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业教育发展史:1.本科教育
2010-05-13胡自治师尚礼孙吉雄张德罡
胡自治,师尚礼,孙吉雄,张德罡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草业教育是从高等教育开始,由20世纪30年代在大学开设的牧草学、草原学、饲料生产学等单门课程逐步发展成为完整的草业科学专业。通过70多年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草业教育在内涵和外延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就,形成了学科内容丰富,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草业科学本科一级学科。
普通高等院校的专科专业是本科专业的精简和初级形式,在草业教育发展的早期,本科和专科专业常同时并存,但由于专科的招生与否随意性较大,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本科专业数量的发展,草业教育的专科逐渐被取消,故不对专科专业的情况进行专门的叙述。
本科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具有特殊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4个历史发展阶段,对草业科学本科教育做全面的回顾与论述。
1 单门课程教学阶段
1938~1957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草业科学的教学在高等学校尚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建立独立的学科,只是在农学或畜牧本科开设了属于草业科学范畴的牧草学、草原学和饲料生产学等课程。单一课程我国的草业教育只比美国或前苏联晚20~30年。
中国最早开设牧草学的是棉花学家孙逢吉,他在19世纪30年代末于浙江大学开设牧草学,并在《棉作学》一书附有牧草章节。1942年王栋开始在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设牧草学并进行了牧草栽培和玉米+苜蓿的混合青贮等教学实习;1946年以后,王栋多次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和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讲授牧草学和草原学。1945年贾慎修在西北技艺专科学校(1945年该校改名为西北农业专科学校,1950年学校建制撤销,畜牧兽医学科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其他学科并入西北农学院)开设牧草概论课,1947年设立牧草科,由路葆青讲授牧草学。与此同时,1946年蒋彦士在北京大学开设牧草学课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草业科学教育迅速发展。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各农业院校的畜牧专业根据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普遍开设牧草学和草原学。在这个时期全国主要有王栋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开设牧草学(1950);孙凤舞、黄兆华和董玉臣在东北农学院(现东北农业大学)分别开设饲料作物学(1950)、牧场管理(1950)和牧草学(1951);何敬真在四川大学(现四川农业大学)开设牧草学(1951),1952年由杜逸接任讲授;任继周在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现甘肃农业大学)开设草原学(1951);朱茂顺在新疆八一农学院(现新疆农业大学)开设牧草饲料作物生产学(1952);叶培忠、吴仁润在武汉大学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分别开设牧草栽培学和牧草分类学(1952);贾慎修和胡兴宗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开设草原学(1952);孙醒东在河北农学院(现河北农业大学)开设牧草栽培学(1953)。
1953年毛泽东号召学习苏联,1954年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苏联的专业进行了全面修订,畜牧专业的教学计划开设饲料生产学和草原管理学;在教育部的主持下,由王栋、贾慎修和任继周制订了《草原管理学教学大纲》,规定了详细的课堂教学内容。
2 本、专科专业教学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1958~1976,随着我国草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草原生产和草原管理工作加大了力度,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在牧区要保护草原,改良和培植牧草,特别注意开辟水源,牧业合作社应当逐步建立自己的饲料和饲草基地。推广青贮饲料”;同年,农业部发文要求在内蒙古、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省区的牧业和半农半牧业县建立草原工作站的通知。出现了国家对草原专门人才的需求增大和紧迫,而教育部门没有培养相应人才的矛盾,为此,农业部先办高级讲习班培养草原专门人才,如1957年举办了为期半年的“农业部干部学校草原工作人员讲习班”,从16个省区抽调了44名业务干部进行培训;1958年和1959年农业部又邀请苏联专家 И в ан о вА Ф在呼和浩特举办了为期一 年的“草地经营学讲习班”,参加学习的主要是高校、研究所和草原工作站的专业人员。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高等学校开办草原专业的必要性,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我国独立的高等草业教育的基础层次——本科专业应运而生。
2.1 我国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的建立
