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岩山区水源地开发利用研究
2010-05-09陈宝中
陈宝中
(原平市大牛店镇水利水保工作站,山西 原平 034100)
1 基岩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
基岩山区村庄人畜吃水矛盾一般都比较突出,原因在于储水条件差,第四纪覆盖层规模小,含水层薄,不稳定,针对孔隙水的成井利用程度较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需水量随之加大。这些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传统的找水方法主要集中在具有常年稳定径流的泉水引用上,以及寻找具有基岩裂隙的线型构造、断层破碎带凿井取水。事实上,稳定流量(不断流)的泉水并不多见,基岩裂隙寻找困难,凿井费用高,加上运行费用,吃水成本很高,村民难以承受。因此,解决基岩山区的安全饮水问题,寻找和开辟新的水源地,成为各级政府和水利工作者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 研究范围及实用价值
本次研究选取云中山下10个村庄汇水面积1km2以上(利用价值较好)、海拔1000m以上的相邻的12条小流域基岩山沟,通过分类比较和工程实践,认为具有较为满意的实用效果。其研究价值在于对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利用、优化配置。特点是与其他水源地不争水,只是将单元内部的地表渗流转化为地下潜流,通过截流汇引达到取水目的。在开发措施上,遵循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原则。工程措施投资低耗,技术简单,便于掌握,运行管理方便,吃水成本低廉,可为同类地区找水、用水提供参考,研究区基本情况见表1。
3 小流域单元的一般特点
3.1 地貌特点
基岩山区山脉纵横,沟道蜿蜒,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流域单元,一般由一条和几条分支组成,它不仅是一个径流泥沙的汇集单元,而且是大气降水补给、排泄、径流相一致的水文单元,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上部(沟掌)山势陡峭,植被茂盛,树冠高大,沟中荆棘遍布,山泉涓涓,漂石块块。沟底受侵蚀,两侧有坡积裙带;中部沟道相对开阔,沉积物出现,沙砾混杂、磨圆分选差,沟边可见不同程度的小型1~2级阶地,植被以灌丛为主;下部接近山沟出口处,沉积物逐渐增厚,植被覆盖率降低,沟中坡度变缓,坡降在5%左右。居民点常座落在流域沟道下方的沟口或沟外,落差较大,为截水自流、引水入网创造了条件。
表1 研究区基本情况
3.2 水文特点
根据区域水循环特点,单元内大气降水在地表、林草地、枯枝落叶层、坡洪积土壤、地下调蓄的同时接受地表蒸发。被截留的水源在重力作用下,下渗到隔水底板(以基底为多见)后缓慢释放、排泄,形成地表(谷底)渗流或小泉。在地表浸润短途径流的同时,再度蒸发回归大气。部分水量进入沟道覆盖层又形成地下小潜流,接受潜水蒸发,但蒸发强度显著降低。除蓄满产流的大到暴雨外,一般雨强在20mm/d以内的大气降水真正形成径流从单元出口处排泄的水量微乎其微,而是被地表保持,缓慢释放,逐渐蒸发,二者几乎达到平衡,因此单元内大气降水以垂直交替循环为主。在汇水面积大于5km2的沟道中,泉水径流量将保持在0.005m3/s以上,一般干旱年不会断流,但其流量的大小与大气降水关系尤为密切。
另外,单元内断层构造带、采煤漏水区、喀斯特地貌并不遵循以上规律,而向斜、复背斜构造基岩山沟最为理想。
4 单元内部给水量的影响因素
第一,与汇水面积的大小有关。集雨面积大小决定了来水补给量的多少。第二,与沟道的单线长度有关。沟岔分支多,沟道短的小流域排泄路程短,水量损失快。第三,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林灌草地持水性、容水性强,可调节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第四,与沟谷的坡度有关。坡度大的沟道,水资源在重力作用下排泄速度快。第五,与沟底沉积物的面积、厚度有关。沉积物大多为坡洪积沙砾石层,透水、涵水性能好,可将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潜流,含蓄大量水分。第六,与沟道的走向有关。坐北向南、南北走向的山沟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植被规模小,山体裸露面积大,给水量相对较少。
5 水源地开发办法
在具有一定汇水面积(1km2以上)的小流域单元内选择沟底坡洪积覆盖带或沟谷、坡地中小泉、小水、地表浸润带,采用多节小型截潜的办法,促使水量叠加汇流、自流引用,使现有的水源潜力得到开发利用;在大气降水地表调蓄能力较差的地段,建造多节小型干砌石谷坊拦蓄坝,增加沙砾石持水层覆盖厚度,并辅以林草栽植,有效创造水源的持蓄环境,促使大气降水滞后排泄,以利引用。
5.1 小型多节截潜
汇水面积较大、覆盖厚度在3m以上、条件较为理想的沟道,只需一处(节)截流便可满足村民的生活用水。如梨井村、孙家坪村、谭家窑村单节引水量均在15m3/h以上。条件一般的地区可根据实际给水量,从沟前开始分节向后推进,汇引水量直至达到设计用水量为止,但应考虑到干旱年。如沙峪村、西营村在覆盖层厚度2.0m以下沟道只用了二节截潜,汇引水量都达到12m3/h以上,生活用水富余。
具体做法如下:截水点的选择要根据地形、地貌选择沟道较窄、工程量较小、覆盖层较为稳定、具有给水条件的地段,或垂直于小泉、小水出露点,地表浸润带的上部开挖隔水沟至基底隔水底板,而后修筑隔水墙、饮水井、安置引水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沟滩小节地隔水墙较长时,可用红色黏土代替,宽度1.0m,深度至隔水底板,地表覆原土。沟床段隔水墙可选用浆砌石或混凝土,出地面高度不得高于沟滩地,以利排洪。底部基础可适当向沟滩地延伸。浆砌隔水墙在迎水面用三道沙浆夹二道素灰共抹5遍进行截水防渗。引水井以圆柱形为宜,位于隔水墙上部,底部干砌石高度0.5m。外部周围填充粗、中、细三道滤料。上部浆砌石至井口,井口加盖并高出沟滩地,防止洪淤。引水管穿越隔水墙进入引水井,高出井底0.4~0.5m,管径依出水量而定。最后按设计用水量确定节数,汇引至村边调节水池,而后进入村网入户。
5.2 干砌石、小谷坊拦蓄坝
在沟道给水条件差的地段要与沟道综合治理相结合,营造大气降水持水环境。即利用沟边、沟道中漂石、块石建造干砌小型谷坊拦蓄沙砾石,抬高沟床,创造蓄水条件,提高水源的调蓄涵养能力。
此类干砌石谷坊适用于沟床与基底直接接触的侵蚀地带,高度一般2m左右。分层砌筑时,每层中间填压灌草、细枝、树叶,可有效拦蓄泥沙。背水坡要选择较大的石块,其长轴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背坡比按1∶0.5~1∶1.0砌筑,一般3~5年淤平,辅以林灌草栽植,做到持水环境与小型截潜配套使用。
另外,要切实落实封山禁牧措施,使生态环境自然修复,并加强沟道治理力度,推进山地园林化建设步伐。这样,不仅使山区给水能力不断增强,水质越来越好,而且解决了山区人畜饮水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自然得到化解。