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定矿区地表岩层移动参数的方法

2010-05-11王立强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5期
关键词:观测线观测站观测点

王立强

(宝清县煤炭管理局行管科,黑龙江 宝清 155600)

引言

岚峰矿区是一个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十分复杂的地区,不能直接引用其它矿区已有的地表移动成果,为了取得该地区的地表岩层移动参数,保护该矿区井上、下建筑物等免受开采的有害影响,通过实地观测测得了本矿区的岩层移动参数,掌握了其移动规律。现把确定矿区地表岩层移动参数的方法介绍如下:

1 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观测线设置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且不受邻近采区开采的影响。主断面的位置,用本矿区现有的角度参数和已知的地质采矿条件以做图的方法来确定。主断面与地表的交线就是观测线的位置。观测线位置的确定,是在观测站设计图上进行的。

1.1 确定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倾向观测线的位置的确定。倾向观测线的位置,在观测站的平面图和走向主断面图上来确定。在观测站的平面图上,做采区走向的中分线,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在平面图上,按比例尺量取由中分线到采区的停采线和开切眼的水平距离D1和D2。当最后确定的中分线的位置满足条件时,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1.2 确定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走向观测线的位置,可以根据平面图和倾向主断面图来确定。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中点作一水平线,并按最大下沉角θ作一斜线,交地表于0点,此0点即是走向观测线与倾向主断面的交点。将此0点投影到平面图的倾向观测线上,并过此投影点作采区走向点平行线,此平行线即为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2 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在观测线的位置确定之后,即可确定它们的长度。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观测线的两端稍微超过地表移动盆地边缘一段距离,以便能较可靠地确定移动盆地边界及有关参数。观测线的长度可以在观测站设计图上图解求得,也可用计算方法确定。

2.1 倾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上、下边界点,分别按γ和β角向上作斜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界面相交,再由交点在松散层中按松散层移动角φ向上作斜线,分别交地表于b和a二点,线段ab即为倾向观测线的长度。其长度也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β,γ—分别为下山移动角和上山移动角;

H1,H2—分别为采区下边界和上边界的采深;

L—采区的倾斜长度。

2.2 走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在走向主断面图上,由停采线、开切眼,分别按δ角向上作斜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界面相交,再由交点在松散层中按松散层移动角φ向上作斜线,分别交地表于c和d二点,线段cd即为倾向观测线的长度。其长度也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β,γ—分别为下山移动角和上山移动角;

H1,H2—分别为采区下边界和上边界的采深;

L1—采区的走向长度。

3 观测点点位的确定

观测点均匀设置在观测线的全长上。观测线两端向外还要设置控制点。观测线每一端一般应设置两个控制点。如果观测线是半条的或由于地形限制不能在观测线两端同时设置控制点时,应在可设置控制点的一端向外设置三个控制点。

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采区的平均开采深度来确定。控制点与控制点之间,控制点与相邻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可50~100m范围内选定。

4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标设

在工作面开始回采以前,或工作面虽然已经开始回采,但岩层的移动尚未波及到拟设站的地表时,将观测站按照设计标设到实地上。在确定观测站标设到具体时间时,应充分考虑到观测站的标设,控制点和观测点的固结,以及确定观测点移动前的点位等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观测点的标定工作与其他工程的标定工作方法相同。即先根据设计解算出标定的数据,再到现场实地标设。

5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方法

5.1 全面观测

在采动前,观测点埋设10-15天后,以一级导线测量精度对控制点,观测点独立观测两次,时间间隔不超过5-7天。两次观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同一个观测点的高程差不大于10mm,同一个点间距之差不大于4mm,同一个观测点的支距差不大于30mm时,取两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观测点的原始数据。

5.2 高程测量

观测站各观测点的高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来确定。每条观测线的水准测量,应先测定转点(某一个观测点)的高差,再按顺序依次测定中间点的高差,而后再一次测定转点的高差,并将其两次测定的高差进行比较,其差,三等水准不应大于2mm,四等水准不应大于3mm。当地表破坏较大,或两点间倾角超过200,不便于进行水准测量时,可以采用三角高程方法测定各观测点的高程。

5.3 点间距丈量

控制点到观测点及观测点到观测点的点间距,采用经过比长的钢尺往返丈量。丈量时,对钢尺施以标准拉力,并测记温度。每次丈量读数三次,互差不超过2mm,符合要求后取平均值作为丈量结果。相邻两观测点间的改正后的水平往返限差,点间距小于15m时为2mm,点间距大于15m时为3mm。

5.4 巡视测量

在工作面开始回采以后,在采区开切眼上方的走向观测线上选择几个观测点,每隔3-7天进行一次水准测量,当其中某一观测点累计下沉量达到10mm时,即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此时间作为地表移动开始的时间。

当地下工作面加回采结束后,在采区停采线上方走向观测线上选择几个观测点,每隔1~3个月进行一次水准测量,直到观测点在6个月内累计下沉值小于30mm时,即认为地表移动结束,以最后一次观测的时间作为地表移动稳定的时间。

6 地表移动观测资料的分析

为了求得带有普遍性的地表移动规律,就必须对大量的实地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如下。

6.1 收集和归纳资料

为了进行地表移动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应根据综合分析的目的和要求,将大量的实地观测资料收集和归纳起来。在收集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地质采矿条件的数值,如煤层厚度、煤层倾角和采区尺寸等,应收集回采后的实测值。

6.2 综合分析的一般方法

在地表与岩层移动过程中,影响的因素很多,在综合分析时,不可能同时考虑全部因素,只能考虑其中最重要的,或在某一特定条件下,与移动过程有关的其他主要影响因素。

综合分析中得出的移动参数及数学表达式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一般都存在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很多,例如,在综合分析中,为研究方便,常采用简化条件或设定条件的办法,如把大致相同的岩性当作完全相同,煤层倾角和采厚一般都采用平均值,但实际上有差异,这样就掩盖了岩性、厚度和倾角实际存在的不同。其次,在综合分析中,考虑的是主要因素,次要因素未加考虑,然而实际上次要因素的影响是存在的。另外,为了使求得的经验公式便于应用,常常都是表述为简化了的公式,因而经验公式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失真。最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观测误差带来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有时是微不足道的,但只有观测成果具有足够的精度,才能保证综合分析求得的移动参数及其函数式具有相应的可靠性。利用以上的方法,确定了岚峰矿区地表岩移参数。对岚峰矿区的综合治理起到了很大作用;为矿区环境的保护和国土的整治提供了有效数据。

[1]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分院.地表(岩层)移动与变形规律[S].2005-01-01.

猜你喜欢

观测线观测站观测点
井下采动对地表岩层移动的影响研究
多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地表沉陷变形监测
GPS导航对抗数据质量特征实例分析
四川省甘孜州:航拍四川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高速公路网连续式交通量调查观测点布设方法研究
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方法设计
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耦合关系实测研究
去中心化时差频差直接定位方法
张掖市甘州区代表性观测点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升降温全曲线的钢筋混凝土梁温度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