1952年农业部组织了一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民经济、生产与牧业情况调查团”,团长由时任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担任,农业部聘请南京农学院王栋教授担任副团长,参加调查工作的还有农业部草原处处长杨鸿春及南京农学院讲师梁祖铎和研究生许令妊等。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又组织了一次草原调查,在工作总结中提出要培养草原专门人才的问题。1957年夏,由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提出了建立草原专业的报告,内蒙古自治区核准,上报农业部后得到批准。1958年春,由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贡嘎◦丹儒布院长和畜牧系副主任兼牧草与饲料作物教研室主任许令妊负责,在该教研室的基础上于畜牧系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当年8月招收了首批4年制本科生3个班100余人,1962年我国第一批73名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的建立,标志着草原科学教育不再依附于其他专业而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是我国草原科学教育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2.2 文革前我国草原本科专业的发展及教学情况
1963年,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制订的《1963~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决定,要求在北京、南京、甘肃和新疆的有关农业院校成立草原专业,并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文正式通知有关院校。遵照上述指示,1964年甘肃农业大学在畜牧系内成立草原本科专业并于当年招生37人,同年,新疆八一农学院也在畜牧系内成立草原专业,1965年开始招生,这样,我国的草原专业增加到3个。
上述3校的草原科学专业都根据所处的位置特点和师资条件,制定了自己的专业教学计划,由于校际之间的交流和研讨不多,三校草原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的设置、名称和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专业课基本上都是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利用与改良、牧草栽培学、牧草育种学和畜牧学等。对于教学计划的实践,除内蒙古农牧学院入学较早的年级得以学完课程毕业外,甘肃农业大学和新疆八一农学院的草原专业1964和1965年入学的学生,由于1966年6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教学工作被迫停止,只学习了1~2年,因此,教学计划未能得到完整的实践检验。
2.3 文革中我国草原本科专业的发展及教学情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高校“停课闹革命”,同时也停止招生,高等教育受到全面的冲击与批判,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草原专业也受到根本的否定,教学内容被批判为“封资修”的东西,是“仿抄爬”(模仿、抄袭外国和爬行主义)的样板,要“坚决砍掉草原专业”。由于停课全力搞“大批判”,1964和1965年入学的学生都没有学习过专业课,直到毕业前夕,学生们提出“复课闹革命”,才补习了一点专业知识。
1971全国的大学开始恢复招生,招收推荐的工农兵学员,并提出了“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和改造大学”口号。当年,在专业停办5年之后,甘肃农业大学在1971年恢复招生,内蒙古农牧学院和新疆八一农学院分别在1972和1973年恢复招生,但学制缩短为2~3年,课程特别是基础课被精减,实质上是专科教育。1971~1976年文革期间,甘肃农业大学在甘肃、新疆、陕西、青海、宁夏、山西、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黑龙江、吉林等省区招收和毕业工农兵学员195人;内蒙古农牧学院在内蒙古地区招收和毕业138人;新疆八一农学院在新疆地区招收和毕业近100人。
1972年,甘肃农业大学的草原专业由畜牧系分出,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草原系,并在全国招生,他是我国草原专业朝向独立发展和壮大的又一新的标志。
3 本、专科专业教学体系完善阶段
3.1 全国草原专业统一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的制订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在批判“四人帮”,拨乱反正的基础上,1977年全国恢复了正常的高考制度。甘肃农业大学招收的文革后第1届(1977级)草原专业本科生和全国的情况一样,延迟于1978年春季入学;内蒙古农牧学院和新疆八一农学院1978年开始招收的新生恢复为正常的秋季入学。
为了尽快使高等教育走上正轨,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和培养质量,农林部委托任继周牵头于1977年11月16~25日在甘肃农业大学召开了“全国草原专业教材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甘肃农业大学的任继周(草原系系主任)、宋恺、郭博、李逸民、金巨和、刘若、胡自治、符以坤、牟新待、陈宝书、邬世英、冯光翰;内蒙古农牧学院的许令妊(草原专业主任)、彭启乾、章祖同、李鹏年、王朝品、许志信、刘德福、陈世璜、王比德;新疆八一农学院的许鹏(草原专业主任)、朱茂顺、石定燧3校共24名代表。会议的目的和任务是制订全国统一的草原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确定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草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试用教材(统编教材)。会议在回顾和总结我国草原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草原专业的方向、内容、范围和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处理好又红又专,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体系完整与课程精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与紧密联系我国草原实际,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等关系;此外,会议还对师资培养、仪器设备更新和教学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要求和解决办法。
