熟悉,“北方人先处交情,再谈生意。上海反过来。做生意、办事,很少会想到如何利用政府资源”。从生意本身而言,他当然更喜欢后者。而上海人在生意上不是风险偏好型的,所以民营经济不是很发达。上海人做生意的特点是,对低利润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上海还有一个庞大的职业经理人阶层。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于春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上海人在现代社会的角色是称职的职员,他们最推崇的人是唐骏,这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职业经理人,被称为“打工皇帝”。

于春晖也曾在多家企业担任高级管理者,他对上海人的经济理性十分推崇,觉得这恰恰符合了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要求。他注意到,上海人有非常好的契约精神。谈判的时候显得斤斤计较,但一旦签订合同,执行力就很好,讲究信用。“如果说上海的软实力,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条。”

知名民营书商路金波生于陕西,在上海生活多年。前些年,路金波还在老城区租房子住,邻居多为老年人。他那个单元,二层、三层的住户分别是78岁和87岁的老人。有一次,其中一位老人替居委会代收管理费用,因为零钱不够,欠了路金波四角钱。“算了,不用找了。”路金波很自然地说了一句。但老人家却极其认真,连续几次跑到路金波家还钱,最终还是把四角钱给了路金波。

“这就是上海人的观念,不会总想着占别人便宜,也不会随便亏欠别人什么,哪怕只是几毛钱。”路金波对此感慨道。在他看来,外界对上海人性格的非议,某些其实恰是符合现代商业文明规则的,即使是某些性格瑕疵,大多也不具有社会危害性。

“上海没有蹭饭这个词,出去吃饭肯定是有事,事先讲好谁买单。要不然平白无故吃你一顿饭,欠你个人情干吗?”作家叶辛说。

曾在贵州插队的叶辛去过当地的很多工厂,他说,即便匆匆参观一下,也能发现贵州本地的工厂与上海迁到贵州的工厂有所不同。前者因为有上午八点上班九点下班、下午两点上班三点下班而被称为“八九二三部队”,而后者,即使在文革中,迟到、早退这样的风气也是不被容忍的。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王吴青说,上海人最难以容忍的生活习性就是脏和懒。这个群体总体上守纪律、善忍让、处事理性,少了一些东方人的矫情。

在王昊青看来,上海人以打理自己的人生为乐事,不会得过且过,这在她那些毕业不久的学生身上也有体现——那些80后的年轻人很会规划生活,很注意理财,有的已经拥有两套住房。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于春晖特意强调,上海对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确有许多示范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上海理应更多承担起沟通中西的桥梁作用。外界看待上海的眼光要改变,上海人自己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在干春晖看来,上海人的前瞻性不够,“一个不关心自己前途的城市很难成为国际大都市。”

猜你喜欢

春晖新闻周刊上海
百年富春:四季宴魁春晖飨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为教育扶贫做实实在在的事
贵州思南县春晖人才扶贫计划正式启动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