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例慢性重型肝炎发病因素分析
2010-05-14张莉莉汪巧娅马建红李红艳
张莉莉,汪巧娅,马建红,李红艳
重型肝炎以肝脏急性坏死为病理基础,一旦发病,病情发展迅速,病势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其中以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最为常见,其发生往往有很多预警因素。为更好地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指导护理,降低病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北方地区5所传染病医院收治的61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进行预警因素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地坛医院、青岛市传染病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和保定市传染病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61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病人的病历资料。年龄15岁~81岁,平均年龄为45.3岁。其中男 496例,女 122例。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对618例病人预警因素(包括诱因、年龄)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618例病人年龄分布与预后分析(见表 1)
表1 618例慢性重型肝炎年龄分布与预后分析 例(%)
2.2 618例病人发病诱因与预后(见表 2)
表2 618例病人诱因分布与预后分析 例(%)
3 讨论
3.1 影响慢性重型肝炎发病及预后的预警因素 年龄常作为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病人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50岁以上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15岁~29岁者,与国内外对老年肝功能衰竭病人预后差的观点一致[3,4]。本病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年人,年轻病人和老年病人相对偏少,年龄以40岁~49岁组最多(33.17%)。可能与青壮年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不能充分休息、生活负担重、应酬多有关。50岁以上病人的病死率明显高于15岁~29岁病人,考虑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随之延长,且对于曾经反复出现肝脏炎症反应的病人,肝脏坏死逐渐加重,肝脏再生及修复能力降低,导致病死率增高。
3.2 诱因分析 618例病人中,有诱因者占49.35%(305/618)。发病诱因劳累占38.36%、精神创伤占15.74%、饮酒占15.08%。在诸多诱因中,劳累比例最高,表明过度疲劳是慢性重型肝炎病情加重与复发的主要诱因。有文献表明,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饮食不当等是病情加重的主要影响因素[5]。因此,护士要告知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休息的重要性,因为过度疲劳会降低机体抵抗力,诱发疾病的发作。嘱病人卧床休息,重症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保证充分休息,午后睡眠1 h,每晚睡眠时间不少于9 h,以减少体力消耗,增加肝脏循环血量,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心理因素是慢性重型肝炎病情加重与复发的重要诱因。由于病人多有恐惧、焦虑、消极、悲观情绪,尤其是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病程长,易反复,要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纠正其不良心理和消极情绪,诱导病人及家属处于积极、乐观和合作状态[6]。护士应开展心理治疗,指导病人有效利用心理防御机制,解除心理负担,防止情绪反应过于激烈,如大怒、大喜、大悲等情绪强烈变化。采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了解病人的心理、生理、家庭、社会情况,尤其是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与医生配合,使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协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消除焦虑、抑郁情绪。若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心理障碍会明显提高重型肝炎的治愈率[7]。饮酒是慢性重型肝炎发病的因素之一。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产物及其引起的代谢紊乱是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原因[8]。慢性重型肝炎病人心理压力较大,借助饮酒排解压力也是一种方式。有报道,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同饮酒程度及饮酒持续时间直接相关[9]。本组研究也有相同的发现,饮酒可以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复发。护士要认真观察病人病情,及时发现病人出现戒断症状的情况,是否有戒酒综合征。向病人及家属讲解饮酒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及戒酒方面知识,激发病人戒酒的愿望,坚定病人戒酒的信心,并让家属参与,协助做好病人的劝导和督导工作,保证病人的病情不再加重和复发。告知病人季节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防止着凉引起感冒,使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降低,诱发慢性重型肝炎。同时要使病人真正重视服用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不能随意停药,完全遵从医嘱合理用药是使疾病康复的重要保证。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要注意休息,忌酒,避免使用明确肝脏损害药物,防止病情加重。
总之,加强中年人的定期体检,按时复诊,同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使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忌酒,劳逸结合,尽早认识病情的严重性,减少诱发因素的产生,是避免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病情加重与复发的重要措施[10]。
[1]彭文伟.病毒性肝炎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301.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分会,肝病学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60.
[3]向德栋,张盛,王宇明,等.47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6):716-717.
[4]Dhiman RK,Seth AK,Jain S,et al.Prognostice valuation of early indicator in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multivariate analysis[J].Dig-Dis Sci,1998,4(6):131.
[5]田德英,许东,邢铭友,等.拉米呋叮耐药与 HBV YMDD 变异关系的研究[J].临床肝胆杂志,2004,20(3):161-162.
[6]谢冬云.重症肝炎 3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7):1705.
[7]姚文燕,田淅.重型肝炎病人输注脐血干细胞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9(17):38.
[8]徐正婕,范建高.酒精诱发肝细胞凋亡的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999,19(4):221.
[9]王宝思,尹珊珊.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5):312.
[10]禹仲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家庭护理[J].全科护理,2008,6(12B):3292-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