3.1.1 “高等农林院校草原专业教学计划” 会议制订了“高等农林院校草原专业教学计划”,并报农业部获得批准在全国执行,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现代化草业科学先进理论和技能,了解我国草原生产实际,有初步独立进行一般草原工作和科学试验的能力,热爱祖国草原事业,又红又专的高等草原技术人才。
(2)学制及时间分配 学制4年,非专业教学时间共45周,占总周数的21.15%;专业教学时间共163周,占总周数的78.85%,其中考试及答辩15周,教学实习5周,课堂教学、毕业实践、现场教学共143周。
(3)课程设置 必修课24~25门,总学时2 310~2 390。其中政治课4门,公共课及基础课6门,专业基础课9~10门,专业课5门。另外,计划中还列有补充课4门,选修课1门(表1)。
另外,还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作出了规定。
3.1.2 专业教材编写规划 根据教学计划,讨论和制订了9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了9门课程的11本教材的主编单位(封面规定只列主编单位)和主编人。教材从1979年开始统一由农业出版社出版,直到1985年完全出齐。教材的名称、主编单位和主编人如下。
草原调查与规划(甘肃农业大学,任继周,草原培育学(内蒙古农牧学院,章祖同;出版时书名改为草原管理学),牧草栽培学(内蒙古农牧学院,许令妊;出版时书名改为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牧草育种学(甘肃农业大学,李逸民),草原保护学第1分册:草原啮齿动物学(甘肃农业大学,宋恺),草原保护学第2分册:牧草昆虫学(甘肃农业大学,邬世英),草原保护学第3分册:牧草病理学(甘肃农业大学,刘若),草原生态化学(甘肃农业大学,任继周),植物分类学(八一农学院,崔乃然),土壤学附地貌学(八一农学院,钟骏平),畜牧学(甘肃农业大学,汶汉)。
表1 草原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Table 1 Acdamic plans and courses schedule for Pratacultura major
3.1.3 “全国草原专业教材会议”的历史意义 1977年“全国草原专业教材会议”,制订了我国草业本科教学的第1个统一的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基本配套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国试用教材,规范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规定了基本的教学条件,从而使草原专业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计划和教材方面走向了统一和规范化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培养水平,因此,他是我国草原专业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3.2 草原专业的发展和草原专业更名为草学专业
“全国草原专业教材会议”之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全国草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草原专业的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哲里木畜牧学院(现内蒙古民族大学)成立草原专业,他是我国第4个草原专业;随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现青海大学,1980)、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1985)、西藏农牧学院(现西藏大学,1994)也陆续成立了草原本科或专科专业。这一时期我国共有7个草原专业。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草业产业和草业科学得到快速发展,草业的内涵因而有了很大的扩展,为了适应草业生产和草业科学的发展,服务于生产需要,一些学校对草原专业的名称做了适应性的变动,例如,甘肃农业大学将草原专业改为草原与草坪专业,四川农业大学改为草地与城镇绿化专业,青海大学改为草原与饲料加工专业等,这对招生和就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1992年教育部向甘肃农业大学询问对专业名称改动的意见,时任草业学院院长的胡自治基于草原专业内容的不断扩大和草业是大农业中与农业、林业三足鼎立的第1性产业的认识,提出将草原专业改为草学专业,以适应内涵的扩大以及与农学、林学并列的意义,此意见获得了院务会议的同意,经上报教育部获得同意,在1993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草原专业改称草学专业,草学专业成为教育部对本专业确定的第1个法定名称,但仍为畜牧1级学科之下的2级专业。
4 本科教学体系快速发展和提高阶段
