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礼宾,大政治

2010-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15期
关键词:礼宾尼克松外交部

杨 敏 魏 然

一部礼宾的删繁就简史,亦是一部国力由弱到强的成长史,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外交大国日益成熟的心态

2010年4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坐的专机抵达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他走下舷梯,同美方官员和中国驻美大使等一一握手,随后乘车离开机场,整个过程仅持续了5分钟。这是中国礼宾改革一项最新举措,即我国领导人抵达和离开往访国时,不再组织当地华侨华人、留学生等到机场迎送。外交部礼宾司前代司长鲁培新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这个事情在国内和国际社会,特别是媒体上,得到非常好的反映。”

20多万群众,15万面国旗

1955年1月,由新中国外交部办公厅交际处升格而来的外交部礼宾司正式对外办公,专门负责外交出访和访华接待工作。建国之初,礼宾司的工作非常庞杂,当时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不多,几乎每一个访华的外国代表团都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

1956年“波匈事件”发生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向全世界表明中苏两党两国团结一致和捍卫社会主义阵地的决心,1957年1月6日,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名义致信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邀请他访问中国。伏罗希洛夫率团访华也是对毛泽东此前访问苏联的回访,以显示中苏两国的平等地位。

伏罗希洛夫的访问得以成行。1957年4月15日,伏罗希洛夫率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抵达北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贺龙等中国党政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伏罗希洛夫访华期间,几乎所有的行程都由中国党政主要领导人陪同,每到一地都出现“万人空巷”的热烈局面,特别是在上海,举行了20多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以此欢迎伏罗希洛夫到上海访问。对中方高规格的热情周到细致的接待,伏罗希洛夫多次表示非常满意。

而这些动人的场面是事先精心安排的结果。《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查阅了外交部的解密档案,根据1957年4月《接待苏联伏罗希洛夫主席工作计划纲要》(初稿),当时要求上海市组织群众3万人参加机场欢迎,从机场到住地组织群众22万夹道欢迎,群众需要手持中苏两国小旗、标语、花束……除了群众自制的花束和标语外,估计尚需由国宾接待委员会购制中、苏国旗各7.5万面,鲜花2万束,分发给群众携带。少年宫是被参观单位,要求少年宫组织少年儿童4千人参加活动,并准备儿童创作向伏罗希洛夫送礼。群众大会也是接待工作的一部分,该计划纲要要求,如果天晴,就在人民广场举行群众大会,要求参加群众人数为20万人。如果下雨,就在文化广场举行,群众人数降为1.4万人。

现在看来,这些庞大的数字以及这些数字后所代表的辛勤筹划和组织,依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在1957年的中国,这几乎是最高规格的外交礼遇。

礼宾革命

“清汤白燕、红烧鱼翅、冬菇围扁豆、炸鸡腿、松鼠桂鱼、莲茸香酥鸡、冬瓜帽、核桃酪”,外加水果、冷盘、点心,这是外交部解密档案披露的伏罗希洛夫所率代表团1957年访华时的国宴菜单。

建国初期招待国宾的国宴里,几乎都有燕窝、鱼翅之类的名贵菜。1965年3月,毛泽东指示,说宴会规格高,且不看对象,如千篇一律上燕窝、鱼翅那些名贵菜,花钱多,又不实惠,外国人也不一定喜欢吃,建议请外国人四菜一汤就可以。另外,毛泽东认为,在宴会上既要陪同说话,又要陪吃饭,时间长了陪不起。

1966年,外交部根据毛泽东意见对礼宾仪式进行了新的规定:宴请四菜一汤,中央陪同人员不必太多;宴请时间控制在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之内。

