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为中画家的人格定位
2010-05-11唐滨
唐 滨
国运昌盛,艺术繁荣,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国画艺术如沐春风,画廊、拍卖公司、书画经纪人如雨后春笋,名家作品价格不断飙升,民间收藏如火如荼,美院扩招,生源如潮。然而金融风暴的到来不但使世界级的经济实体受到重创,也使中国艺术繁荣的市场显露出其泡沫的本质。尘埃未定人们已经开始思考,艺术品的价值是什么?艺术品的创造者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和意志?
(一)当代市场行为现象分析
(1)市场现状分析。中国的艺术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作为本土艺术的国画在民间有深厚的收藏基础,特别是近十年来民间收藏异常活跃,画家办展走穴非常频繁。有的地区尽管经济并不发达但当地百姓酷爱书画,客厅,酒肆,宾馆,茶楼都点缀名人书画为风尚。画廊,经理人和拍卖公司应运而生,在甘肃省某些小县城一条街上就有几十家画廊,小画廊接待大画家办展走穴已是司空见惯。而在山东省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其所占份额同全国相比可谓占“半壁江山”。首都北京一直以来是艺术的重镇,国画艺术根深蒂固,名家辈出,而受西方操纵的当代艺术在拍卖行里上演一场场闹剧,把艺术市场搅得沸沸扬扬。尽管如此必须承认中国的艺术市场不够规范,缺乏理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如关于画廊代理制度,拍卖行鉴定规则,交易赔偿责任等。
(2)画家在市场行为中的地位与角色。画家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是艺术行为的主体,然而在市场行为中画家并不是占主导地位。除了极少数的优秀画家具有固定的营销渠道外,大多数画家在市场中处于尴尬的境地,往往扮演无奈的角色。在展销会和艺术博览会上画家俨然成了商人,摆摊叫卖,谈值论价。而依附于画廊和经纪人的画家又如何呢?首先必须承认多数经纪人并不精通书画艺术,缺乏专业的鉴赏眼光和相关知识,只是有较广的人际关系,他们看重的是“官位”、“名头”和“卖相”,这就是“行画”有时比学术价值高的画卖得好的原因。
(二)市场行为对画家艺术人格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看市场的繁荣给画家带来了利益和好处,画家有史以来没有哪个时期和朝代像今天这样受到尊敬和重视。在繁荣和活跃艺术市场环境下,画家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通过媒体炒作,出版画集,举办画展来宣传自己的艺术风格,提高知名度。通过展销会,博览会,拍卖会和网络卖画赚钱。艺术家在前所未有的宽松艺术环境下,生活环境、心理状态都得到了改善,提高了创作积极性。从另一个角度看,繁荣的艺术市场和频繁的艺术活动刺激了画家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艺术作品的商品味浓了而学术味淡了。艺术创作是崇高的人类劳动,市场利益的诱惑干扰着画家的创作心态,影响着画家的灵感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腐蚀着画家的人格、意志……市场的价值取向和画家的个性追求往往是相反的方向,要么迎合市场,受外行和经纪人的操纵和左右放弃个性追求,要么甘于寂寞,坚持学术品位和个性追求,无疑这是对画家人格的考验。
(三)市场行为中人格定位的重要意义
艺术实践是人心灵活动的物化,安格尔曾经说过“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藉感性化而显现出来”。黄宾虹先生说:“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国画艺术强调人品和格调,重视德行与修养,注重主体精神的表现。
(1)人格定位关乎审美价值取向。人格是人的道德风范,意趣品位,精神气质,良知的总和,艺术家是美的创作者,感人的艺术是高尚精神和心灵的真诚表现。画家人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艺术家的审美品位和价值取向,关系到艺术作品的格调和韵味,是正大气象还是低级趣味,是健康积极还是颓靡造作,是生死刚正还是小情小趣。自古以来人格高迈,品行端正,性情刚直,心胸豁达的艺术家其作品之风格,必是洒脱新颖,气韵必是高洁生动,意境必是幽远旷达。如董源、荆浩、范宽、李成、倪瓒、八大、渐江、郑燮。相反人格低俗性情颓靡者其绘画风格要么庸俗匠气,要么泥古不化。当代画家欣逢盛世,大多数画家缺少艰辛、痛苦的人生历练,也没有经历过国难当头的危机和磨难,缺少感情上的激扬,心灵上的挫折与冲撞,尽管艺术的价值不完全由创作主体的经历所决定,但必须承认激情和个性往往胜过技术层面的因素而能够赋予艺术品超拔的生命力。激情来源于生活,个性成熟于实践,然而还决定于态度和感悟。贪图享乐,因循保守则必归于庸俗,忧国忧民,浩然正气必显高洁。
当然国泰民安,乃民心所向,艺术的时代特征和属性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当代的艺术呈现出某种欢快、明亮、诙谐、轻松的风格都是这个时代的积极特征,但同时存在一些低俗、扭曲、变态等消极的因素,体现了当代某些艺术家迷茫、扭曲的心态和人格。而在艺术商品行为的大潮中,一些画家放弃学术追求,成为金钱的奴隶,另一些则放弃道德底线,弄虚作假,触犯法律。这些都严重违背了艺术的道德精神,品位尽失,人格全无。
(2)人格定位关乎艺术创作的学术品位。刘勰:“纷哉万象,劳役千想,玄神宜宝,素气滋养,水静以鉴,火静以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艺术创作是高尚而复杂的精神创造性活动,人只有处于激情和忘我的状态下,才能直见人性,表达心灵深处的真实感悟。古人讲:“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艺术的原创性和学术品位是艺术价值的核心构建,也是市场在理性、规范前提下价格的基本定位原则。艺术的本质是创造,是继承前人技法、观念基础上融合时代精神所进行的创新和探索。学术性和大众口味是有区别的,所谓“曲高和寡”,但也有二者统一较好的,所谓雅俗共赏,如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艺术品的学术性要求画家具备学术精神,即才情、修养、胆魄、见识和毅力,又有敢于冒险甘于寂寞的牺牲精神。
当下的艺术商品化的艺术行为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淡化了“商品”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度,尽管风格多样但值得人们反复回味的东西却不多,艺术创作似乎放弃了能动积极地创造时代和反映时代的角色,而仅仅成为图案和符号的拼凑和组合,难怪有人称当代艺术为“快餐文化”。时代呼唤有学术品位的精品力作,也呼唤有高尚人格,有学术精神的艺术家。
尽管市场行为冲击着当代艺术家的心灵、人格、操守,并给艺术品的学术品位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不能因此对艺术的发展失去信心。很多当代良知未泯的艺术家正在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学术追求。总之画家应该在市场行为中处理好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端正心态,做好定位,加强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学习,“读书养气,历练人格,积学成才”,树立良好的人格风范。
(作者为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①《艺术学》编委会.《艺术学科读解与构建》[M],学林出版社,2006,1。
②田川流《艺术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7。
③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