这一阶段是本科专业经过了20年的恢复与发展后,获得西部大开发、全国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草业进一步产业化以及高等学校扩招等历史机遇,从而进入了新的数量快速发展和质量全面提高的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专业名称改为草业科学并升格为1级学科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出现了许多新的专业,本科专业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专业划分过细,范围过窄,不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弊端。为改变这种情况,教育部根据《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工作原则,在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原设目录外专业的基础上,经过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立项研究、分科类进行专家调查论证、总体优化配置、反复征求意见等步骤,在1997年3月提出了调整后的专业目录草案,并将提交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家审定会审议通过。草案将原来的504个专业压缩了一半,调整为249个,规模小数量少的草学专业被列入撤消专业的目录之中。
专业要取消,对各校的草学专业师生震动很大,一旦成为定论,相当于草业教育后退40年,不仅对草业教育,而且也将对草业生产和草业科学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当时,作为中国草学会教育委员会(筹备组)联系中心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闻讯后,筹备组负责人胡自治立即与各校联系商讨。由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代表全国7个草学专业撰写了向教育部陈述保留专业的意见书。意见书要求保留专业的主要依据(1)草学专业是世界性的成熟专业,在美国等国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已有40年的历史,有其存在的国际国内的历史合理性;(2)草学专业是服务于有4个生产层、生产链很长的草业的专业面很宽的专业,而非专业面很窄的专业,调整意见书中提出将撤消后的草学专业,分别划归畜牧、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和资源环境等专业,就证明草学专业是一个专业面很宽的专业;(3)草学专业是我国4亿hm2草原所必需,相较于1.2亿hm2耕地有4、5个专业,0.86亿 hm2森林有3、4个专业,4亿hm2草原保留1个专业是必需的,也是最低限度的要求;(4)草学专业是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主体产业草原畜牧业服务的专业,对促进边疆少数民族草原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为重要和不可代替的作用。
1997年3月中旬,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新疆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向农业部副部长路明进行了汇报,随后又向教育部主管高等农业教育的部门进行了汇报。教育部专业调整工作的农学领域学科组组长、时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毛达如和以他为代表的学科组专家,明察草业科学专业存在的必要性,给予了力挽狂澜的支持,并在1997年10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家审定会”上,同意保留专业并将专业名称改称草业科学专业的意见。1998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草学专业被保留并升格为本科一级学科,学科名称为草业科学,学科之下设一个2级学科—草业科学专业。
专业被保留,并且升级为本科一级学科,这是我国草业教育史上又一个重大事件和新的里程碑。新的专业名称和学科级别,更完整、更全面和更科学地反映了专业的属性以及在大农业教育范围内草业教育的地位(表2),也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有利的条件。
4.2 教学指导思想得到创造性的提升
教学指导思想是引领本专业教学工作的独特科学思想,通过他可以科学地设计和安排专业的教学体系,以达到更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我国草业科学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历经了“草地经营是饲料生产的一个部门”、“土-草-畜三位一体”和“草业生态系统”3个发展阶段,而后一指导思想是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当前世界领先水平。
表2 本科农学学科门类所属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教育部,1998,2004)Table 2 First level discipline and second level discipline of Agriculture scienc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Ministry of education)
4.2.1 “草地经营是饲料生产的一个部门”的认识阶段 这是苏联/俄罗斯科学界的传统认识,他们的几本权威教科书都认为“草地经营是饲料获得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农业的一个部门,其目的是保证畜牧业能得到足够的干草和青饲料。草地经营学包括关于草地、草地植被,关于他们的利用方法及栽培方法的全部知识”[1,2]。“苏联/俄罗斯草地经营学的教学任务首先是培养饲料生产专业的农学家”[3],培养学生掌握“合理利用和改良天然草地,生产干草、青贮草、放牧饲料、草粉以及其他饲料”的知识和技能”[4]。