实际上,早在1960年代初,周恩来便提出礼宾改革。外交部礼宾司前代司长鲁培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恩来让礼宾司的同志将“礼宾革命”四个字写在办公室的墙上。此时新中国的外交局面已渐渐打开。截至1959年底,已有32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外交往来十分频繁,这让礼宾司的工作不堪重负,且浪费许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文革时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礼宾司又做出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礼宾改革,如男同志不准穿西服,女同志不准穿旗袍,不穿高跟鞋,不抹口红,不戴首饰,不烫发;停止摩托车护卫;对外送礼应体现毛泽东思想等。1967年3月,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发出通知,“对外赠送《毛主席语录》就是向世界人民宣传毛泽东思想。各涉外单位,应将此作为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这一年6月,我国驻缅甸使馆人员强行向华侨和缅甸国民散发《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章 ,幸亏被周恩来发现并及时阻止,才没有酿成大的外交风波。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后,我国外交的礼宾仪式已简化了很多,如1964年外交部规定,元首来访有关活动,由副委员长或副总理陪同;文革时期,取消元首来访的礼炮鸣放等等。

停止组织夹道欢迎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尼克松的专机准时降落在北京机场。“当尼克松出现在飞机舱门的时候,周恩来并没有鼓掌,而是等他走到舷梯一半位置的时候才开始鼓掌,尼克松还未完全走下舷梯便伸出手来,相比之下,周恩来显得很淡定,站在原地伸出手,伸手的幅度不大不小,正好合适。”外交部礼宾司前代司长鲁培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等到尼克松主动走上前去与周恩来握手时,周恩来才说了那句著名的话:“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

中美破冰,乃世界瞩目之举。尽管周恩来对此事极为重视,连尼克松居住的房间都要亲自检查,但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周恩来给外交部确定了接待方针: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待之有理,不强加于人。尼克松车队经过的沿途,不组织群众欢迎,但又不能无人,“天安门广场那一段,就组织了些群众,人也不能太多,看上去像自发迎接的,烘托一下气氛”,鲁培新介绍,“后来西方媒体对我们接待工作的评价是:合于理但不热。这体现了我们的原则‘不冷不热。”

尼克松访华的消息在当天便通过卫星传送到世界各国,引发了一批国家争先恐后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仅在1972年,便有包括英国、日本、德国在内的13个国家与中国建交。也在这一年,中国外交部礼宾司依据国内外形势对接待礼仪又做出调整,主要包括:副总理、外长来访,不组织群众欢迎,不请外交使节迎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我国副部级以上迎送领导从40人减至30人以下,从东单沿长安街直到钓鱼台国宾馆的夹道欢迎群众从10万人控制到4万至5万人;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又停止向来访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提供专机,更停止了为来访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组织夹道欢迎。

1980年代,中国礼宾改革继续进行:有一部分是对文革时极左思潮影响的纠正,如女士终于有了接待外宾时穿连衣裙和旗袍的权利;有一部分是提倡务实节约,比如对外宴请中,控制我方参加人数,主、客比例为1∶2;国宴重申“四菜一汤”等。

1991年,我国领导人出访迎送仪式由机场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据当时的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鲁培新回忆:“如果主席出访,那么总理来送;如果总理出访,副总理来送,就几个人。先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集中,然后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内,送行的人排成队,与出访领导握手,完了之后出访的人就去机场了,很简单,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

进入21世纪以来,礼宾改革有了新思路,比如简化驻外使领馆组织迎送活动,被舆论认为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上世纪80年代担任过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的唐龙彬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高度赞扬了这项礼宾改革的新举措。唐龙彬表示,外交出访到底需不需要组织华人华侨来接待的问题,他早在两三年前就提出过,理由是现在国际上多边外交频繁,不必每次组织几百人来机场迎接,接待的人多,并不能体现国家实力的强大。唐龙彬介绍,很多欧洲国家相隔很近,领导人相互出访时,就带上一个警卫、一个秘书还有文件包就行了,他认为这次简化礼宾仪式是势在必行。 ★

我国礼宾工作重要改革措施

●1978年秋天开始

为外宾访华举行欢迎仪式的地点由机场改至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

●上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领导人出访一般不再举行答谢宴会或答谢招待会。

●1991年开始

我国领导人出访的离、返京简化送迎仪式。

●2010年

我国领导人出访时,简化驻外使领馆组织迎送活动相关安排。

猜你喜欢

礼宾尼克松外交部
外交礼宾礼仪漫谈
揭开外交礼宾礼仪的面纱
25美分欠款
蒋介石气得骂了娘
开发会展礼宾服务对会展经济的研究
王礼宾作品
尼克松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