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教育”的故事
2010-05-10韩佩明
■孔 波 韩佩明
孔 波 韩佩明 山东省滕州市级索镇中心小学
教师每天都给学生精心准备着一堂堂自以为“生动”的课,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一个个道理,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会使我们异常兴奋,我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突然有一天,沉下心来想一想才发现,天真幼稚的学生在接受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我们也在被学生教育着……下面是几个教师“被教育”的真实故事。
“流动红旗”——心中的痛
开学第二周的升旗仪式上,学校纪律检查小组宣布“班级流动红旗”的归属时,五年级一班所有师生的心情简直比考试后等待宣布分数还紧张。因为他们憋足了劲儿,要从开学初就把“红旗”扛回班里。可是,没有!夺得“红旗”的依然是五年级二班。听到二班师生的欢呼雀跃声,五年级一班班主任小张仿佛被重重地击了一闷棍!胸口隐隐作痛,心里什么滋味都有。原计划扛回“红旗”后,在教室里和学生们庆贺一番的,出现这样的结局,小张只好扭头就走。他怕看见学生们失望的表情,也不想听学生们愤愤不平的指责抱怨,他想,学生肯定也“怕”看见自己,彼此彼此。
总逃避也不是办法,第四节班会课上还是得碰面——想想怎么安慰学生吧。做班主任的无论再怎么痛苦,都必须先安慰学生。班长的“起立”喊得有点底气不足,课堂纪律出奇的好,从来没有这么安静过。很多学生趴在课桌上,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默默无语。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的心情小张最清楚。“没有什么!要学会面对失败,学会承受挫折!”小张故作坚强,将心中的酸楚与委屈尽可能地掩饰起来。“我们以后还有机会,只要同学们把队站得再快一些,把广播操做得再规范一些,把卫生区扫得再干净些,把地面拖得再亮一些,就一定会夺得‘红旗’!”会后,小张专门找了班委会成员以及各组负责学生谈了又谈,总结失败的教训,师生各自表了态,誓用最大的努力夺得“流动红旗”,否则决不“善罢甘休”。看来,小张的班这次要破斧沉舟、背水一战了!
可是一个学期过去了,“流动红旗”还是没有“流动”到他们五年级一班。
小张终于忍受不住了,在班会课上把“安慰”变成了“指责”,进而不可控制地“批评”了起来:“你们,你们,越来越没有集体荣誉感了,获得‘流动红旗’是对我们班的全面肯定……”正当他在讲台上唾沫四溅、情绪激昂地发表着演讲时,班长甜甜站起来说:“老师说的是没错,但我们已经尽了力,只是我们做得并不是尽善尽美,没错,卫生区是扫得干干净净,地面是拖得一尘不染,但很多同学平时说话不注意文明礼貌,对别人漠不关心,还有的同学把用完的零食袋随地乱扔,这样的素质,即使把‘红旗’拿到了,我觉得也是有愧的!”
小张很窘迫,学生用班主任曾教育他们的话语反过来重重地教育了他。
“转学风波”——反思中自责
这天,班里学习成绩很差的小强转学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班主任小蒋轻轻地舒了口气。上完第二节课后,她安排好学生自习,简单叮嘱了几句就去开会了。散会后回到班里发现了十几双甚至更多双哭红的眼睛,有的学生脸上还挂着泪珠。小蒋有些错愕,难道又打架了?她阴沉着脸厉声说道:“你们怎么了?哭什么?我不是说了吗,好好写作业,不许瞎折腾……”学生们没有说话,教室里只有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她又问了一次:“你们到底哭什么?说话!”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带着哭腔说:“老师,小强转学了,他是我们的朋友…… ”小蒋愣住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没想到当她为“甩掉一个包袱”而暗自欢喜时,天真可爱的学生们却为他们失去了好朋友而伤心。小蒋承认,如果转学的是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己也会觉得伤心、惋惜,她不由得为自己的自私而感到羞愧。在学生们心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是成年人无情地将他们分为了三六九等。每天高呼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个平等难道只停留在口头上?!