这一时期我国著名的学者也认同或基本认同上述的认识,例如,任继周(1961)在《草原学》教材中指出[5]:“草原学是农业生产科学整体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以草原为对象,保证畜牧业能够得到数量足够、品质良好的青草与干草,并相应生产其他类型的饲料和作物”;但他也同时强调,“草原学的任务从根本上看来,是如何掌握植物有机物转化为动物有机物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达到饲料丰产的目的,以促进动物生产”,这一认识较“草地经营学是饲料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有很大的进步。此外,贾慎修(1965)在其《草场经营学》讲义中写道[6]:“草场经营是饲料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部门,主要目的是保证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青饲料和干草,草场经营学的任务是研究关于草场、草场植被的利用方法和栽培方法的全部知识”。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按照苏联的模式办学办专业,草原专业也不例外。我国草原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沿袭了苏联“草地经营学是饲料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认识,课程体系也按照上述认识进行的设计和安排,例如,在各校的教学计划中,主干课程是植物学、草地改良与利用、牧草栽培学、牧草育种学等,专业范围较狭窄,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草原畜牧业服务。
“草地经营是饲料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认识,是欧洲早期以人工草地牧草生产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实践的反映,它重视草地农业生产或草地植物生产,目的是保证家畜的植物性饲料,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草地科学置于畜牧学科的附属学科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阻碍了草地科学独立地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4.2.2 “土-草-畜三位一体”理论阶段 “土-草-畜三位一体”理论是英国草地学家和思想家.戴维斯1954年提出的有关草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他认为草地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草地土壤、牧草、家畜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土-草-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衡量草地生产力的唯一尺度就是畜产品[7,8]。这一理论不仅长期指导着英国的草地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而且对世界草地科学也有深远的影响。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王栋在20世纪50年代也有类似的表述,他在《牧草学通论》上册的扉页上题词“肉皆是草”,下册题词“无草,无牛;无牛,无粪;无粪,无农作”。
但是,我国在草原专业建立后的20年,没有将先进的“土-草-畜三位一体”理论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尽管任继周在20世纪60~70年代多次强调“草原学的全部内容,就是要探讨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相关联的特殊规律。这也就是草原学的基本矛盾”[9]。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从50~60年代初,照搬苏联模式办草原专业,并且苏联的东西不容怀疑;二是10年的文化大革命,隔绝了与世界的文化与科学的交流,没有及时学习和接受国外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思想。
文革结束后,生态系统理论很快在我国得到大力的宣传和普及,许多学科和部门都将生态系统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相联系、相结合。由于“土-草-畜三位一体”理论既是生态系统理论在草原科学的具体化,又是对草地牧业简明而又深刻的表述,因而长期存在于我国草原学界的科学指导思想的“草地经营是饲料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土-草-畜三位一体”的争论得以结束,后一认识获得普遍认可,并成为草原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指导思想。
这一变化在教学实践上的体现,就是在1977年召开的“全国草原专业教材会议”上,与会代表经过充分讨论一致同意,“草原科学包括了从植物生产到动物生产的转化过程”;在制订的草原专业教学计划(表1)中,在课程设计和组成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土壤学附地貌学,草原植物学,草原生态化学或家畜饲养学,牧草育种学,牧草及饲料植物栽培学,草原培育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保护学等。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土-草-畜三位一体理论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草原科学的进步和内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4.2.3 草业生态系统理论阶段 1982年郎业广在陕西临潼召开的第2次全国草原学会学术讨论会上,提交和宣读了“立草为业”的论文,最早提出了草业一词。
1984年钱学森院士创造性地提出了“知识密集型草产业的问题”[10]。1985年进一步铨释了知识密集型草产业的含意,并提到了农区和林区的草业,奠定了完整的草业科学和草业生产范畴。1987年给草业创造了Prataculture这一国际名称。1990年更具体地指出:草产业的概念不仅是开发草原,种草,还包括饲料加工、养畜、畜产品加工。也包含毛纺织工业。他先后多次指出:草业除草畜统一经营之外,还有种植、营林、饲料、加工、开矿、狩猎、旅游、运输等经营活动。草业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产经营体系,也要用系统工程来管理[11]。钱学森院士的草业系统工程思想,将草业的各具独立、特定功能的资源系统、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整合为有机、有序的整体,从而达到草业系统生产、生态和经济优化。
