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世俗与浮躁中固守一方净土

2010-05-14舒晋瑜

杂文选刊 2010年7期
关键词:张承志光明日报知识分子

舒晋瑜

在《中华读书报》持久从容且不失敏锐地往前奔跑的旅途中,我是“家园”这一接力长跑的第三棒。自1994年创刊以来,前两任“家园”的编辑分别是萧夏林和王小琪。当时王蒙和王彬彬展开笔战,萧夏林把“二王之争”引入“家园”,接着挑起“理想主义”的争论,引起全国知识界的关注。与此同时,萧夏林还编了一套“抵抗投降书系”,遗憾的是只出了两本便无下文。那两本书分别是张承志的《无援的思想》和张炜的《忧愤的归途》。

许多年之后,2009年的冬日,我约了张承志采访,行走在狂风席卷着尘沙漫天肆虐的路途中,他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无限感慨:当时,《中华读书报》影响之大,几乎是全国知识界的旗帜。

我与萧夏林至今未曾谋面,对于此后关于余秋雨等诸多论争,更无意介入。我要说的是,这面旗帜到了“家园”副总编辑王小琪手里,更是鲜明亮丽,风生水起,不那么咄咄逼人,却更加睿智通达,依然是知名学者、作家争相发表思想随笔的舞台。王小波、金克木、严家炎、谢冕、阎晶明、谢泳……原谅我不能一一提及那些曾经为“家园”无私展现思想锋芒的作者,是他们让“家园”成为知识界表现思想争鸣与真知灼见的腹地;而在近几年经营“家园”的过程中,我的心里也有着清晰的标杆,也许还达不到,但是在努力靠近。

《光明日报》号称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作为《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子报,《中华读书报》的副刊“家园”似乎是“园中之园”,我们一贯秉持的原则,仍然是为知识分子提供思想的、学术的、文化的随笔舞台。不同于其他副刊,“家园”极少发表纯粹的诗歌散文,而具有思想内涵、学术见解、或文坛见识的好文章,“家园”都欢迎。

从1999年6月起,我到《中华读书报》已经十余年。从始至终,我对这份在全国知识分子中颇具影响的报纸,有着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在接手“家园”之后,更增添了几分压力。有一个感觉是,约稿不那么好约了。偶有爽快,却是拿个序言或往年的旧稿来打发稿约。大家都变得忙碌起来,严谨的学术界也泛起了浮躁之风,一个又一个的抄袭话题将无数人卷入是非之争,出版界也不乏改制改企等等诸多关乎生存的话题……这个时候,《中华读书报》早已经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和分工,更多的争论与“家园”无关。但是,我想,速朽的快餐文化不断蚕食阅读者有限的时间,越是这时候,我们越需要有清醒的定位与思考。所幸还是有很多《中华读书报》的铁杆读者,他们关注“家园”,支持“家园”,发现个错别字,也认真地打来电话,看到好文章,立即发来短信……我怀着感恩之心接受各种意见和批评,因为我希望“家园”在大家共同的关怀和努力下近趋完善,真正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块净土。

(作者系《中华读书报·家园》责任编辑)

插图 / 眼界 / 佚名

猜你喜欢

张承志光明日报知识分子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怎样的心灵以及如何心灵:《心灵史》的一种读法
浅谈张承志小说创作中的母性书写
张承志文学写作的元记忆和元话语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你是知识分子吗?
不能没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