于是小蒋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为以前没有平等地对待小强和所有像他一样的学生而感到追悔莫及,学生们给她这样的班主任敲响了警钟,她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孩子似的纯真友情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和尊重。
让我们抛开分数,摘下有色眼镜,平等地去对待每一个天真的学生,用更多的爱去抚平那些特殊学生的“受伤的心”。
“哥白尼式的教师”——不能做
新学年伊始,班主任骆冰就发现有一个叫小珂的学生“锋芒初露”,没过几天就“脱颖而出”:他逞强好胜,脾气暴躁,学习不求上进。骆冰决定好好和他聊聊。
这一聊,却聊出了问题。
小珂说,他并不想考出什么优秀的成绩,他的愿望就是做一名商人,赚钱,享受生活。骆冰没有想到他的心里竟有如此想法,怎么年纪轻轻的,思想竟然如此“颓废”。
骆冰告诉小珂,过几天让他的母亲来学校一趟。听到这儿,小珂的情绪变得很激动,眼睛里火药味都冒了出来。可能是嫌班主任叫他的家长来学校里。骆冰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小珂知道,自己其实是想帮助他。
激动之中,小珂嚷着说:“老师,我对你有意见!我已经忍了很久了……”等他说了半天,骆冰才明白,原来,有一次体育课上,学生们运动量很大,下课后,学生们满头大汗,陆陆续续地回到教室里,下面的语文课已经上了几分钟了,还有一大半学生没有回来。骆冰正好在教室门口站着,就说:“都上课了,怎么才回来?”这时小珂说:“我们累得不行了。”骆冰说:“难道上了一节体育课,下节课就不用上了吗?”小珂不服气地说:“我们总不能累死吧?”当时骆冰好像也没有很在意。没有想到,这件事情给小珂留下了心理阴影,觉得自己顶撞了班主任,然后班主任就对自己不好了。
过了很久,骆冰已经忘记这件事了。没有想到,敏感、脆弱的小珂还一直记着。而且,每当因为一些事情,骆冰批评了小珂时,小珂就认为班主任对自己“有成见”。幸好今天他说出来了,骆冰这才知道,原来这种“生气”是“源远流长”的。
看着学生这么激动的神态、脆弱的表情,骆冰突然想到,“我到底是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啊?用雷夫的话来说就是‘哥白尼式的教师’。认为自己就是太阳,一切是围绕太阳转的。自己的话就是圣旨,自己的思想就是真理”。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追求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有些教师却偏偏要他们个个都争先进,考第一,眼睛里容不下一丝“异己”的认识。还有,学生的思想是多么脆弱啊,不经意之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也许就会伤害到一颗心。骆冰想,“我是教学十几年的老教师了,我伤害了多少颗受伤的心了呢?我不但没有帮助他们,还在他们的心里撒盐,真是惭愧!想当商人的学生又有什么错呢”?
“养蚕事件”——认真的力量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班主任方芳和朋友们外出旅游,只好把家里养了十几天的七条蚕宝宝交给班里的女生思思,请她给蚕宝宝当两天“保姆”。临走前,方芳千叮咛万嘱咐:一天两次给蚕喂食,蚕食要用温开水和开,要注意通风,还要注意保暖……她实在是不放心,因为十几天来在自己的“悉心”照料下,蚕宝宝的数量还是一直在减少,它们实在是太难养了。方芳告诉自己,只要这位同学别让蚕宝宝都死掉,那就算万幸了。
三天后,方芳回到学校,急着去看蚕宝宝,万分惊喜的是,它们不但一条没少,还长得又粗又壮,白白胖胖,比两天前平均长了6毫米!真令人难以置信啊!她把思思叫来请教,思思慢条斯理地说:“蚕怕冷,我就把蚕盒放在褥垫上;它们怕晒,我就把它们放在北阳台;我每天早晨八点、晚上四点准时喂食;蚕食都用温开水和开;每天给蚕居住的地方打扫卫生,还有……”
方芳听得入神,一个四年级的孩子竟能如此认真;而自己,身为一名教师,已经是个成人了,忙的时候总不能按时喂蚕、照顾蚕,比一个孩子还不如。她的学生给她上了一课,学生让她知道,认真做一件事和不认真做一件事,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厕所事件”——兴趣教没了
上课铃声响了,语文教师小童扫视班里的学生,人没到齐,还有5个空位!这5个学生呢?难道被其他老师带走了?难道逃课了?最后,从班长口中得知,这5个学生竟在厕所里呆着!为什么呀?再想想,万一这5个学生在没有教师监护的情况下出了安全事故该怎么办?一定得去看看。安顿好教室里的学生后,小童快速跑到男生厕所,学生们见到他躲都来不及,他心想:还好都在厕所,没发生什么事,不过这些小家伙肯定是逃课了!
见到学生们,他没有生气,更没有发火,第一感觉就是自己无地自容,居然把那么有趣的语文课上到有5个学生逃课,足足占了班上学生人数的10%,一定得好好反省一下。
把缺席的那5个学生带到教室,开始了今天的教学。
师:刚进教室的几位同学,老师今天谢谢你们!
生:啊?!(惊讶状)
师:5位同学给我上了一课,让老师今天有了一个发现,发现我们班有不少同学是不喜欢,或者说是不太喜欢上语文课的。我很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不喜欢上语文课?
学生不发言。
师:说说心里话,让我明白大家的想法。只有我知道了大家的想法,才能及时调整教学,努力让同学们都喜欢语文课。
师:不喜欢语文课的原因是因为不喜欢童老师吗?
生:不是。
师:都喜欢啊?
生:不是。
师:谁喜欢我的?举举手!
师:嘿嘿,你不喜欢我,说说理由,说得好,有奖品!
其他学生大笑。
生:你老是让我们完成“同步探究”,做“练一练”……
四年级的学生对“同步探究(练一练)”如此“深恶痛绝”,真让小童老师瞠目结舌。
浙江省特级教师喻伯军说过这样一件事。他问一个中学生:“你小学时候的老师怎么样?”这个学生回答:“我恨他!”喻老师问:“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把我的兴趣都教没了!”这个对话是事实,是夸张,我们不去考虑,但它说明了一个问题,小学阶段如果把学生的兴趣都教“没”了,那应该是十分悲哀的事!因为大量做“同步探究”的原因,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思考的一个问题。而教育中的很多难题,都只能在学生中找到答案。
(注:文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