与此同时,任继周[12]提出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简称草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论证了草业发生与发展[13]。1990年提出草业生产的4个生产层的论点[14],并在《草地农业生态学》(1995)一书中完整地论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效益评价等问题;在基本结构问题上,将草业生产划分为4个生产层。(1)前植物生产层(初级生产层):以草地景观和环境效应展现其生产意义,也可称景观环境生产层,包括草坪、绿地、游憩、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自然保护区等;(2)植物生产层(初级生产层):以草类植物为主的产品表现其生产意义,包括植物营养体、籽实、纤维、脂肪、分泌物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3)动物生产层(次级生产层):以动物产品表现其生产意义,包括家养畜禽及野生动物的活体和肉、奶、毛、皮、役力及其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4)后生物生产层(加工贸易层):对以上植物和动物生产层的草、畜产品进行加工、储藏和流通过程所体现的生产意义[15]。任继周[16]在“草业科学框架纲要”一文中更明确地指出:草业科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3个要素群、3个主要界面和4个生产层;草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群、非生物因子群和社会因子群及其关系是设立基础课的依据;草丛/地境、草地/动物、草畜系统/人类活动3个界面的功能特异性和必要性是设立专业基础课的依据;前植物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后生物生产4个生产层的生产需要是设立专业课的依据;在4个生产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加以重组,就可以形成不同的2级学科或专业。
钱学森的草业系统工程思想和任继周的草业生态系统理论,适时地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草地为基础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和产业命名为草业,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和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聚类,明确了草业的结构和功能,丰富了草业的内涵和外延,确定了草业名称的合理性和生产的特殊性,从而表明草业是与农业、林业并列的一个生产部门,并构成了现代大农业第一性生产层中三足鼎立的格局。
草业生态系统理论是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性的理论,我国的草业科学和草业教育在此理论的基础上获得了划时代的发展。在科学方面,使传统的,畜牧科学范畴的土-草-畜系统的草原学,扩展、提升到更为现代、独立和系统的草业科学,他不仅具有更丰富、更系统的科学内涵,也具有更强的产业概括性。在教学方面,草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在4个生产层的基础上,设立专业和专业方向并确定专业课程的组成,从而扩大了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设置,增加了专业课的门类,丰富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使专业面得到很大扩展,为我国的草业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牧区、农区、林区、城市草业各子系统的要求。同时,草业科学专业的级别也由2级专业提升到了与植物生产类、森林资源类、动物生产类等并列的1级学科(表2),使我国草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4.3 本科专业建设快速发展,数量迅速增加
过去的很长时期,由于草原资源和草原畜牧业的地域分布特点,再加上认识上的局限,1965年全国只有3个专业,被称为“稀有专业”,并且都分布在西部草原牧业省区,内蒙古、甘肃、新疆各1个。直到1998年,经过10年的缓慢发展,草原(草学)本科专业数量依然很少,虽然增加到7个,内蒙古两个、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和四川各1个,但仍未突破西部草原牧区的界线。在以后的10年中,我国的草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全国草业的持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草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本科专业增加到15个。2004年达到23个。2008年更增加到30个,较1998年增加了3倍多(表3)。
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草业科学30个本科专业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重庆、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广东、海南 23个省市自治区。在空间分布上,从牧区到农区,从南方到北方,从西部到东部,各个地区都有了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其中,北京、内蒙古、甘肃、新疆、广东、黑龙江和山东各省(市、自治区)都有2个,我国不仅成为世界上草业科学专业最多,而且也是空间分布均匀、布局合理的国家。
各院校草业科学专业的师生规模差异比较明显(表3),总的情况是历史较长的专业规模较大。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由于前身是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已有30年历史,所以教学科研人员最多,有64人,甘肃农业大学有40人,内蒙古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和宁夏大学均为35人,新疆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为25人,其余均在20人以下,有11个专业的教师不足10人。
1962~2008年47年时间,我国共毕业本专科生14 225名。其中,甘肃农业大学培养量最大,共毕业3 394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的培养量也很大,分别是2 379名和2 111名;其次,为青海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分别为1 177和1 007名。2009年6月的全国在读本科生甘肃农业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最多,分别为581名和573名;新疆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都在250名,其余院校均不足200名。
本科专业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绝不是偶然,而是得益于内因和外因的良好配合。从内部因素来说,是新的教学指导思想—草业系统工程理论和草业生态系统理论,将草业科学教学的内容从草原畜牧业扩大到景观环境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加工贸易以及他们之间的界面领域,特别是草坪业、种草养畜业,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草业成为全国性的产业,受到全国各个地区的重视,使草业科学专业成为新型的广谱专业,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草业生产类型的需要,在牧区、农区、林区、城市都有服务对象的专业,为迅速发展奠定了科学技术的基础。从外部因素来说,一是草业的各个领域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导之下发展迅速,对草业各领域的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而产业的需求是教育市场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二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调整产业等重要任务对草业紧密相关,对草业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三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施行开放和扩招的政策,为以前没有草业科学专业的省区建立专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17]。
4.4 专业方向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1998年教育部虽然将草业科学专业提升为本科1级学科,并规定在1级学科之下只设一个2级学科—草业科学专业,但由于草业和草业科学专业内容丰富,因而专业课程很多,一个2级专业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草业教育发展的实际。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各院校在专业方向做了一些调整,例如,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和西藏大学等的草业科学专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土-草-畜系统为主干内容安排教学内容,专业方向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甘肃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为了适应城市草坪绿化业市场的要求,增加了草坪学的内容,专业方向分别为草原与草坪和草业与城市绿化;南京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专业为适应南方草业的特点,以饲料生产与草坪和为专业方向;北京林业大学和仲凯农业工程学院的专业方向为草坪管理[17]。
2001年以后,随着社会各界对草业的普遍认识和接受,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校根据所处地域特点、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对草业科学专业培养的方法采取了突出重点,积极开放的态度,具体的运行方式有两种类型。第1种类型是实行模块化的培养,即在草业科学专业的基础上,在学习的后期分班按不同的草业科学和生产方向进行培养。第2种类型是实行准专业的培养,即直接按草业科学次1级的不同专业方向招生,在更专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根据对各院校所设模块和方向的统计,约有10个,名称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种情况体现了草业生产和草业科学专业教学的发展和繁荣。如果对这些模块和方向根据草业的4个生产层进行分类,属于前植物生产层的有草坪科学、草坪与城乡绿化、草坪与花卉、高尔夫球场管理等,属于植物生产层的有草地农学、草地遗传资源与生态、药用植物等,属于植物生产层和动物生产层界面上的有草原畜牧业、草地资源与管理、草地生态与环境、草原保护等,属于后生物生产层的有牧草及饲料加工,草业经济等。这种情况一方面体现了草业生产的多样化需要培养多样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也表明,作为1级学科的草业科学只有一个二级专业是不够的,生产的基础变化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教学也应该进行调整,而上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设置,为这种调整提供了实践基础。
表3 全国高等学校草业科学本专科专业情况Table 3 Undergraduates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students of Pratacultura science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4.5 专业所在院校各有不同,所属学院各有所异
在新的发展时期,草业科学本科专业不仅设立在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而且也设立在综合院校,例如,兰州大学2002建立了草业科学专业;还有一些相关的农业院校进行合并和调整后,草业科学专业也被带到综合院校,例如,塔里木大学、贵州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海南大学等。另外,在林业院校也设立了草业科学专业,例如北京林业大学设立了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并且将草坪与高尔夫球场管理作为专业方向的重点。
由于草业科学的学科面较广,与较多的学科密切相关,另外也由于成立时间和自身实力的不同,因此,各个草业科学专业在所在院校有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所属。有3个专业独立建院,他们是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其余的专业分别归属6类学院,其中以动物科技学院最多,如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里木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专业隶属动物科技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河北农业大学(该校在在动物科技学院和农学院分别设立了以牧草饲料学和草坪学为方向的草业科学专业)、湖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海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仲凯农业工程学院的草业科学专业隶属农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专业分别隶属生态环境学院和资源环境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专业隶属园艺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的草业科学专业隶属牧医工程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的草业科学专业隶属林学院。
致谢:
在本文的完成过程中,各校草业科学专业和任继周、许令妊、祝廷成、章祖同、富象乾、周寿荣、朱邦长、李德新、石长魁、刘德福、陈宝书、云锦凤等诸多老专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另外还有崔国文、董宽虎、董召荣、傅华、干友民、根桑、龚炎长、郭彦军、韩烈保、何胜江、呼天明、李德荣、李香子、李向林、娄玉杰、卢小良、罗富成、马红彬、穆春生、欧阳克蕙、沈景林、沈益新、宋高翔、孙娟、孙跃春、王明玖、王兆龙、魏学红、魏臻武、吴为人、徐敏云、易克贤、张新全、张永亮、赵波、朱进忠、朱宇旌等老师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若文中出现史实和数字错误,请读者批评指正。
[1] Д м и т р и еΑ Μ著 ,蔡元定 ,章祖 同译.草 地经营 附草 地学基础[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4:4.
[2] Л ар и нИ В.Л у г о в о д с т в оиП ас т б и щ н о еХ о з я й с т в о[M].Л е н и г р ад:И з д ат е л ь с т вК о л о с,1964:5.
[3] Л ар и н И В,А Ф И в ан о в,Л П Б е г ч е в.Л у г о в о д с т в ои П ас т б и щ н о е Х о з я й с т в о[M].Л е н и г р ад:А г р п р о м и з д а т.1990:6.
[4] 张自和.俄罗斯草地经营学的形成与发展[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97(2),14-16.
[5] 甘肃农业大学.草原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1:1,20.
[6] 贾慎修.草地经营学及其发展(1965)[C]//贾慎修文集[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46.
[7] 万长贵.英国草地研究所[J].国外畜牧学—草原,1981(1):67-69.
[8] 任继周.戴维斯.草业大词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64.
[9] 任继周.草原的农学范畴及其类型问题[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65(2):41-47.
[10] 钱学森.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N].内蒙古日报,1984-06-29(4).
[11] 中国草业协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学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关于草业的论述[J].草业科学,1992(4),13-19.
[12] 任继周.南方草山是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J].中国草原与牧草,1984(1):8-12.
[13] 任继周.从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来看草业的发生与发展[J].中国草原与牧草,1985(4):5-7.
[14] 任继周.发刊词[J].草业学报,1990(1):1-2.
[15] 任继周.草地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9-18.
[16] 任继周,侯扶江.草业科学框架纲要[J].草业学报,2004,13(4):1-6.
[17] 胡自治.中国高等草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J].草原与草坪,2002(4):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